歷經111年離散,14件恭王府舊藏絲繡回家「省親」

新京報訊(記者展聖潔)12月14日,「胸羅錦繡——恭王府舊藏絲繡珍品研究展」在恭王府博物館樂道堂開展。歷經輾轉磨難,111年後,緙絲、刺繡、刮絨等14件恭王府舊藏,再次「回家」。

12月14日,恭王府博物館樂道堂展廳,遼寧省博物館館藏的桑治代緙絲趙佶木槿花卉圖冊頁放在展廳中央。該展品以桑治徽宗趙佶畫稿緙織折枝木槿花,右上方織「禦書」葫蘆印,下有「天下一人」花押。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展覽由三個單元組成。在樂道堂主殿的「王謝堂前燕歸來」單元,精心陳列著恭王府舊藏絲繡、「樂道堂主人製」鬥彩纏枝蓮紋高足盤等;在西配殿的「玉指巧成雅麗工 」和東配殿的「莫作尋常黹繡看」單元,展示了來自遼寧省博物館的15件朱啟鈐舊藏桑治、元、明、清緙絲與刺繡。觀眾還可欣賞到恭博第一件回流的舊藏郎窯紅荸薺瓶、《紐育1913年AAA恭親王競賣》圖錄、第一代恭親王奕的彩色肖像等珍貴藏品。

清康熙郎窯紅荸薺瓶。《紐育1913年AAA恭親王競賣》圖錄中第460件拍品。2011年由美國徵集,是恭王府博物館第一件回流的舊藏。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值得一提的是,樂道堂展廳是恭王府博物館第一個恒溫、恒濕古建展廳,在改造過程中,採用了許多老照片記錄的原有內簷圖式紋樣,彩繪、柱礎、火道等都經特殊設計,建築的歷史氣息得到最大程度保留。王府舊藏在此展出,有著非同尋常的含義。它們中的某件或許就曾在此陳列,被當時的人們所欣賞讚歎。展覽構建出穿越通道,將時間、空間、人物、藏品、觀眾融彙在特定場域,在視覺與想像中完成古今景象同構,是一場紀念恭博創建40週年的「特殊複原陳列」。

嘉賓在觀看恭王府舊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信息彙總表,包括字畫、古籍、器物類。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嘉賓在觀看恭王府舊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信息彙總表,包括字畫、古籍、器物類。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展出的遼寧省博物館藏品整理編目卡。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展出的遼寧省博物館藏品整理編目卡。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資料顯示,恭王府絲繡珍品流散主要發生在第二代恭親王溥偉(1880-1936年)時期。溥偉為奕䜣長孫,19歲襲封祖父爵位。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失去政治、經濟依靠的溥偉和他的恭王府,不可避免的走上了衰敗之路,王府珍藏在他手中幾乎被變賣一空,其中包括絲繡品。怎麼賣出的、總量多少現在已無從查考。

嘉賓在觀看明代緙絲米芾行書李商隱九成宮詩卷。該卷後有樂道主人、匡源、殷兆鏞、朱鳳標等人題詠。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嘉賓在觀看明代緙絲米芾行書李商隱九成宮詩卷。該卷後有樂道主人、匡源、殷兆鏞、朱鳳標等人題詠。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近年來,恭王府博物館一直致力於追尋舊藏線索,希望將散佚各地的文物以展覽的方式彙聚起來,複現王府精雅生活。經多方求證,廣事勾稽,在遼寧省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的幫助下,已確認恭王府舊藏緙絲、刺繡、刮絨等14件。

清代緙絲乾隆臨王榖祥雀雛待飼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該圖卷為清宮舊藏,後賜給恭親王。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清代緙絲乾隆臨王榖祥雀雛待飼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該圖卷為清宮舊藏,後賜給恭親王。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展覽還包含大量老照片和珍貴文獻,觀眾可以較為全面的瞭解到恭王府絲繡「聚、散、歸」的過程,並將朱啟鈐先生的部分收藏集中展示,既探求其與恭王府之間的淵源,又把動盪、戰亂時期識寶、護寶的艱辛,展現在世人面前。

記者注意到,第一代恭親王奕䜣的彩色肖像首次公開亮相。該肖像是晚清畫師關聯昌根據1860年意大利攝影師費利斯 •比托拍攝的照片繪製,忠實地還原了奕䜣的樣貌特徵與服飾,表現出作者對於人物肖像深刻的洞察力,畫面結構比例精準,技法嫻熟,明暗處理到位,不僅對研究早期攝影術傳入中國具有重要價值,更為研究清代王府造像提供了重要的學術依據。

恭王府博物館藏的第一代恭親王奕䜣彩色肖像首次公開亮相。該肖像是晚清畫師關聯昌根據1860年意大利攝影師費利斯·比托拍攝的照片繪製。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談起策展的初衷,恭王府博物館館長馮乃恩說,「恭王府的文物流散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通過流散文物回家‘省親’的線下和線上虛擬展示相結合的方式,讓觀眾在欣賞文物之餘品味王府曾經的優雅生活,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是我們辦展的出發點。」

現場,恭博與遼寧省博物館舉行了《遼寧省博物館與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合作框架協議》交換儀式。此展覽將持續到2024年3月14日。

編輯 唐崢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