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詞生動記錄中國人生活

9月29日,在成都寬窄巷子新「十二月市」街區,裝扮成唐桑治時代人物形象的演員在巡遊表演。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9月29日,在成都寬窄巷子新「十二月市」街區,裝扮成唐桑治時代人物形象的演員在巡遊表演。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 題:熱詞生動記錄中國人生活

新華社記者馬欣然、張玉潔、駱飛

「愛達未來」「生成式人工智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特種兵式旅遊」「村超」……多平台推出的2023年度流行語、新詞語、網絡用語紛紛發佈。這些年度熱詞囊括年度熱點時事,記錄著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勾勒出一個氣象萬千的活力中國。

「微言大義、言由心生,通俗易懂的熱詞是感知社會發展最為敏銳的神經末梢。」北京師範大學文理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王小岩說,網絡用語是其中最貼近國人生活,最直接反映群體情感的一個觀察窗口。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佈的2023年度「十大網絡用語」分別為:愛達未來、煙火氣、數智生活、村BA、特種兵式旅遊、顯眼包、主打一個××、多巴胺穿搭、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新職人。

專家表示,監測語料庫中包含了影片彈幕、網絡新聞等不同媒體形式的語言資源,分析的語料規模超過80億字符。

王小岩認為,網絡新詞新語或是偶有出現的舊字新說,彰顯出漢語的旺盛生命力。「特種兵式旅遊」「多巴胺穿搭」源於網民把跨行業的專有名詞進行混搭,「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主打一個××」,具有感染力強、易於互聯網傳播的特性。

如「愛達未來」「煙火氣」等熱詞,貼近日常生活,富有人情味與浪漫詩意,展現了經濟社會加速復甦下的生活圖景,寄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景。互聯網詞彙融合精彩生活的語境,體現出中國經濟企穩向好、社會生活安定有序的堅實基礎。

8月16日,圖為墨子巡天望遠鏡。新華社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供圖)8月16日,圖為墨子巡天望遠鏡。新華社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供圖)

更多的新意盎然還體現在2023年度「十大新詞語」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全球文明倡議、村超、新質生產力、全國生態日、消費提振年、特種兵式旅遊、顯眼包、百模大戰、墨子巡天……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認為,相比於2022年十大新詞,今年高新科技詞彙的重要性更高、數量更多,「這表明2023年是中國加大創新、奮力開拓的一年」。

今年,各類「大規模深度學習模型」在應用領域競相發展。中國已發佈的各類大模型數量超過100個,用墨子之名來命名大視場「光學」巡天望遠鏡,彰顯具有中國科研硬實力。新質生產力為新時代新徵程的中國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村BA」「村超」「杭州亞運會」等擁有超高國民知名度的體育盛會在今年紛紛躋身流行語、新詞語、網絡用語榜。

10月25日,全國和美鄉村籃球大賽(村BA)總決賽在貴州省台江縣台盤村開賽,觀眾在看台上觀看比賽。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10月25日,全國和美鄉村籃球大賽(村BA)總決賽在貴州省台江縣台盤村開賽,觀眾在看台上觀看比賽。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得益於‘村BA’火熱出圈,周邊村莊的遊客多了好幾波。」貴州省凱里市第一中學體育老師楊曉春說,「群眾體育文化氛圍更濃厚,鍛鍊、健康是大家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在她看來,體育運動提振了中國人自立自強、追逐夢想的精神面貌。楊曉春是當地女子籃球隊隊員。

從2013年的「中國夢」、2017年的「新時代」,到2022年的「中國式現代化」「全人類共同價值」,再到今年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國人開拓進取的氣質和國家發展脈絡可窺見一斑。

「攜手奮進」,這是就讀於中南大學的越南留學生阮黃雲在年度熱詞中讀到的時代主題。中國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分別躋身今年「十大新詞語」和「十大流行語」。

「《西遊記》《紅樓夢》在越南深受歡迎,中華文化對我們而言並不陌生,兩國有很多共通的文明發亮點,交流互鑒所帶來的是這個世界最需要的愛與尊重。」阮黃雲說。她希望學成歸國後,成為一名中文教師,繼續播撒文明火種。

7月12日,山西省芮城縣學張鄉光伏電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7月12日,山西省芮城縣學張鄉光伏電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自2013年以來,綠色、可持續成為中國年度熱詞的「常駐嘉賓」。今年入圍的「全國生態日」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中國深入人心的縮影。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通了家庭碳賬戶。深圳居民低碳用電應用程序「碳普惠」上線一年以來,已有80.5萬戶家庭開通碳賬戶,累計減碳量約1.2萬噸。城市道路上隨處可見的新能源交通工具,也是中國人踐行「綠色出行」的諸多見證之一。

「年度熱詞蘊含的連續性和正能量,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發展穩定性和文明度的表層影射。」王小岩說,未來將有更多代表中國人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關鍵詞」值得期待。

(本文來自於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