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美,住著更美!北京已打造184處「美麗庭院」

環境優美、秩序井然、鄰里關係融洽的「25°溫情小院」;加裝了雨水收集桶、「蚯蚓塔」的遠近聞名「無廢小院」;胡同居民自理門前事的「議事小院」……今年,北京市啟動第三輪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將治理提升從胡同街巷延伸至平房院落,並首次提出建設「美麗庭院」的新要求。記者從市城市管理委瞭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已在東城區、西城區累計打造184處「美麗庭院」。更多「看著美」「住著更美」的美麗庭院正在治理過程中不斷湧現。

2017年至2022年的六年間,本市連續啟動兩輪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拆除違建,封堵「開牆打洞」,為背街小巷「做減法」;同時增補公共服務設施,為邊角空間增綠留景,見縫插針施劃機動車停車位,為背街小巷「做加法」。

胡同美了,街坊樂了。但從整治提升後光鮮的胡同往自己小院里一拐,居民心裡覺得有點不對味。私搭亂蓋的違建,讓原本寬敞的院落如同「迷宮」一般,進了院門得拐上八道彎才能看見家門;有居民甚至在屋前「圈地」,全家就住在四處透風的廊上。有的院落居民將陳年舊物全部堆放在院子的犄角旮旯,過道里堆放的雜物摞得比人都高,倆人迎面走過,想錯個身都難。有的院落設施損毀嚴重,朽爛的垂花門時不常就往下掉木頭渣,進門出門都得緊跑兩步「衝過去」。

「能不能給我們院兒裡也整整?」百姓發出這樣的聲音。

「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推進到一定程度,我們注意到,雖然街巷環境光鮮了,但推門走進胡同院落,院內環境與整治提升後的街面並不匹配。」市城市管理委整治處副處長陳誌娟介紹說,為此,今年啟動的第三輪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行動中,背街小巷治理提升由街面進一步向居民院落內部延伸,本市首次提出將打造一批「美麗庭院」。「治理提升不僅僅局限於一條街巷,而是深入到百姓每天生活、休閑、活動的院落,將更加有助於整治的深化,也更能夠增強百姓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美麗庭院怎麼建?在治理提升過程中,本市摸索出「一院一策」的改造思路。

踏進西四北五條24號院時,兩位老人正坐在院中搭建起的木質涼亭里談天說地。24號院為一處私房院,姐弟三家共6個老人均已經超過70歲。在院里住的日子久了,隨著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家裡的舊櫃子、破箱子、拆卸下來的洗手台、廢磚亂瓦、鍋碗瓢盆也越堆越多。屋裡沒地兒放,一家人索性將各式各樣的舊物堆滿了院子。

「多好的小院啊,再這樣堆下去,可惜了。」常有社區工作人員一來24號院就忍不住歎息。

這麼好的院子,咱整整?社區工作人員和院里的居民商量。

六個老人看看被雜物塞滿的小院,下了決心,整整就整整。

今年4月,街道社區發動黨員群眾來到24號院,幫助6個老人一同清理院內堆積了幾十年的堆物堆料。一通收拾後,6個老人嚇了一跳,從近10處衛生死角和旮旯清出的「破爛兒」塞滿了7輛大卡車,一稱重,足足1噸。

騰出空間的院子恢復了清爽的本來面貌。不僅如此,社區還為小院添置了木質涼亭、花箱和綠植,並請社區繪畫班的「居民畫家」們揮毫作畫。敬老愛老圖、老北京拜年圖……如今,一張張妙趣橫生的民俗畫被裝裱後,懸掛於曾經堆滿雜物的窗前,為小區帶來了無限生機。

百姓的改造願望,如今在越來越多院落中得以實現。

東鐵匠胡同甲15號院經過改造提升,不僅為平房嵌入了廚房和獨立衛浴,還在院內增設了晾衣裝置,用彩磚為孩子們鋪出了「跳房子」方格,被居民們親切地稱為「25℃溫情小院」。草廠七條13號院安裝了「蚯蚓塔」、雨水收集桶和堆肥桶,成了遠近聞名的「無廢小院」。史家胡同45號院內糟朽、傾斜、漏雨的垂花門,通過3D掃瞄儀測繪,按照修古建的工藝進行精細複原,一下子成了院內一道靚麗的風景。

此外,還有一些小院經過治理提升,成了百姓休閑放鬆、議事協商的公共空間。雨兒胡同30號院在「申請式騰退」後,將騰出的空間打造成胡同居民聚會的「槐香客廳」、議事協商的「議商暖閣」、供青少年家庭閱讀的「文馨書館」以及展示胡同修繕整治歷程與成果的「琢玉學堂」。內務部街27號院轉型成為社區文化生活館,院內活動涵蓋戲劇、舞蹈、音樂現場、藝術展覽、文學、沙龍、工作坊等各個方面,為社區居民乃至全城的文藝愛好者提供一個分享交流、寓教於樂的空間和平台。

記者從市城市管理委瞭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已在東城區、西城區累計打造184處「美麗庭院」。經過「一院一策」改造後的院落,凸顯出公共環境好、院落秩序好、生活休閑有空間、歷史文化有傳承、綠化美化有品質等諸多不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