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日輝:從「互聯網+」到「數據要素×」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規律

12月15日,國家數據局發佈關於向社會公開徵求《「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意見的公告。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市場學會副會長歐陽日輝是《行動計劃》起草參與者之一。12月19日,他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採訪時表示,數據要素乘數效應要發揮各環節協同、複用和融合作用,有序整合經濟生產過程中隱性產出積累的數據資源是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的首要工作,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必須以應用場景為基礎,數據要素規製完善是確保數據要素健康發展的前提。

「國家數據局成立後出台的第一份文件是這個行動計劃,順應了市場需求。」他表示,經過多年數字平台經濟和數據治理實踐,市場主體對數據要素相關政策抱有期待,此時公開徵求意見利於最大限度發揮政策效果。「從‘互聯網+’到‘數據要素×’順應了數字經濟發展規律。」他強調,數據作為經濟發展關鍵要素目前還只是理論創新,實際尚未達到這一階段。

歐陽日輝還表示,「數據要素×智能製造」排第一是綜合考慮的結果,目前《行動計劃》明確的12個行業和領域都經過調研和多方論證,在三年規劃內「擴容」可能性不大。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市場學會副會長歐陽日輝是《行動計劃》起草專家之一。受訪者供圖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市場學會副會長歐陽日輝是《行動計劃》起草專家之一。受訪者供圖

順應市場主體需求,「數據要素x」三年行動計劃成為國家數據局出台的首份文件

新京報:12月15日,國家數據局發佈關於向社會公開徵求《行動計劃》意見的公告,從8年前的‘互聯網+’到如今的‘數據要素×’,如何看待這個轉變?

歐陽日輝:從「互聯網+」到「數據要素×」,是隨著數字經濟發展,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要素發生變化的規律性結果,是政府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規律,積極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2015年推出「互聯網+」是這樣的邏輯:當時互聯網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生產力,或者說技術。有了互聯網的發展才能說有真正意義上的數字經濟。

數據成為生產要素進入經濟系統,是一個逐步的過程。2015年以後,隨著互聯網發展和在各行業的應用,數據越來越成為我們的生產、生活中的重要要素。經過這幾年的探索,數據在經濟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

2017年,總書記提出要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是重大的理論創新。理論上提出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國把數據界定為數字經濟的「關鍵要素」,實際上我們目前還沒有達到把數據作為經濟發展關鍵要素這一步。經過五年多的實踐,我國發展數字經濟逐漸由數字技術推動,轉變為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雙輪驅動。這時,從國家層面推出「數據要素×」行動計劃,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把握了數字經濟發展趨勢,順應了市場需求,體現了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結合,將有力地推動數字經濟加快開展。

新京報:《行動計劃》為何成為國家數據局正式掛牌後發佈的第一份文件?此次《行動計劃》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引起了各方面關注,請介紹一下文件製定的有關背景?

歐陽日輝:國家數據局將《行動計劃》發出來公開徵求意見,反映出政府部門打開門來製定政策,這是值得肯定的做法。從政策供給和需求的角度來說,政策出台是相關政府部門給市場供給政策,政策要真正得到有效實施的話,必須是需求方(市場)對政策有一定的認可度,對政策里涉及內容的利弊有預判,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政策效果,才會有透明、可預期的監管效果。

目前,市場對如何使用數據要素、數據要素到底能夠發揮什麼作用、到底能得到政府什麼樣的政策支持,市場一直持有很高的期望。近年來,一方面,關於數據方面的治理,比如大數據殺熟、反壟斷等,讓市場認識到數據治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數字平台或者說平台企業在商業領域不斷地創新業態和模式,數據對企業發展越來越重要,但已有法律法規關於數據治理變得更嚴格後,關於這些平台擁有的數據和外部數據到底怎麼用,大家都不敢動。所以,市場主體對數據要素的相關政策出台抱有很大期望。

我們在起草過程中,調研很多企業,它們都反映這個問題,整個市場對數據要素到底怎麼用,怎麼讓數據要素供出來、流動起來、用起來都抱有很大期望。所以,順應市場的需求,國家數據局成立以後出台的第一份文件就是這個行動計劃。

多方論證確定12個行業和領域,未來三年「擴容」可能性不大

新京報:作為參與者,《行動計劃》起草過程中,都開展了哪些工作?

歐陽日輝:在政策起草過程中,我們對政府公共部門做了大量調研,比如通信、氣象、水利、電力等,我們也對平台企業進行了調研,還有製造、能源等傳統企業。文件中提到的12個行業和領域都調研到了,他們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政策建議,彙集起來就是市場需求或政策訴求。特別是公共數據涉及面廣,政府部門既是數據供給方也是政策供給方,如何把公共數據拿出來,國家數據局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溝通工作,逐步達成供需平衡或供需意見的一致性。整個文件起草過程中,如何平衡市場需求方和相關部門的政策供給方的關係是最大難題,工作量也最大。

新京報:《行動計劃》明確的12個行業和領域中,為何智能製造排第一?排序有哪些考量?未來是否會「擴容」?

歐陽日輝:我們對12個行業和領域的排序有多重考慮。第一,按照三次產業、公共服務來排序;第二,根據《「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提升工程的要求;第三,製造業是我國經濟的壓艙石,要深入實施智能製造工程,綜合各方意見,我們把智能製造排在第一位。在排序的時候,我們還考慮了市場可以做的儘量交給市場去做,比如,金融行業對數據的使用相比於其他行業相對成熟,《行動計劃》中沒有過多部署,只在金融產品和服務、風險防控兩個方面提出了方向。綜合考慮行業對數據的需求度有多大,或者說數據要素對這個行業的發展影響有多大等,有些行業需要政府出面多推動,我們就把這些行業往前排一排。

目前可能不會再考慮「擴容」。這12個行業是經過多方論證確定的,具有一定賽前分析性,也符合當前的實際情況。所以,我覺得至少是在這三年規劃之內,擴容的可能性不大。當然,隨著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下一個三年行動計劃或者五年規劃中,應該會根據市場的需要,對行業和領域及其排序做出適調。

數據要素乘數效應要發揮各環節協同、複用和融合作用

新京報:怎麼理解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

歐陽日輝:「數據要素×」是數據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環節,發揮協同、複用和融合作用,對其他生產要素、經濟總量和服務效能產生擴張效應,提升效率、釋放價值和創新發展,推助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在穩定的經濟系統中,伴隨經濟活動產生的數據不斷增加,在數字技術支撐下持續迭代積累,數據的價值能夠得到倍增或者擴張。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可以大致分為兩部分:一是瞬時性的,提高單一要素價值的轉換倍增效應;二是持續性的,優化經濟系統循環的循環倍增效應。在兩種效應的共同作用下,數據要素能動態地、持續地作用於其他要素並產生更多的數據,數據的倍增帶來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投入產出效率提升,最終促進全要素生產率與經濟效率的提升。

新京報:如何有效發揮出不同行業千姿百態的乘數效應?

歐陽日輝:第一,在要素層健全數據整合機制,增加數據要素供給以穩固數字經濟發展基礎。注重經濟生產過程中隱性產出的積累,將隱性產出中的數據資源有序整合是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的首要工作。特別是在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中,應堅持以點帶線、以線促面,分階段推進各行業、各領域、各地區的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升數據要素的原始積累。

其二,在產業層豐富數據應用場景,提升要素運轉效率以探尋高速發展契機。數據的價值在於應用,應用的關鍵在於場景。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必須以應用場景為基礎,運用大數據的理論、技術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案與實踐。當務之急是,加快打造公共數據開發利用的應用場景,強化公共數據資源高效彙聚和公共服務能力持續提升的良性互動機制,豐富公共數據價值創造模式。

其三,在制度層完善數據制度,營造健康的數據流通產業生態,保障數據價值釋放。數據要素的規製完善是實現規模性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條件,也是確保數據要素在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等方面健康發展的前提。

新京報貝殼財經見習記者 韋英姿 記者陳維城

編輯 張冰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