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石山24小時:寒夜裡搶修災區「生命線」

    中國鐵塔甘肅省分公司工作人員在積石山縣劉集鄉團結村抬發電機。受訪者供圖    中國鐵塔甘肅省分公司工作人員在積石山縣劉集鄉團結村抬發電機。受訪者供圖

    地震到來時,甘肅省積石山縣的一家酒店裡,剛要休息的一名員工突然感到床有些搖動,起初他沒太在意。很快,床又劇烈搖晃了一下,緊接著是一陣強烈的搖動,他「一猛子」坐起來,意識到是地震了。

    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北緯35.70度,東經102.79度)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酒店地上的瓷磚很快開裂,住在酒店裡的人們奔向門口,但很多房門受地震影響不好打開,有的人用了很大的力氣才能把門打開,有的只能用腳踹門。

    很快,一群人湧到街上。有人圍著被子跑出來,有人只穿著單薄的秋衣,還有人腳上的拖鞋失了一隻。鎮上很快停電了,整個小鎮陷入一片漆黑,只有道路兩旁的積雪在月光照射下泛著一絲光。據中國氣象局通報,當天積石山震區及周邊地區以晴為主,後半夜至淩晨的最低氣溫較低,在零下15攝氏度到零下9攝氏度之間。手機信號時有時無。很多受災群眾打了十幾通電話,一直都沒聯繫到家人。

    地震導致積石山縣水、電、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不同程度受損。當天夜裡,身在甘肅省臨夏州的多家央企員工同樣有震感。他們第一時間參與搶險救災,逆向而行,為災區打通搶險救援的「生命線」。

「時間倉促,我們也沒來得及穿厚點」

    19日淩晨,在積石山縣駐紮工作的中鐵二十一局積石山縣大河家項目部安全總監王東新接到救援命令。根據地方政府統一安排,他們將趕往受損較為嚴重的鄉鎮展開救援工作。

    接到命令後,王東新立即組織駐紮在大河家鎮的同事,分成兩組出發。與此同時,中鐵二十一局出動了裝載機、鏟車、挖掘機、應急救援車,共計26台趕赴震區。

    1個小時後,王東新抵達劉集鄉團結村,這裏距離震中積石山縣柳溝鄉10公里左右。

    藉著車燈,他看到村里的民房幾乎全變成了危房。「有些房子連梁和柱子都沒有了。」王東新回憶說,由於當地村落的民房大多是磚體結構,房子在震中倒塌嚴重,毀壞最輕的房體上也產生了五六釐米的裂縫。

    「傷員運不出去,外面的救援人員進不來。」王東新說,山體滑坡掉落的泥土和房屋毀壞後掉落的碎磚爛瓦,覆蓋了進村的唯一道路。團結村內幾乎所有道路都被堵塞。

    道路搶險在19日淩晨1點左右開始。

    一片漆黑中,只有裝載機車燈發出些刺眼的燈光。王東新坐在車上,手上戴著一雙棉手套,身上套著單薄的羽絨服,裡面套著秋衣秋褲,「時間倉促,我們也沒來得及穿厚點」。

    道路被山體滑坡抖落下來的泥土、房屋倒塌甩下來的磚塊掩蓋得嚴嚴實實。一旦遇到裝載機推不到的地方,王東新和同事們便跳下車,用鐵鍬一鏟又一鏟,將道路鏟到車輛能行駛的程度。

    幾天前,積石山縣剛剛下過雪,地上的土層十分鬆軟,大家的腳陷在泥裡,鞋上覆蓋了一層淤泥。夜裡,風颳在臉上像刀子,一旦停下來不再揮動鏟子的時候,大家感覺身上都是涼的。

    從淩晨1點到4點,團結村道路整修完成花了3個小時。此時,除劉集鄉外,其餘的四五個鄉鎮還在等待救援人員抵達,這些村落可能都面臨著斷水斷電、道路被堵塞的狀況。

    淩晨5點左右,王東新和同事們趕往楊窪村時,天依舊漆黑。大家坐在車里明顯感覺到這裏的地勢比之前的村莊更陡。車輛行駛在僅有3米寬的山間土路上,時不時打滑。為了安全,他們只能讓前方的裝載機走一點撒一點土,「一點點開過去」。

    19日下午兩點,搶修持續了13個小時。王東新與同事共計搶通積石山縣4個鄉鎮7個村社的18條主幹道,長約30公里。此時,他才好不容易騰出一點時間,在老鄉家外面生了個爐子,燒了點水吃了口泡麵。

    為了盡快打通村莊與外界的「生命線」。休整十幾分鐘後,他們又駛向了下一個道路未通的鄉鎮。

低溫下拉回懸在山崖旁的設備

    道路的打通,為後續搶修積石山縣退服的134座通信基站,爭取了時間。

    19日淩晨,地震發生後的第一時間,中國鐵塔甘肅省分公司代維主管孫朝輝從臨夏市開車趕到積石山縣。據他回憶,當時高速路上有不少積雪和暗冰,交通也有些擁堵。

    到達積石山縣後,孫朝輝被分派到基站維護組,負責基站發電機的用電保障工作。

    「這次地震基站面臨的主要是由光纜被壓斷,電力供給不足而導致的停電問題」。與鐵塔公司並肩作戰的中國移動甘肅公司臨夏分公司網絡部副經理邵軍說,地震中通信基站斷電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房屋倒塌致使基站設備損壞、通信光纜被倒塌建築物砸毀、信號發射塔損壞等。

    邵軍說,一般情況下,發電機遇到突發情況斷電後,還可以保持3小時自主供電。但積石山縣氣溫低、道路損毀嚴重,這些都是擺在搶險救災人員面前的一大考驗。

    「天氣太冷,凍得我活動都不靈活了。」19日上午11點左右,持續工作10個小時的孫朝輝告訴記者,他們在積石山縣周圍村落搶修時發現,多數村內的房屋牆體倒塌嚴重,到處是斷壁殘垣,維修車輛很難直達基站,他們需要抬著重達50公斤的發電機徒步前行,手凍僵了,「以前我們兩個人就能提動的設備,現在需要4個人」。

    緊急情況也時有發生。19日晚上7點,孫朝暉的同事周璐在零下14攝氏度的氣溫下,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困難的一次通信救援。

    受山體滑坡影響,積石山縣居集鎮田家村的一個基站里的鐵塔機櫃部分懸在了山崖旁,再往前10釐米,機櫃就會掉下10米深的懸崖。這個信號覆蓋範圍為1平方公里的基站,主要覆蓋了當地高速沿線信號,也會為救援物資隊伍提供通信保障,「一旦掉下去,後續救援可能會受到影響。」周璐說。

    在零下14攝氏度的低溫中,周璐和同事們最終決定借助滑輪的力量,將機櫃拉到懸崖上面的安全地帶。搶修過程中,他們要先用鐵鍬將懸崖邊的樹枝砍斷,再將機櫃里重達150斤的蓄電池移出,將減重後的櫃體用鐵鍬、撬棍、鋤頭等工具緊急加固,最後在懸崖邊的樹上打了錨點,綁上繩子安裝滑索。

    「機櫃重達1噸左右,我們使用的一根5釐米粗的繩子直接被拽斷了。」周璐說,經過3個小時的奮戰,十幾個人終於拽著機櫃往山上挪了10多米。直到當晚10點,基站才徹底搶修完成,完成通信保障工作。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消息,截至12月19日14時,因地震和電力中斷影響退服的314座基站已搶修恢復279座。受災區域公眾通信網絡整體運行平穩。

搶險救災再累心裡也是暖的

    國網臨夏供電公司城區分公司經理陳傑告訴記者,作為搶修隊伍負責人,地震後第一時間他就通知公司骨幹力量到指定地點集合,以最快的速度,兵分多路,前往震中投入到線路巡視搶修復電工作中。

    在大河家鎮,陳傑和同事實地勘查後,製定臨時供電方案。200千瓦的發電車對大河家鎮中西醫結合醫院照明提供可靠供電,500千瓦的發電車作為備用電源,在位於大河家鎮大寺廣場的臨時醫療點,隨時準備接入,「這樣不僅為安置點提供可靠供電,還能隨時滿足現場新增用電需求」。

    與此同時,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另外幾支搶修隊伍,也在積石山縣對電力設施開展隱患排查。放線、布線、接線,安裝燈頭、燈泡、插線板,一場接通電源的流水作業在現場迅速展開……在災區最危險的地方,處處都有搶修隊員們忙碌的身影。

    「帳篷里一個插排夠不夠?有什麼用電需求,我來幫您現場解決。」在大河家鎮大寺廣場的臨時安置點內,陳傑詢問受災群眾用電需求。他說,廣場內大約安置了142頂帳篷,每頂帳篷都接入了電源,主要為照明與充電和電熱毯使用。「我們為了保障整個安置區的百姓生活需要,還預備了一台發電車,確保有意外情況發生時,可以隨時供電。」

    據瞭解,國網蘭州電力公司搶修隊伍已分批次對柳溝村、大河家、大寺廣場、陳家溝等5個臨時安置點247頂帳篷完成了通電工作。

    「幾乎所有人都持續工作了24個小時」,陳傑說,工作結束的時候,隊員們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從19日淩晨1點到晚上11點,隊員們幾乎沒有停過。回到室內摘下手套、脫下鞋子時,大家感覺手腳都是麻的,一時間還恢復不過來,身上關節處也隱隱發酸。

    「天氣冷,心裡並不冷。」陳傑告訴記者,越是危難關頭,越要勇往直前。截至記者發稿時,甘肅省積石山縣已經恢復供電,全縣電力供應平穩,因地震退服通信基站也已全部恢復。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悅 記者 寧迪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12月22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