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幾字彎」攻堅戰⑦澤 | 引黃濟岱湧碧波
黃河檔案
岱海,位於烏蘭察布市南部,是內蒙古第三大內陸湖。
歷史上岱海曾是水草豐茂的「塞外天池」,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岱海湖面急劇萎縮,水質持續惡化。
2022年9月20日,隨著一聲令下,滔滔黃河水通過閘門向岱海方向奔湧而去,備受矚目的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正式全線通水,掀開了岱海流域生態治理新篇章。
生態向好 人氣漸增青山綠水盡顯岱海多嬌
滔滔黃河水奔向岱海。
雖然已進入冬季,烏蘭察布市岱海自然保護區內依然可以看到候鳥的身影,大鴇、環頸雉、紅腳隼等鳥類在這裏越冬棲息,為冬日的岱海增添了生機與活力。
在不遠處的岸邊,岱海自然保護區服務中心科研宣教室主任陳雨,正從高倍望遠鏡中觀察著候鳥。「目前,岱海的候鳥種類達到90多種,能夠吸引這麼多候鳥,說明岱海的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守護著美麗的岱海,陳雨感到驕傲而踏實。
岱海是內蒙古第三大內陸湖,也是自治區級湖泊濕地自然保護區,列入《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的179塊國家重要濕地之一,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修復生態、涵養水源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岱海的晨與暮。「萬頃波濤湧碧空,千層白浪起峰巒」,這是清代詩人範大元描繪的岱海。然而,岱海一度出現湖面萎縮、水質下降等問題。2016年起,烏蘭察布市採取農業節水、工業節水、生態恢復、水質恢復等措施,持續推動岱海水生態治理向縱深開展。
碧波蕩漾,水天相連。岱海屬於封閉式內陸湖,內治只能治表,如果沒有充足的外源補給,岱海依然面臨乾涸的危險。內治與外引相結合,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作為岱海水生態綜合治理的治本工程啟動實施。
弓壩河出水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弓壩河出水口,滔滔黃河水濾盡黃沙後,穿山越嶺,沿著輸水管線,奔向岱海。「引黃濟岱」,岱海迎來了母親河的無私餽贈。
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是豐水期自黃河幹流引水,採用「三級加壓+兩級重力」輸水方案,途經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向岱海補水。
隨著岱海水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和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的全線通水,每年可給岱海補水4466萬立方米,能夠有效遏製岱海湖面面積萎縮,改善湖水水質,具有長遠的生態效益。目前,岱海水面面積達46.6平方公里,水質也得到改善,流域內植被覆蓋率有所提高。
為把岱海治理得更好,烏蘭察布市將岱海治理範圍由湖水周邊200多平方公里拓展至流域沿線2000多平方公里,重點實施控水、控肥、控藥、控膜以及畜禽糞汙、城鄉垃圾、城鄉污水處理的「四控三處理」措施。
涼城縣鴻茅鎮污水處理廠不斷提升污水處理水平。涼城縣是烏蘭察布市的糧食主產區,依靠科技支撐,岱海流域26萬畝「水改旱」糧田,通過良種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等農業新技術,既化解了農業與岱海爭水的矛盾,又帶動了種植業升級,促進了農民增收。
種植業升級,迎來高粱豐收。走進涼城縣岱海鎮元山子村村民白俊芳家的庭院,乾淨整潔。「現在家家戶戶都是這樣幹乾淨淨,家門口有統一的垃圾箱,家裡安裝了衝水廁所,飼養的畜禽都進圈,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白俊芳介紹。為了減少人為因素汙染,在岱海流域建設了日處理能力210噸的生活垃圾處理廠、日處理能力800噸的污水處理廠和年產能2萬噸的有機肥料廠。
清澈明淨的岱海水上岸上皆是景以水為筆繪就系統治理生態畫卷
長期以來,內蒙古深入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森林覆蓋率、草原植被蓋度持續「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續「雙減少」。
全面打響黃河「幾字彎」生態環境系統治理攻堅戰,內蒙古將以防風固沙、減少黃河輸沙量為主攻方向,突出抓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施庫布其—毛烏素沙漠沙化地綜合治理、陰山北麓(河套平原)生態綜合治理、騰格里—烏蘭布和沙漠(賀蘭山西麓)防沙治沙3個重點項目,因地製宜開展阻沙入黃陣地戰、阻沙上山阻擊戰、控沙斬源攻堅戰、「塞外明珠」生態保衛戰4個戰役,重點解決沙患、水患、鹽漬化、農田防護林、草原超載過牧、河湖濕地保護6類生態問題。到2030年,新增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4300萬畝以上,沙化土地治理率達到73%以上。
答好黃河「幾字彎」的「綠色答卷」,在祖國北疆構築起萬里綠色長城,內蒙古奮力書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總策劃:王登華
總監製:劉婧
執行監製:吉莉
報導團隊:孫一帆 於濤 馬建荃 來春譽 王鵬
編輯:李彥萱
校對:張豔利
[責任編輯:韓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