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十年·繡娘故事|龍祿穎:把苗繡做成規上企業的手藝人

剛剛過去的2023年對於龍祿穎來說是忙碌且收穫頗豐的一年。年初,她創辦的貴州省施秉縣舞水雲台旅遊商品開發有限公司苗繡非遺工坊獲評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10月,她作為婦女代表,隨貴州婦女代表團赴京參加了中國婦女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2月,她又作為「最美貴州繡娘」代表,出現在貴州省婦女特色手工產業錦繡計劃工作推進會上。

龍祿穎在舞水雲台民族文化展廳內 受訪者供圖龍祿穎在舞水雲台民族文化展廳內 受訪者供圖

1968年生於施秉縣雙井鎮龍塘村的龍祿穎,年少時和大多數當地青年一樣,初中畢業後便選擇去廣州打工。在異地生活十餘年,攢下積蓄的她一心只想回鄉創業,回鄉後,開過養殖場,幹過副食批發店、招待所,卻始終不能令她滿意。身為苗族人,自幼與母親學習苗繡技藝,破線繡、數紗繡、雙面繡這些精湛的技法早已深深刻在她的基因中,而那些精美的繡片和服飾,也為她帶來靈感。

龍祿穎決定嘗試製作苗繡產品銷售。不過,創業始終是艱難的,更何況那是2006年。公司最初只有8名員工,從一個小工坊開啟了屬於他們的苗繡之路。刺繡領帶、苗族服飾、茶席裝飾……訂單逐漸增加,產品越發多樣,舞水雲台公司也一步步走上正軌。

施秉縣舞水雲台苗繡產業基地公司全景圖 受訪者供圖施秉縣舞水雲台苗繡產業基地公司全景圖 受訪者供圖

「作為苗族手工刺繡生產企業,在走產業化道路的過程很不容易,付出了很多的艱辛和努力。我深深體會到,我們企業從小作坊做到大企業,主要得益於黨和國家政策好,得益於貴州婦聯錦繡計劃這十年的實施。」後來,再回憶起從創業到現在的發展歷程時,龍祿穎感慨萬千。對她來說,近10年來的變化尤為劇烈,不僅是公司發展突飛猛進,而是整個行業都迎來了風起雲湧的巨變。

最深刻的變革是觀念上的,最直觀的變革則落在技術上。

龍祿穎與徒弟兩代人進行苗繡傳承 受訪者供圖龍祿穎與徒弟兩代人進行苗繡傳承 受訪者供圖

龍祿穎作為省級非遺傳承人,曾經對手工尤為執著,但外部世界的變化無形中催促著她要盡快轉變思想。2020年,在疫情影響之下,更加劇了她的思想轉變。那一年,當她從浙江考察歸來後,當即決定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第一期數字化、智能化苗繡生產線。在她看來,想讓中國非遺苗繡走出去,讓苗鄉群眾富起來,就必須要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之路,產業化則意味著工業的引入,手工固然可貴,可供高端市場需求,但大眾市場也不能丟掉,不斷豐富產品種類,探索苗繡與現代生活結合的更多可能性,才能讓企業長遠發展。

企業規模擴大,意味著能為更多人提供就業崗位。為此,龍祿穎在省、州、縣婦聯的支持下,以產品訂單為基礎實施錦繡培訓,以提升婦女們的苗繡生產加工技能,培訓結束後就馬上開始訂單生產。這種「授人以漁」的培訓就業模式成效顯著,截至目前,舞水雲台公司已累計培訓5140人,通過苗繡產業帶動1500餘名群眾就業增收。

多年來,龍祿穎也一直熱心公益事業。近兩年間,她累計捐資濟困達32.5萬元,其創辦的舞水雲台苗繡幫扶車間每年都會拿出15萬元作為鄉村振興分紅款,為150戶以上的建檔立卡戶發放車間分紅。

貴州舞水雲台苗繡幫扶車間生產場景 受訪者供圖貴州舞水雲台苗繡幫扶車間生產場景 受訪者供圖

自2013年「錦繡計劃」實施以來,龍祿穎一直深度參與到這項計劃的相關項目中。「過去,手工產業規模小,生產效率低的問題比較突出。‘錦繡計劃’為我們搭建平台,讓我們開闊了眼界,知道了必須要將民族和時尚相結合,符合市場化發展規律,才能真正形成可持續的全產業鏈。」龍祿穎說,在「錦繡計劃」的持續帶動之下,她更加堅定把現代的和傳統的結合,把民族的和時尚的結合,把手工的和機器的結合。

2016年,龍祿穎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的兒子龍宇回到家鄉,與母親共同經營舞水雲台公司,為這在市場中激盪了10年的企業注入年輕活力。兒子的加入,讓龍祿穎感受到另一種方式的傳承。那是數字化時代與傳統特色手工業的真誠擁抱,是苗繡產業化與廣闊市場之間的連接點。如今,舞水雲台公司已成為貴州為數不多的一家苗繡規上企業,而龍祿穎對苗繡產業的探索還未達終點。

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彭芳蓉

編輯/胡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