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烏克蘭危機延宕至今,中國促和努力世界看得見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孫壯誌 

烏克蘭危機延宕至今,仍不時發生惡性襲擊事件,大量無辜平民在戰爭中傷亡。而衝突雙方提出的條件相距甚遠,坐到一起重啟談判的可能性仍微乎其微。烏克蘭向俄羅斯下了「最後通牒」,總統澤連斯基已簽署由烏議會通過的「不與俄羅斯談判」的法令;俄總統普京也表示自己肯定會贏得最後的勝利。

同時,美歐對烏援助出現「疲軟」態勢,新的援助計劃均未獲通過,美歐各有「苦衷」。美國雖借烏克蘭危機在戰略上和經濟上獲利,但美國國內的兩黨相爭、政治極化,加之進入大選年,不斷增多的各種不確定因素,使烏克蘭所期待的巨額援助可能無法兌現。歐盟本身就是一個國家集團,政治立場的一致不等於利益訴求的等同,給烏克蘭的援助和各種優惠政策,意味著部分成員國要犧牲自身利益,加上對俄羅斯製裁的「反噬」效應,歐盟各國事實上考慮更多的是將自身損失降到最低,在本國利益面前,烏克蘭是「次要選項」。這種情況下,美歐對烏克蘭的援助勢必越來越少。2023年,烏克蘭從西方獲得的援助只有2022年的三分之一。

在烏克蘭危機中,大國間已形成某種默契,在地理上不讓危機外溢到其他國家和地區,這意味著烏克蘭將付出更大代價。同時,俄烏雙方將進入長時間的消耗戰,戰場陷入僵持狀態,只是繼續拚資源、人員、武器和資金的投入。

對於這場危機,美西方國家的「拱火澆油」與中國的促和努力形成鮮明對比。一方面,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不會放棄努力,將繼續積極勸和促談;另一方面,美西方國家也不可能改弦更張,這關係其霸權利益。衝突的影響將進一步擴大,經濟上對全球的衝擊顯而易見,能源和糧食市場的價格波動成為常態,各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在惡化。更重要的是,烏克蘭危機將導致歐洲安全體系的動搖和重構,推動國際格局和大國關係的深刻調整,在實現新的平衡中,國際秩序也隨之改變。也就是說,衝突造成格局的變化,而大國博弈又左右著對立雙方的政策選擇。

烏克蘭危機的爆發,既因為歐洲長期累積的地區矛盾、冷戰後大國地緣政治對抗帶來的矛盾升級,也有國家、民族間的歷史恩怨推波助瀾的原因。烏克蘭危機最終還是要通過談判來解決。聯合國的宗旨原則應成為談判的基礎,這也是現行國際秩序賴以穩定運行的保證。對於烏克蘭危機,中方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中國外交部在2023年2月發表的《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中,清晰地表達了中方立場,提出了系統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方案」。烏克蘭危機爆發之初,中國就提出,各國主權、領土完整都應該得到尊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都應該得到遵守,各國合理安全關切都應該得到重視,一切有利於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都應該得到支持。

「四個應該」是解決包括烏克蘭問題在內的眾多國際熱點問題應當遵循的重要原則。「四個應該」的立足點是既要照顧到衝突雙方最主要的利益關切,這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又要積極進行外交溝通,不能火上澆油、激化矛盾。同時,中方還派出歐亞問題特使李輝出訪俄烏兩國,呼籲雙方保持克製冷靜,保護平民和民用設施安全,向處於戰火中的烏克蘭民眾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正如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日前在安理會緊急審議烏克蘭問題時發言中所言:「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沒有變化。中方始終站在和平一邊,站在對話一邊,始終致力於勸和促談、停火止戰。中方願繼續與各方保持溝通,為推動危機政治解決作出不懈努力。」

中方呼籲國際社會加大外交斡旋力度,為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發揮建設性作用。中方支持聯合國在調解衝突、解決糧食外運方面的努力,反對美國及西方國家堅持霸權主義和冷戰思維的自私行徑,堅決反對西方國家借烏克蘭危機,推動世界走向集團對抗,以及肆意發動單邊製裁和粗暴干涉別國內政,始終在烏克蘭危機上發出正義呼聲,積極勸和促談,這份大國擔當和不懈努力,世界看得見。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編審:李智  蔣新宇  張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