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書包「減重」,關鍵還得靠「減負」

▲資料圖:小學生背著書包走在放學路上。圖/新華社▲資料圖:小學生背著書包走在放學路上。圖/新華社

一年級書包二十多斤?

據潮新聞報導,有一年級家長在浙江政務服務網反映,早上送孩子去上學,拎一拎書包,大概有二三十斤重。該媒體進行問卷調查發現,83%的家長反映,孩子抱怨過書包太重,還有76%的孩子因為書包太重,身體出現過一些問題。而書包的重量,45%是3-5公斤,還有14%甚至超過了10公斤。

小學生書包超重,早已不是新鮮話題,「一年級書包二十多斤」或許是個案,但三五斤「起步」的書包卻是普遍現象,校門口家長「代背書包」也是常規操作。隨著「雙減」政策落地,學生課業負擔整體有所減輕,可學生書包超重問題卻依然存在。這需要引起教育部門、學校乃至家庭的重視。

書包的重量,看似不是大問題,卻關繫著孩子的健康成長。超重的書包,容易導致處於生長髮育階段的中小學生脊柱和膝蓋受到傷害,甚至身高發育受影響。因此,國家衛健委此前發佈的《中小學生書包衛生要求》就曾明確提出,學生背負的書包重量不應超過體重的10%。

但這一國標硬杠杠,恐怕目前仍難以達到。以一、二年級為例,孩子的標準體重在20公斤左右,那麼書包的重量不應超過2公斤。對比現實來看,絕大多數小學生的書包重量顯然不止此數。

而揆諸報導,參與調查的小學生中,也有將近一半的書包已超重,而且年級越高書包越重。此外,即便每天科目有限,課本本身也沒有變重,但課本卻都有了「配重」,「每科一個文件袋,進入期末複習資料和試卷似乎總也不夠裝」,以致家長要給五年級的孩子換個更大的新書包。由此也可知,小學生書包一直在「瘦身」,卻始終瘦不下來的根源。

當然,也有人認為,現在很多學生上下學都是家長接送,書包重不重對孩子健康影響並不大,不必小題大做。但書包輕重,不只是學生身體承受的重量,亦是觀察學生學習負擔,或者「雙減」政策實施成效的一個微觀視角。

事實上,自「雙減」政策落地,學校也在想方設法為書包「限重」,比如一些學校發起書包減重大挑戰,倡導輕鬆袋、透明書包等活動,甚至部分學校會在校門口抽查學生書包重量。

但這些措施,終究是治標不治本,還有可能淪為形式主義。比如有家長為了讓書包不超重,再多拿一個袋子提著「文具、水壺」,學生負重仍是絲毫未減。可見,小學生書包「減重」,關鍵還是靠「減負」。全方位為書包「瘦身」,還需要「雙減」政策真正落實到位。

國家「雙減」政策出台,目的就是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乃至具體到了操作層面,比如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佈置家庭書面作業,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

有些學校就針對上述要求,創新提出「一二年級學生不背書包上下學」「今夜,讓書包在學校里過夜」倡議,或者設立「快樂三三」無作業日,每月第三週的週三,全校一至六年級均不佈置書面作業。這些舉措,無疑真正減輕了學生的書包負擔。

小小書包的重量,折射的是教育的豐富意蘊。為書包「減重」,本質仍是為學生「減負」。教育部門不妨定期向學生抽查,對學校佈置作業情況進行瞭解,並對落實政策不力的學校進行督導改正,這也是全面推進「雙減」落地的應有之義。

此外,家長也需要改變觀念,真正把孩子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學校的作業減下來,家長也不能再加碼。道理樸素又簡單:如果孩子的作業永遠也寫不完,書包又怎會變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