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種質資源普查,北京找回786份老種子

核桃紋大白菜、蘋果青番茄、鞭杆紅胡蘿蔔、白馬牙玉米、玉巴達杏……伴隨了一代代北京人。熬白菜、西紅柿炒雞蛋、玉米粥的味道,是記憶中揮之不去的老味道。2019年,北京啟動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經過三年時間的「摸家底兒」,新發現了大米豆、青穀子、大披頭高粱等特色品種資源,挽救了一批即將消逝的珍貴地方品種。北京雖不是農業大市,但卻交出了一份驚喜的種質資源答卷。

蘋果青番茄。受訪者供圖蘋果青番茄。受訪者供圖

發現本土海棠「八棱脆」

我國曾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進行過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隨著育種水平的提升,品種更新換代的腳步加快,我國種質資源面臨嚴重流失。2015年,我國開啟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在全國開展種質資源普查的背景下,2019年,北京開始進行種質資源普查工作,一直持續到2022年才完成。

通過三年的普查,北京在海澱、順義、昌平、大興等11個涉農區,共收集到786份種質資源,其中197份是優異種質資源。

經過普查,在延慶區發現了北京本土的「八棱脆」海棠,「八棱脆」海棠因果實外形有6至8個明顯的棱起而得名,保留這份資源的種植戶格外喜歡海棠,自發收藏了50多份海棠種質資源;在順義區,普查隊伍發現了白馬牙玉米,穗大,非常適合熬粥;曾在北京絕跡20多年的鞭杆紅胡蘿蔔,經過海澱區農科所技術人員的努力,這個闊別已久的老口味重返市民餐桌。

家住海澱的村民張淑會,種植了杏、核桃、櫻桃、栗子、棗等多種果樹,這次普查,她貢獻了26份果樹資源,其中最多的就是杏。張淑會所在的村子是個山村,山地土壤相對貧瘠,更適宜種果樹,為了在山坡上種果樹,張淑會和老伴曾經花了三年時間開墾山坡地,種上玉巴達杏。據《北京市海澱區誌》記載,海澱栽培杏有500多年歷史,產於北安河的玉巴達,在明代為貢品,果皮薄、個頭圓潤,成熟後晶瑩剔透、多汁且沙瓤、口味香甜。隨著果樹品種的增加,山坡上的果樹種類增多,而張淑會卻保留下了玉巴達杏樹,在她看來,老品種不僅好吃,也很有文化價值,不能不要,不然以後再想吃就找不到了。因此,山坡上的百年玉巴達杏樹就這樣保留了下來。

經過時間的大浪淘沙,這些京郊老口味能保留下來,十分難得。曾參與北京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工作的北京市種子管理站品種登記高高長竇欣欣向記者介紹,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以收集古老的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植物為主,「在收集的過程中,我們向農戶尋找的是,農戶自繁自用的,並且是耕種了十年以上的老品種,這樣的品種經過農戶多年的人為選擇,性狀穩定,更加適宜當地的氣候條件,具有北京地方特色。」

北京市種子管理站品種登記高高長竇欣欣。受訪者供圖北京市種子管理站品種登記高高長竇欣欣。受訪者供圖

搶救性挖掘「老口味」

在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里,交通便利、信息發達、人才集聚,種業科技實力雄厚、新品種層出不窮,這就加速了種植品種的更新換代。竇欣欣說,正因為這樣,更能說明在北京能夠保留下來的老品種,一定是一份極其特殊且優異的資源,具備明顯的優勢或突出的口感風味,帶給人們唸唸不忘的老口味情懷,只有這樣才能讓人們代代傳承。不過,傳統老口味確實也面臨著遺失、市場選擇的難題。

肖健是一個鍾愛老口味的農場主,在海澱區上莊鎮經營著一家農場。農場不大,總共有5畝地,6年來,農場一直堅持種老口味。肖健坦言,目前老品種不缺經驗,也不缺技術,北京也更適合種這些老口味品種,最大挑戰來源於市場,在於消費者是否認可老口味。

鍾愛老口味的農場主肖健。受訪者供圖鍾愛老口味的農場主肖健。受訪者供圖

竇欣欣表示,老口味還面臨著新品種的挑戰,尤其是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地方品種流失嚴重,新品種產量更高、抗病性更強,在生產上更具優勢,但從更廣更深的角度思考,地方品種減少也意味著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生產上應用品種遺傳背景過於狹窄並不利於農業抵抗自然災害風險。

在實際走訪過程中,普查人員也遇到了一些遺憾事。在平穀區,一位村民告訴普查隊,山上有一棵老柿子樹,特別好吃,他兒時就常吃那棵樹上的柿子,當普查員跟著村民上山後發現,這棵柿子樹已經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綠化樹木。村民無比惋惜地說,他半個月前從這裏經過,樹還在呢。

「搶救性收集這些老口味,也是種質資源普查的意義所在。」竇欣欣說。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這次種質資源普查,北京新發現了大米豆、青穀子、大披頭高粱等一批地方特色品種資源,搶救性收集並保護了僅存一株的板栗瀕危資源「東宮1號」,該資源已入國家級種質資源圃和市農林科學院種質資源圃保存,並在資源原生境搭設了鐵絲網圍欄進行重點保護和觀察。

此外,在北京地區幾乎絕跡的珍稀瀕危資源睡菜,已在原生地設立保護標識,並將僅餘的幾株收入北京市芳香蔬菜資源種質圃加以重點保護研究,這一次普查,挽救了一批即將消失的珍貴地方品種。

老品種也能「穿新衣」

對於這些普查到的種質資源,北京將如何保護與利用?記者從北京市種子管理站瞭解到,目前,北京徵集到的種質資源繁殖材料,均已移交至國家種質資源庫(圃)妥善保存。結合京郊特色農業發展需求,種子站還對徵集到的210份資源進行擴繁,並鑒定評價基本生物學特性,進一步挖掘本土資源潛在育種價值,以及其在京郊鄉村文旅產業中的發展潛力。

老品種雖然有短板,但是經過現代育種手段,也能有更好的潛力。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劉龐源介紹,目前市面上有不少「穿新衣的老品種」,其中北京新3號就有老口味核桃紋白菜的「基因」,該品種在生產上應用20多年經久不衰,目前仍是華北地區種植面積較大的秋白菜,佔北京秋播大白菜種植面積九成以上,是北京產量最大的白菜品種。

利用老口味的優良性狀,進行新品種研發,是老品種的另一大使命。竇欣欣告訴記者,明確育種所需的老品種特性,通過目前的育種技術,完全可以讓老品種煥發新的生機,但育種的動力,主要還是市場消費者的需求。北京還將根據種質資源普查的結果,發佈資源信息,為科研育種和農業生產提供服務。

目前,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通過種質資源表型和基因型鑒定,篩選出一批優異種質,開發核心種質分子標記,挖掘出一批功能基因,累計培育超過300個作物新品種。

北京還對地方特色品種大黃番茄、北京秋瓜、板葉心裡美、鞭杆紅胡蘿蔔、白馬牙玉米、胭脂稻以及玉巴達杏、八棱脆海棠等,具有重要潛在市場價值的「京味兒」鄉土資源,進行了提純複壯和挖掘利用,2022年累計推廣面積達8500畝,帶動了京郊鄉村特色文旅產業發展。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