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伊鳴:建議開展智能商用機器人的綜合性應用試點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白昊天)1月20日至24日,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在會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了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員會界別、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伊鳴。他向記者詳細介紹了他帶來的《關於推動北京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提案》。

伊鳴 圖/受訪者供圖伊鳴 圖/受訪者供圖

伊鳴認為,北京智能機器人產業受益於工業互聯網和工業自動化的快速發展,自2018年前後快速興起,無人配送等智能機器人逐漸成為了我們生產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北京智能機器人產業的高速發展趨勢已初現端倪。《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預測,2025年北京市機器人核心產業的收入預計將達到300億元以上。 

同時,他對記者分析了北京智能機器人產業面臨的一些挑戰。伊鳴稱,智能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涉及多學科的綜合應用,除自身算法與硬件,產業發展還需市政府在通信、城市基礎設施以及政策製定等方面給予進一步關注與支持。目前來看,北京市有明顯的科技創新優勢,但是要快速轉化為市場優勢,迫切需要解決產業佈局廣度深度、應用材料工業集成等基礎學科支持力度以及高端非標機機加工能力的提高。

對此,伊鳴提出了數點建議:

首先是智能機器人本身的產品設計,要統一必要的軟件接口。通過整體規劃使得相關軟件具有統一開放協議及通訊接口,為日後全市範圍的整體管理及服務提供更便捷,更一體化的技術平台支撐。

其次要規劃、完善智能機器人運維的基礎設施,製定相關建設標準。新建項目提前預留配套條件,包括無線信號、內部交通行駛動線、充電區域,以及電梯呼叫功能等。對於既有項目,建議政府採取鼓勵、資助、運營補貼等多種措施,促進北京地區智能商用機器人末端產業應用的發展。

再次是更貼近實際的試點應用。在有條件的大學校園、大型商業綜合體和大型社區內,開展智能商用機器人的綜合性應用試點,以更大範圍地探索其應用潛力。他舉例說:可以在相關場景內設置集中配送點或配送倉,由人工快遞分揀後投入至相應配送機器人。繼而自動配送至指定樓座或就近的儲物櫃內;在條件許可的環境中,可進配送至不同辦公樓層的電梯廳,甚至可以送至工位的實際場景測試。

此外,智能機器人行業發展尤其要強調化產學研用聯合,健全高端研發產業鏈。伊鳴建議企業和高校合作可加速科研成果轉化落地;高校針對性設置專業,解決學校所學和社會所需不匹配問題;政府牽頭聚合在京材料研究機構創新共用平台,以解決企業研發困難;引入更多高端製造平台,解決非標製造的需求。 

編輯 趙方園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