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星河動力劉百奇:商業航天產業到了快速發展階段

「商業航天產業作為國家的一種戰略新興產業,已經到了一個要快速發展的階段。一方面市場需求正逐步湧現,另一方面供給端的供給能力也逐步形成。」北京星河動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百奇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

商業航天已成為推動空間信息產業發展、建設航天強國的重要力量。今年,商業航天也成為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一大關鍵詞。目前,北京市商業航天形成了「南箭北星」產業佈局。星河動力作為「南箭」產業集群中的代表性企業,已連續完成多次火箭的成功發射。

劉百奇作為工商業聯合會界別政協委員,在今年北京兩會期間帶來了一份《關於加大對商業航天企業上市融資支持力度的提案》。他表示,對接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實現上市融資,對於商業航天行業的長期發展來說至關重要。鑒於航天行業的特殊行業屬性,建議給予商業航天行業上市融資更多的政策支持。

在劉百奇看來,如果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加快產業化步伐,未來3年有可能實現火箭入軌回收,未來5年有可能實現多次重覆使用。

北京星河動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百奇。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北京星河動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百奇。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商業航天盈利需要週期,建議扶持上市融資

貝殼財經:1月21日,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開展新質生產力,促進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商業航天未來的機遇如何?

劉百奇:我認為商業航天產業作為國家的一種戰略新興產業,已經到了一個要快速發展的階段。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我們看到市場需求正逐步湧現,從通信、遙感、導航各方面都在湧現新的應用場景。另一方面從供給端看,供給能力也逐步形成。越來越多商業航天公司的火箭衛星都已從過去的研發試驗階段,進入到了批量生產的階段。所以,商業航天前景可期。

貝殼財經:為何帶來《關於加大對商業航天企業上市融資支持力度的提案》,你認為商業航天企業在上市融資方面有哪些困難?

劉百奇:我的提案主要出於兩方面考慮。一方面,商業航天產業具有「四高一長」的特點,即「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長週期」。這意味著商業航天產業在很短的時間內很難盈利,需要週期。

另外一方面,從商業航天企業本身來說,大家基本已經完成了第一代產品的研製,開始形成穩定的、正向的現金流收入。這個情況下,我們的商業模式已經算是跑通了。目前我們想要登陸資本市場、想要上市,盈利仍然是個關鍵指標。這一定會延遲商業航天企業的上市進程,進而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研發與技術創新,產業的發展很有可能會落後。

我們希望政府可以出台一些積極的政策,放寬對一些指標的限制,支持商業航天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解決它長週期高投入的困難。

貝殼財經:星河動力的火箭發射成功率非常高,有哪些成功經驗?

劉百奇:一是研發設計的火箭一定要符合市場定位需求。如果火箭產品最開始就不是瞄準量產,那麼它做出來之後,不可能走向批量生產和高密度發射。第二就是一定要自主研製,有技術創新。就是說在設計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滿足市場,要有技術創新。而不是去複製或者抄襲一款現有的火箭。至於中間過程的質量管理,其實可能每一個企業都會在這方面下功夫。

貝殼財經:民營火箭公司發展面臨哪些挑戰?

劉百奇:不僅僅是商業航天,其他產業也一樣,都會面臨融資、人才以及供應鏈等問題。這就需要企業修煉內功,把自己的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好,同時也加大自身宣傳,提升企業的融資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政府能夠加大金融財政支持力度。

市場既需要大火箭,也需要小火箭

貝殼財經:如何看待民營火箭公司之間的競爭?

劉百奇:競爭有助於行業發展,如果這個行業沒有了競爭,那麼它就變成一個壟斷行業,就不可能夠快速發展和進步,所以我們張開懷抱擁抱競爭。

關於液體火箭的垂直起降實驗,其實星河動力已經完成了300米高度的垂直起降控制技術的研究。同時針對發動機的變推力技術以及火箭著陸的緩衝技術,我們也在進行技術攻關。我們現在走的路線是「先入軌後回收」,也就是說先把火箭送入軌道,一邊做商業發射任務,一邊做火箭回收,這樣即使回收不成功,也不影響它的商業發射任務。

在技術突破上,我認為如果我們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加快產業化步伐,未來3年有可能實現火箭入軌回收,即火箭把衛星送入軌道的同時,實現火箭一子級的垂直回收,未來五年,有可能實現一枚火箭的多次回收和重覆使用。

貝殼財經:有觀點認為許多商業航天公司的固體火箭相比「國家隊」而言進步有限,你怎麼看?

劉百奇首先第一個觀點就是市場既需要大火箭,也需要小火箭,小火箭面向小衛星小星座,大火箭面向大衛星大星座。對小型火箭來說,小型固體燃料火箭比小型液體燃料火箭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發射方便,這是為什麼我們要做小型固體火箭的原因。

第二就是我們的固體火箭技術相對於體制內到底有沒有技術進步?我們的成本和現在體制內的所有固體火箭相比,大幅下降,同等重量的火箭運載係數也大幅提升。

近地空間對經濟帶動作用會超預期

貝殼財經:如何看待近地空間經濟前景?在火箭發射需求上,星網帶來的提振作用有多大?

劉百奇近地空間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未來可能會超過我們的預期,應該是非常大的體量。從衛星互聯網角度來說,假設發射1萬顆衛星,那麼這些衛星的製造、發射以及運營,本身就是很大的一個經濟體量,但是這些還只是一個經濟體量中很小的一部分,它未來形成的應用會非常之大,就像我們有了4G網絡之後,發展出很多的應用。

當我們有了這樣的衛星網絡之後,我們會探索出很多能夠和日常以及國民經濟相結合的應用場景和領域。所以,它帶來的經濟體量會超出我們的想像。星網要發射的都是幾百公斤這樣比較大的衛星,它對運載能力的需要非常大,所以星網對整個商業火箭市場的牽引作用非常明顯。

貝殼財經:星河動力所在的經開區承載了北京「南箭」的戰略佈局,出台了哪些產業支持政策?

劉百奇:經開區在牌照申請過程中,給了我們大量支持。此外,還在包括人才政策、房租補貼、發射保險補貼以及發射場測控服務費補貼等方面進行扶持。

據我們瞭解,經開區空天街區規劃已經編製完成,將夯實商業航天的核心產業承載空間,積極打造國內領先的星箭網絡產業基地和創新高地。

貝殼財經:未來哪些因素可能影響火箭公司發展?

劉百奇:從外部來說,主要是國家的政策導向、金融支持力度、市場典型應用場景發掘等因素。對企業內部來說,主要是企業發展戰略、企業文化、技術創新能力、大規模產業化能力、質量和成本綜合管控能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白昊天 羅亦丹 孫文軒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朱名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