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演20年後首戰上海,這部法語音樂劇帶來一版特殊《唐璜》

「大家都知道唐璜的底色——一個流連於溫柔鄉和酒色的花花公子,但在這部音樂劇里,他戀愛了,愛成了對他最大的懲罰。」談及法語音樂劇《唐璜》的一大特點,法國作曲家菲歷斯·格雷笑說。

首演20週年之際,法語音樂劇《唐璜》首次來到中國,作為上海文化廣場2023年末演出季的收官之作,從1月25日起連演17場。

「製作人十幾年前就和我推薦了這部戲,但當時上海的法語音樂劇市場還沒那麼成熟,我們對法語音樂劇的瞭解有限,我想時機未到。今年正當其時,上海已經累積起一批重視和熱愛法語文化和法語音樂劇的觀眾。」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說。

唐璜

瑪麗亞

唐·卡路士

花花公子墜入了愛河

唐璜以風流著稱,是貴族花花公子,也是情聖的代名詞。幾百年來,關於唐璜的文學、戲劇、音樂、電影等創作,層出不窮。

2004年,法語音樂劇《巴黎聖母院》的導演吉勒·馬修,將《唐璜》搬上音樂劇舞台,賦予了「唐璜」傳說以現代理解。

編劇另闢蹊徑,在這個迷人的角色身上進行自由創作——讓唐璜墜入了愛河。這是對唐璜的懲罰,因為他曾傷害過那麼多女人,所以他也將切身體會一段近乎瘋狂的愛情。

「沒有碰到真愛前,他一直過著一種動物性的生活,碰到真愛後,他就像孩子一樣,開始學習愛,體會到愛的美,整個過程是可以看到變化的。」扮演唐璜時,基恩·馬克·夏雷提會回想初戀時的感覺,把這種感覺用在人物發生關鍵性轉變的地方,「生命的尾聲,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過錯,意識到自己無法被救贖,很溫柔地去悔過。」

拉蒂西亞·卡雷爾扮演的瑪麗亞,是唐璜的真愛。「她試圖去拯救一個男人、改變一個男人,一般情況下很難做到,但是她成功了。」卡雷爾覺得,這個角色和自己很像,也在她身上看到了現代女性的一些特質,比如清醒、獨立、中場,「我很幸運,能夠跟隨角色體驗一場純粹的愛。」

中國觀眾熟悉的洛朗·班,在劇中扮演唐·卡路士,唐璜的至交好友,「這個角色就像唐璜的一面鏡子。唐璜是瘋魔的浪蕩子,唐·卡路士很尊重女性,會對好友提出誠懇的建議,比如在唐璜遇到真愛之前給他溫馨提示,多次拯救好友,給他金玉良言。」

法語音樂劇的一大特點是「從頭唱到尾」

法語音樂劇湧動著濃烈的情感表達

《唐璜》雖是法語音樂劇,但是充滿西班牙風情

充沛濃烈的情感表達

「之前的版本里,唐璜不知愛為何物,在這個版本里,唐璜戀愛了。他從一個外放的角色,開始更多地向內尋找自我。」作曲家菲歷斯·格雷拋開以往作品對這一人物的固化,用音樂塑造了一個更加有血有肉的唐璜。

音樂劇中有大量適合循環播放的金曲,不僅有法式風格音樂,還穿插了不少西班牙的歌舞元素,比如節奏強烈的弗拉明戈舞蹈和色彩明麗的吉他音節,充滿迷人的西班牙風情。

菲歷斯·格雷認為,有別於其他語種「說唱結合」的音樂劇,法語音樂劇的一大特點是「從頭唱到尾」,此外,法語音樂劇習慣於超越程式化、約定俗成的表達。

比如,法語音樂劇湧動著充沛、濃烈的情感表達,這種情感從頭至尾都非常強烈,「這在其他語種音樂劇的創作中很少見,甚至在他們眼裡有一點‘過了’,但這就是拉丁文化本來的特色,也是法國文化的特色,就是要把非常感性的東西帶給大家。」菲歷斯·格雷說。

「生之熱情、為愛而死,這些濃烈的情感在劇中屢屢出現。這部劇很適合中國觀眾的口味。」在中國多次登台的洛朗·班,十分瞭解中國觀眾的喜好,也很支持《唐璜》來中國演出。

「主創團隊帶著巨大的熱情和信念,把這部劇帶到上海。首演時,我們感受到了觀眾的熱情,捕捉到了觀眾眼中的光,這份光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製作人尼古拉·塔拉爾藉機感謝劇場,「《唐璜》沒有來過中國,我們抱著不確定的心態,但是文化廣場一直給予我們巨大的支持和信任,我們很感謝這份支持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