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花燈:光耀四方 驚豔世界

    吳氏大型花燈。吳智供圖    吳氏大型花燈。吳智供圖

    每逢元宵佳節,花燈是泉州街頭必不可少的視覺盛宴,各式各樣的花燈點綴在街巷之間,絢麗奪目。泉州花燈製作起於唐代,盛於桑治、元,延續至今,極具地方特色,是我國南方花燈的典型代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泉州市「吳氏花燈」工藝坊,一條長50米、高7米的「長龍」正在緊張地趕製中。這是大型花燈「龍鳳呈祥」的一部分,今年2月初,這盞花燈將在福州江邊展出。牽頭製作這盞花燈的工匠師傅叫吳智,他是泉州花燈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傳承人。

    吳智表示,今年這盞大型花燈「已經製作30多天了」,即使一盞普通的泉州花燈,製作時長都要按周計算,工藝精湛、造型考究的大型花燈更耗時、耗力。每年春節和元宵節前後,是泉州花燈「守藝人」最忙碌的時候,吳智要帶領200多名工匠,忙碌3個月左右,趕製花燈,為泉州點亮璀璨之夜。

    泉州花燈可分為彩紮燈、刻紙燈、針刺無骨燈三大製作工藝。回憶起學藝生涯,吳智笑談他的童年就與花燈密不可分。每逢週末和寒暑假,吳智和弟弟就會被父親「抓壯丁」,也許是自帶家族基因,吳智很快熟識了花燈製作的每道工序。從設計、刻紙、竹編、裱糊、裝飾,吳智跟著父親悉心學習,也時常找熟識的紮燈師傅交流,一有閑暇時間就自己動手練習。

    學藝之路並不一帆風順,最讓吳智感到頭疼的便是刻紙花燈。刻紙花燈可以說是泉州花燈里最精緻細膩的燈種,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非常難掌握的一門手藝」。吳智在「泉州花燈傳習所」向記者講述泉州花燈製作技藝的精妙:刻紙燈無須紮製燈骨,基本原材料是紙板,根據造型分解成若干組合的紙板塊面,製作者在塊面上描畫圖案,然後用刻刀雕刻。「製作刻紙花燈,刀功是關鍵,下刀極為考究,細微之處猶如毛髮。正因如此,一旦哪一刀錯了,整個畫面都要作廢。」

    當年的學徒很快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守藝人」。如今,吳智已成為泉州花燈技藝非遺傳承人。一邊傳承「老手藝」,一邊激活「新動力」。

    近些年,大型花燈越來越受歡迎,泉州花燈對聲、光、電的運用逐漸多了起來。體積龐大、氣勢宏偉、異彩紛呈的大型花燈,製作工藝來源於泉州彩紮燈工藝。彩紮花燈是用紙撚把竹篾綁成燈的骨架,然後用裁剪好的綢布綁緊,貼在骨架上,再貼好裝飾的花邊和圖案。吳智說,通過在花燈中植入傳感器和控制裝置,可以實現對花燈亮度、顏色等的遠程控制和調節。在材料方面,他們還嘗試改進原先紮花燈的單一材料,將各種透光布料融進來。

    「傳統手藝和新興元素的結合讓花燈更加別緻新穎,我們可以讓龍的爪動起來、龍的嘴巴吐煙霧,各種動作還能配上特定的音樂。」從最開始兩三米高的花燈,到如今的幾十米高的落地花燈,吳氏花燈越做越大,吳氏花燈的工作間也從20世紀90年代100多平方米的小工坊,變成了現在5000多平方米的花燈廠區。

    在吳智看來,最重要的是要傳承泉州花燈這項古老技藝背後蘊含著的精益求精的態度和精神。近年來,年青人對傳統文化越來越感興趣,泉州花燈不僅是為年節增色的產品,也是對古老技藝的傳承,更與當下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吳智曾帶領團隊利用一萬個廢棄藥瓶製作出大型花燈,把醫療垃圾變成了供人們觀賞的藝術品。在景德鎮,吳智立足地域特色,用瓷器製作大型花燈,實現了瓷光與燈影的美妙結合。

    閩南話中,「燈」的發音與 「丁」 是一樣的,因而燈有了「人丁興旺」「迎接光明」的含義。花燈興盛,本身即有發揚傳承、生生不息的意味。當花燈點亮,光耀四方,有著無窮生命力的中華文化顯示出驚豔世界的力量。

    2009年,在荷蘭參加泉州花燈展時的一幕,吳智仍記憶猶新,「當時外國人圍著我們豎起大拇指」。帶著中國傳承千年的傳統工藝走向世界,這是他作為中國人最自豪的時刻。他希望,未來越來越多對花燈感興趣的年青人,可以加入到學習泉州花燈製作技藝的隊伍中,將燈與火的故事傳承下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祖佳新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1月31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