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週刊丨蘇東坡居儋軼事

作者韓惠嬌

《海南日報·海南週刊》(2024年1月31日B07版)《海南日報·海南週刊》(2024年1月31日B07版)

海南省博物館舉辦的「不老坡仙 夢迴千年——蘇東坡主題文物展」,將坡翁居儋軼事,尤其是「東坡笠屐」「一蠔二吃」等掌故,以實物的形式得到了活潑潑的展現。

蘇軾書《獻蠔帖》冊搨本(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蘇軾書《獻蠔帖》冊搨本(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一蠔二吃」

蘇軾大展中,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獻蠔帖》,是一件集美食、書法、美文為一體的作品,出自明代儒生陳繼儒(號眉公)的私人刻帖集《晚香堂蘇帖》。晚明版《晚香堂帖》全冊28卷,只集蘇軾一人書跡。陳眉公品鑒能力過人,選帖優良,篆刻精美,其中收錄多種可視為蘇帖範本。字帖是古代書生習字的範本。自古名家書跡被有識之士留心收集,經雙鉤描摹,刻上碑版或木版,拓印彙集成套成冊,以備觀摩臨習之用。在朝廷科舉取士之後,通過一手好書法來獲得考官青睞至關重要。奮筆學書成了書生的必備功課。

早在桑治代淳化三年,太宗趙炅命侍書王著將內府所藏的曆代名家墨跡摹勒上版,經拓印成就第一部官方刻帖《淳化閣帖》,此後天下讀書人奉為楷模,成了應試習書的不二法帖。書生能得名帖而入,安得不臻妙境?《淳化閣帖》開闢了官私刻帖的先聲,此後經世不止。

《獻蠔帖》是《晚香堂帖》收錄的蘇軾手跡中的一種,其內容活潑可愛,通篇滿滿人間煙火氣,讀之,讓人禁不住沉浸於蘇字天真浪漫的美感中,同時又為東坡居士俏皮達觀的生活哲學所莞爾。

《獻蠔帖》全文如此:「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蠻獻蠔,剖之得數升。肉與漿入水,與酒並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熱,正爾啖嚼,又益□煮者。海國食□蟹□螺八足魚,豈有獻?每戒過子慎勿說□,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東坡向兒子蘇過分享「一蠔二吃」之法,或將小蠔肉與漿入酒並煮,或將大者炙烤。接下來又說恐美食聞名於「北方君子」而被瓜分。這轉折突然,實在讓人捧腹。何曾想,一冊字帖能如此鮮活地呈現東坡其人!有美食,有書法,有文學的情趣……

該帖書法,法度嚴謹,結體緊致,左低右高,行筆中正,用筆多肉,而骨力內蘊,似有稚子頑童欹傾之態,天真浪漫,品之韻味不絕。

蘇東坡書法早學徐浩,中年致力顏真卿,晚年師法李邕,寫此帖時,已是其晚年書風。董其昌曾評價:「羲之如龍,北海如象。」北海即李邕,其書法筆健而爽朗,舒展而遒勁,風度閑雅。蘇東坡此時學北海,以意追之,筆力遒勁似之,其餘則面貌自出。

張大千仿唐寅《東坡笠屐圖》軸。 天津博物館藏張大千仿唐寅《東坡笠屐圖》軸。 天津博物館藏

蘇東坡穿屐戴笠

相傳,蘇東坡居儋州時,一日外出謁黎子雲,途中遇雨,乃於農家借箬笠木屐披戴而歸。坡翁不熟木屐,走得踉踉蹌蹌,形容怪異,婦人小兒相隨爭笑,邑犬爭吠。東坡居士幽默回應:「笑所怪也,吠所怪也。」此景,似《定風波》中「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真實場景演繹,足見名士之風流。

「笑所怪也,吠所怪也」出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蜀犬吠日的掌故。蜀之南多雨少晴,一日晴天日出,邑中群犬少見以為怪,皆衝著太陽狂吠不止。封建社會階級森嚴,士人皆儒衣持節謹守儀範。而東坡先生不拘小節,戴著農家的雨具,風雨里不拘形跡,應對眾人的嬉笑,坦然自若,超脫了形骸的束縛,自得幽野之趣。

此事一時被傳為佳話,頭戴笠帽,腳踩木屐,身著寬袍大袖儒服的東坡形象成為了經典,東坡笠屐成為文人畫的經典母體。在眾多山水畫的點景人物中,披蓑戴笠在風雨中躑躅前行的文士形象,就是來源於東坡笠屐這一形象的範式化。

此次展覽中展出明代孫克弘的東坡笠屐圖和張大千摹唐寅的東坡像,都充分演繹了這一畫題。此東坡像和東坡笠屐圖,仍屬於紀念性的名人畫像,是為供後人敬仰、追慕先人風流所作。

蘇東坡眼中的海南

雖說東坡居士樂天豁達,但在赴瓊途上,還是不免作悲觀之想,寫信與友人,「某垂老投荒,無複生還之望,昨與長子邁訣,已處置後事矣。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與諸子」。低落消沉,不作生還之念。那時的海南,與今日的繁華不同,是人口僅三千戶的小島,莽荒未開,孤懸海外,貶謫至此者,都九死一生,蘇東坡作此想,實屬尋常。

但他還是那位生命蓬勃、韌性超群的東坡居士。在黃州時,夜裡情緒低落作詩「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似作羽化飛仙之念。此詩傳入黃州郡守徐君猷的耳朵裡,唯恐看守貶官失職,嚇得連夜奔襲,到「雪堂」查看他是否安在。結果,在門外聽見如雷鼾聲。東坡居士正在屋裡大夢周公呢!就這麼樣的蘇東坡,在海南的生活同樣也經營得有滋有味,自得其樂。

他在桄榔林結廬,積極融入當地;他曾背著大酒葫蘆,在鄉間行飲,遇一老嫗,談及仕宦之旅,老嫗一語中的,「內翰昔日富貴,一場春夢」,他又得大悟;放不下儒士之職,他自編教材,施行教育,與當地學子親厚;有一老秀才,朱顏減盡兩鬢斑白,為追慕東鄰女子,求換其扇子作禮,被他寫入了詩中;閑來無事,搗鼓做墨,與製墨家潘衡一道研究,加入海南當地的沉香等香料,搗鼓出了「東坡墨」,製墨事業,直到差點火燒屋子,方才作罷;上巳節醉飲晚歸,被舍人鎖在門外,在漆黑的夜裡,思考人生得失……這一樁樁一件件,都被記錄了下來,傳之後世,博得讀者會心一笑。東坡居士真是天底下第一妙人。

在海南,他留下了一些詩作,不乏佳句——

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複西。

言語俚俗,似海南這土生土長的黎民百姓,簡單快活。海南風和日暖,四季如春,連帶著東坡居士的詞也帶了春意——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蘇東坡在瓊三年,曾經無處可居,曾經米糧斷絕,但他漂泊半生,練就了一身隨遇而安的本事,也總能換下一身儒服,和當地人打成一片,產生深刻情誼。在奔赴歸途的時候,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寫道:「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將海南三年當作人生一場奇幻之遊。

讀東坡先生的詞總是容易片面地以為他像李太白一樣是謫仙般的人物,樂天、恣肆、自由。但若是仔細觀察他的字,深入研究他的生平,很容易發現他是典型的儒士,寬厚、中正、平實。樂天只是應對仕途不順的自解,正如《獻蠔帖》《東坡笠屐圖》所呈現的一樣,是他關注當下的生活哲學。

在此次展覽中,我們可以循著東坡先生的旅途軌跡,一路從澄邁東水港登岸,暫居瓊州,後赴昌化軍貶所,築「桄榔庵」,看他興文教,著書,勸農,施藥,製墨,交遊,做美食,飲美酒……後人建蘇公祠以紀念他,東坡講學的舊址也得以重建,他寫下的《沉香山子賦》成了宣傳海南風物的名篇,他開鑿的東坡井仍在,他留下的詩文、尺牘也將在展覽中一一呈現。

除此之外,展覽中,清人所繪《東坡步月圖》《東坡月夜訪友圖》能具象化地讓觀者感受東坡先生月夜訪友的浪漫;《東坡詩意圖》畫出了東坡先生浪漫的詩意;沈景修、殷書柏、張照、段玉裁寫的書跡抄寫的東坡詩文,是書法和詩交集的美;還能看到北桑治趙佶給蔡行的敕文和「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書跡詩文;東坡年譜、東坡文集、詩集彙聚,亦可得一觀……

原標題:

蘇東坡居儋軼事

值班主任:李國棟

值班總監:史雅潔

內容審核:林葉

責任編輯:曾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