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新片少」成常態,這個檔期不應被浪費丨業內說

自1月19日《臨時劫案》上映,至2月10日大年初一,中間22天時間,暫時還沒有一部有份量的新片定檔。今年春節檔前一個月的電影市場,觀眾已經面臨「無新片可看」的局面。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北京若干家院線方以及一些觀眾,其中以北京某院線經理陳先生和影迷馬先生的發言和建議很有代表性,他們都認為這個檔期不應被浪費,希望有更多中小成本、有質量的影片能充分利用好這個時機上映,挖掘冷門檔期的市場資源,使排片相對趨向均衡,吸引更多的觀眾進影院的同時也會提振業內信心。

春節前新片上映數量少逐漸成常態

截至1月30日,內地電影市場單日票房榜前三的電影分別是《年會不能停!》《臨時劫案》和《金手指》,總票房分別為11.18億、1.72億和5.11億,而這三部電影已經分別上映33天、12天、32天。

《金手指》上映於2023年12月30日,目前排片佔比10.2%。

自1月19日《臨時劫案》上映之後,內地市場近兩週沒有一部有份量的電影上映,並且在距離春節檔前的一週內,基本也不會有新片上映。這也就意味著,春節檔前的三週內,內地電影市場出現了空檔,院線排片基本靠「老片」支撐,觀眾沒有新片可看。有網民評論,《年會不能停!》票房能夠破10億,除了影片質量過硬(豆瓣8.2分)之外,同檔期內幾乎沒有競爭對手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2020年春節前,當時內地電影市場票房榜前三位置基本被《寵愛》《葉問4》《誤殺》三部電影佔據,而三部影片在春節前分別上映了24天、35天、42天,超長的放映時間也將《葉問4》《誤殺》兩部影片推向10億票房球會。

記者梳理了2018年-2024年,這7年間春節檔前1個月內地院線上映的重點影片,發現2018年和2019年無論是影片上映數量,還是電影票房成績,數據還都不錯。2018年的《馬戲之王》和《南極之戀》,在距離春節檔前兩週才上映,但最終卻分別拿下1.01億和2.34億票房,實屬不易。2019年的《死侍2》在距離春節檔前10天上映,更是砍下2.86億票房。而近幾年春節檔前1個月內地院線新片數量明顯減少,最後兩週基本不會有新片上映。

今年春節檔前1個月,主要有《動物園里有什麼》《養蜂人》《大雨》《臨時劫案》4部新片上映,只有《臨時劫案》票房破億,目前收穫1.72億票房。其實,在這期間也有一些影片上映,只不過電影體量或質量堪憂,並沒有在市場激起太大浪花。比如,1月20日上映的《花千骨》,改編自同名電視劇,但上映後票房慘淡,只收穫600多萬,口碑也遭遇大面積差評,豆瓣評分僅3.3分。對此,導演還在社交平台錄製影片向投資方道歉。1月26日,內地還引進了一部泰國電影《世界欠我一個你》,更是無人問津,票房僅41.4萬。

與春節檔前無新片定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影片紛紛將檔期定在春節後。目前已經官宣定檔的有2月下半旬上映的《阿蓋爾:神秘特工》《還是覺得你最好2》,3月份上映的《沙丘2》《周處除三害》《蜘蛛夫人:超感覺醒》《戲殺》《被我弄丟的你》《孔秀》《燦爛的她》《功夫熊貓4》《墜落的審判》《哥斯拉大戰金剛2:帝國崛起》等,以及將要重映的《奧本海默》《沙丘》。

2018年—2024年春節前一個月上映重點影片數據

為什麼春節前無片可放?

因為有「檔期依賴症」

影院經理代表陳先生在新京報採訪中表示,春節前內地市場無片可放的尷尬局面,自從春節檔這個檔期熱起來之後就有了,很多片子基本都會避開春節前這段時間。因為體量大的片子在院線的上映週期有一個月時間,春節檔來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基本不會給「老片」任何機會,所以春節前兩週甚至一週上映的新片,在大年初一就會被「腰斬」,院線窗口期縮短。

作為內地電影市場全年最大的檔期,春節檔的地位毋庸置疑。2023年全年票房549.27億,春節檔票房67.65億,7天的票房成績就佔全年總票房的12%。陳經理說,無論是片方、影院還是觀眾,都對春節檔有嚴重的「檔期依賴症」,片方將重要影片押在全年最重要的檔期上,投放大量宣發資金,就是想要博一把票房;影院為迎接春節檔提前做好各種物料準備,努力服務好觀眾,爭取最大票房收入;觀眾在春節檔前捂緊口袋,準備將錢花在刀刃上。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片方不願意將電影放在春節檔前幾週上映,以至於影院內無新片放映,觀眾無片可看,更不願走進影院消費。

《年會不能停!》於2023年12月29日上映,目前排片仍達25.1%。

影迷代表馬先生告訴新京報,自己平均一個月進一次影院,上次還是元旦的時候去看的《年會不能停!》,現在已經一個月沒進影院,「沒有自己感興趣的片子,並且沒有新片,可供選擇的片子太少了」。同時還有一些觀眾表示,春節前工作會比較忙,沒有時間去影院,還有一些人情往來,準備年貨,這段時間的花費比較高,不太想將錢花在看電影上。

在陳經理看來,這種對重要檔期的依賴,會對觀眾的消費習慣產生誤導,觀眾會養成平時不愛看電影,只在重要檔期消費的習慣,這就會導致電影市場出現兩極化現象,重要檔期比如春節檔、國慶檔影院爆滿,但平時非重要檔期市場冷清,影院門可羅雀,這對於整個電影市場是有傷害的,特別是一些中小成本電影的生存會更加艱難。

對於片方來說,若是想讓中小成本電影進入一些熱門檔期,沒有明星、資源、預算,根本拿不到排片,發行壓力增大。而如果在冷門檔期放映的話,擔心整個市場太冷,沒有太多觀眾進影院支持。於是就形成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頭部影片競爭力大,票房越來越高,而一些中小成本,特別是一些文藝片,在市場上就越來越難以存活。電影市場還是要講究檔期的均衡發展,既要有大片的空間,也要有小片的生存空間。

要充分挖掘冷門檔期市場資源

春節檔雖然重要,但春節檔前一個月的檔期同樣重要,不應該被浪費。如何將春節檔前的檔期好好利用起來,挖掘冷門檔期的市場資源,使檔期趨向均衡,這才是電影市場比較健康的發展態勢。

影迷馬先生說,春節前這段時間,正值學生放寒假,有的片方可以將一些動畫電影放在這個檔期。目前,今年春節檔已經有3部動畫電影定檔,與《熊出沒·逆轉時空》相比,另外兩部《八戒之天蓬下界》和《黃貔:天降財神貓》很可能排片會大受擠壓,拿不到理想的票房,但如果將它們放在春節檔前幾週上映,因為沒有競爭對手,或許能夠博得更多票房。

另外,春節檔前這段時間,也是一些文藝片、批片上映的好時機。陳經理說,熱門檔期競爭激烈,小體量片子很難拿到好的排片,大多是「一日遊」,有的甚至不給排片,但如果將這些口碑不錯的文藝片、批片放在非熱門檔期,憑藉口碑發酵,可能會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2019年和2021年春節前上映的紀錄片《四個春天》和《武漢日夜》分別收穫票房1147萬和2430萬。2019年1月18日上映的兩部日本批片《我想吃掉你的胰臟》《鋼鐵飛龍之奧特曼崛起》,分別拿下2390萬和4465萬票房,可見這個冷門檔期仍有潛力可挖。

《武漢日夜》曾獲2430萬元票房。

針對春節前檔期的片荒問題,影評人沙丹最近在社交平台發文:其實新片在這個檔期踟躕不前,完全可以理解,可以建議多配合發點經典影片嘛!比如隨便設想一下,趁著王家衛《繁花》全民討論的熱度,把《阿飛正傳》《花樣年華》4K修復版複映一下不是挺好?

對於經典影片複映的這種設想,陳經理表示片方完全可以操作。片方可以聯繫一些經典影片的版權,價格不會太高,在內地非重要檔期上映,或許可以有個好的票房成績。因為經典影片在口碑上有保證,對於觀眾來說也比較有知名度,省去了一部分宣發費用。2020年1月3日,在春節檔前三週,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美麗人生》在內地複映,拿下5978萬票房,這個成績對於一部複映片來說,已經相當不錯了。

在影迷馬先生看來,電影集中於熱門檔期上映,或許是一種資源浪費。因為熱門檔期的電影票價更高,畢竟觀眾只會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兩部影片觀看,觀影頻次會降低。2023年內地市場平均票價42.2元,而2023年春節檔平均票價52.3元,足足高了10元。

陳經理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片方和觀眾的「檔期依賴症」,就要讓那些真正有競爭力的大片敢於入局冷門檔期,用熱門電影的資源去帶動冷門檔期的消費,讓市場整體先暖和起來。在陳經理看來,一些片方要敢於做市場的先行兵,勇於為市場闖出一條路來。「一些重量級影片不要都擠在那幾個大的檔期,有大明星、大導演、大場面,就想去春節檔,這種發行思路都成套路了。片方在檔期選擇上,還是過於謹慎了,要有創新才行」。陳經理覺得,檔期只是一種營銷手段,電影最重要的還是內容和質量,只要影片質量過硬,不管放在哪個檔期,都有機會讓口碑轉化為票房,取得不俗的成績。與其在熱門檔期爭得頭破血流,不如在普通檔期里,為觀眾呈現出更多不同題材、多元類型的影片,這才是一個健康的電影市場環境。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