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寒假,他們在清華大學當「導遊」

「誌願者姐姐,可以跟你合張影嗎?」「您是講解員嗎?我們兩個孩子想多瞭解一點清華的歷史……」1月27日,清華大學寒假後的第一個週末,校園迎來一個遊客參觀小高峰。清華大學日晷前的小廣場上,眾多遊客聚集,等候跟隨誌願者遊覽參觀。

今年寒假期間,清華大學擴大校園開放規模,打造寒假遊學「大禮包」,規劃四條精品遊覽路線和六條紅色講解路線,打造校園「實景課堂」。清華大學團委副書記程正雨介紹,寒假期間招募到了130多位誌願者,與去年暑假相比增加了將近一倍,更好地滿足大家的講解需求。

清華大學醫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陸宇超和精密儀器系2019級博士研究生祁一凡就是這130多名誌願者中的一員。上午9點,他們準時上崗,身穿誌願者紅馬甲,佩戴擴音器,身後各自跟著一隊遊客,在不同路線不同點位停留講解。

學生之外,他們多了另一個身份——誌願者,也自我調侃,是在清華當「導遊」。對他們來說,換個身份、換個視角才發現,對學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從未有過如此深入的瞭解,也是在一遍遍遊覽講解的過程中,那些在清華園里的經歷和記憶,又重新鮮活起來。

遊客可以跟隨身穿紅馬甲的清華大學紫荊誌願者聽取講解。 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遊客可以跟隨身穿紅馬甲的清華大學紫荊誌願者聽取講解。 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換個身份重新發現校園

「左手邊是清華大學科學館,是清華早期四大建築之一,也是我個人非常仰慕的地方。在1999年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有14位是從清華科學館走出的校友,它是全國有誌於科學報國的青年心中的聖殿;再往前走會看到圖書館,老館去年11月剛剛修繕完畢重新開放,不管外觀還是內置,都最大程度延續了原有狀態……」經過清華大學日晷向北走,陸宇超帶著一隊遊客,邊走邊講解。

雖然來到清華園只有一年時間,但陸宇超已經對校園的建築、歷史如數家珍。醫學專業的她,寒假期間要在醫院進行規培,趁著規培的空當,她就來當「導遊」,經過學校團委組織的培訓和考核後正式上崗,一天要帶1-2場,每場選一條線路走下來,大概1.5小時。「每次帶遊客走過一遍,就會感覺自己又重新熟悉了一遍校園。」

程正雨介紹,誌願者培訓主要分兩方面:一方面是實地培訓,由非常有經驗的講解員,帶領新誌願者在校園內的各個景點進行講解示範;另一方面是理論培訓,為大家講述講解時應該注意的事項以及回答問題時的小技巧。

「導遊」陸宇超在上崗前熟悉校團委編寫的《講解手冊》。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導遊」陸宇超在上崗前熟悉校團委編寫的《講解手冊》。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此次,清華大學在10條路線的設計背後,也傾注了不少心思。程正雨介紹,精品路線更多地覆蓋校園經典景點,比如日晷、清華學堂、大禮堂等,根據不同主題延伸一些其他景點,比如「探索無垠 敢為人先」路線,體現了清華在近現代科學史上勇於探索的角色,涉及科學館、機械工程館、舊水利館等;「學在清華 文體兼修」路線貼近學生生活,參觀圖書館、操場、體育館等,讓第一次來清華的遊客能直觀地感受到清華的特色與精神。

紅色主題路線則根據不同主題講解不同時代、不同人物的紅色歷史,比如「祖國兒女 清華英烈」主題,帶領同學們走近朱自清、聞一多、韋三傑、紀毓秀等烈士的故事;「清春激昂 揮斥方遒」路線,走過西體育館、圖書館、西南聯大紀念碑,講述從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期間清華青年學子的奮鬥史。通過紅色講解,希望讓前來遊學的同學們更深入地瞭解課本上講述的歷史故事,瞭解清華在各個歷史時期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清華人代代相傳的紅色血脈。

祁一凡對清華園的各個角落已非常熟悉。不僅因為今年是他在清華園學習生活的第五個年頭,更是因為從2023年暑期開始,他就加入了校園誌願講解隊伍,最忙的時候一天帶了6場。

「作為聽眾,聽過一遍校史之後,其實記不住太多,但是換做講解員身份,就完全不一樣了。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自己去發掘其中的歷史和故事。」祁一凡說。「對於我來說,更加深入瞭解的不僅是學校歷史,更多的也是家國歷史、民族歷史。更主要的是,還能為別人提供有價值的服務,這是讓我非常開心的一件事。」

在講解中融入親身經歷

「我更喜歡帶大家走一些經典路線、經典點位,例如二校門。我第一次來到學校見到二校門的時候,內心也非常激動。」陸宇超在給遊客們介紹的時候會提到,二校門始建於1909年,是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門,之後,隨著清華大學的擴建,院牆外移,有了新的大門,「很多遊客說的想看清華大學的老校門,其實得走進學校才能一睹為快。」

「日晷呀,它和北京故宮太和殿前的構造一樣,現在太陽位於赤道以南,所以我們看的是表盤下方的針影。日晷上的‘行勝於言’四個字,道出了清華校風的內涵——實幹。」陸宇超的講解就像和老朋友面對面聊天,豐富的語氣詞讓她更有親和力。

祁一凡則更喜歡在既定的解說詞之外,和遊客們分享一些清華大學的人和事。比如在途經科學樓的時候,會給大家介紹「兩彈一星」相關的故事;經過水木清華一帶,他會為遊客們介紹「自清亭」的來曆和朱自清的生平,同時向大家介紹「荷塘月色」寫作地的真正位置;在西大操場,帶遊客們重回上個世紀青年學生們參與五四運動、一二九愛國運動的百年風雲。

這位有趣的「導遊」還喜歡講一講自己考據到的歷史故事、「冷知識」。比如說,在清華大學科學館這棟紅牆灰頂的三層建築的黃銅大門門額上,鐫有「科學」和「SCIENCE BVILDING」字樣。「為什麼是BVILDING,而不是BUILDING?是因為使用了英語古體拚寫。清華大學科學館始建於1917年,在19世紀前的幾個世紀里,英文中的U和V一直可以互換使用。除清華大學科學館外,國外一些大學校園中也可以看到‘BVILDING’字樣。」祁一凡告訴記者,他在學校合唱隊曾經排練過一些涉及古英語的古典曲目,自然也就對這些故事有了些許瞭解。

祁一凡在講解王國維先生紀念碑。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祁一凡在講解王國維先生紀念碑。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在清華當「導遊」,每走一遍路線,總能勾起誌願者們的記憶,他們也願意把學習生活中的趣事和親身經歷向遊客分享。

其中一條線路會經過醫學科學樓。「我是醫學院的,每次經過這裏,都會感覺很親切,我們開學第一天新生報到、辦理各種手續都是在這裏進行的,這裏是我清華求學之路的起點。」陸宇超在跟遊客介紹的時候,會自然地講起自己在醫學科學樓參加過的活動、聽過的大師講座。

每次踏上學堂路,陸宇超都會跟身旁的遊客說,「現在大家踏上的就是我們學生平時上課走過的路了。」此外,經過西大操場,她會回憶起自己參加馬約翰杯比賽的情形、參加「一二九」主題紀念活動的情形、在青春音樂會上領唱的情形等等,「當時留下了很多回憶,一路過全都想起來了。」

講解的路上,祁一凡腦中的回憶也在翻滾。一首原創歌曲,唱響「共赴冰雪的狂想」,一首MV,記錄清華冬奧誌願者的故事……2022年2月,清華獻禮冬奧誌願者原創歌曲《冰雪狂想》發佈,這首作品的編曲正是祁一凡。在MV中,二校門、日晷、水木清華、新清華學堂依次閃現。

談及自己在作曲上的經歷,祁一凡感慨道,學校為學生們提供了非常豐富、優質的資源,「比如本科生的輔修專業中,有一個是《作曲理論與技術》,我作為研究生其實是沒有修課資格的,但是我旁聽了這些課。」

祁一凡在投入地講解。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祁一凡在投入地講解。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在與遊客的互動中發現自我、雙向成長

「姐姐你是清華大學的學生嗎?可以和你合張影嗎?」一名來自廣西的初中生跟著研學團進入清華大學校園,日晷前,她向陸宇超詢問道。陸宇超熱情回應,兩人並排站著,掏出手機記錄下這一刻。這位初中生告訴記者,覺得這張合照很寶貴很有意義,以後會用這張合照激勵自己。

「做誌願者過程中,會有不少小朋友想跟我合照。還有小朋友會把照片發給我,說有機會的話再來清華跟我見面。」陸宇超說道。

遊客當中,大部分是孩子和家長。「他們會好奇,在清華大學是怎麼學習生活的。」陸宇超認為,現在大部分處在中小學階段的孩子對自己的未來還沒有既定的目標,同時也意味著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這個時候,他們在清華大學的所見所聞,可能會幫助他們塑造人生觀、價值觀,在心裡埋下一顆種子。因此,陸宇超會跟孩子們講,清華大學是一個有無限可能的地方,只要敢想、並願意為之付出努力,就可能實現夢想。

還有一些遊客會提出「定製路線」的需求。陸宇超最近接待了一批來自北京四中的學生遊客,由班主任帶隊,提出從清華大學西門進,一路參觀最後從東南門出。「他們甚至還在清華的操場上跑了一圈,感受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無體育不清華的精神。」

陸宇超正在給遊客們講解。 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陸宇超正在給遊客們講解。 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祁一凡當「導遊」時,還遇到過很多老學長。「二校門被砸時的親曆者、解放戰爭時期保衛大禮堂的親曆者,我都遇到過。他們聽我講的同時,也會跟我講他們當時親曆的場景,更加豐富了我的知識儲備庫。」

祁一凡還收到過一份特別的禮物——一位小學生送了他一把扇子,扇子上是一首詩,是這位小學生的書法作品。「很珍貴的禮物,這把扇子我一直存放在宿舍書桌上。」

遊客們會有許多的問題,問得最多的就是「你是怎麼考上清華的?」面對這個問題,祁一凡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更多是想問我高考怎麼能考好,或者希望我介紹一些初高中的學習方法,但其實我希望傳遞給孩子們的是,學習的技巧和分數的多少雖然重要,但還有更重要的,就是對價值觀和人格的塑造。」

於自己而言,「無論是我的科研、規培,在醫院里治病救人,還是在校園里當‘導遊’,都是一個‘見天見地見眾生’的過程,這是我與外界交流的橋樑。」陸宇超說。另一方面,「清華是很開放的,希望通過做誌願者,讓更多人瞭解真實的清華,看到清華學生的風貌,傳遞清華的精神。‘做導遊’這件事情非常有意義。」

新京報記者 馮琪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