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政:讓農業保險轉向全流程保障,為農業發展穿上「保護甲」

2月3日,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佈,其中明確提出「鼓勵地方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推進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做到應賠盡賠。完善巨災保險制度。」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國家農業農村保險研究中心副主任任金政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討論如何更好保障農業產業發展,並提出建議。他表示,要在大農業觀下對農業保險作進一步優化,從保障單一環節向保障全流程轉變。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國家農業農村保險研究中心副主任任金政。受訪者供圖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國家農業農村保險研究中心副主任任金政。受訪者供圖

農業保險需要轉向全流程保障

任金政提出,農業產業的發展需要農業保險「保駕護航」。他指出,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進一步要求「樹立大農業觀」,「而我們知道,大農業觀要求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並舉、種養加一體、產加供銷貫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目的就是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在農業產業發展成現代化大產業過程中,必然面臨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衝擊,這時候,就需要農業保險的支持,並在其中發揮作用。」

那麼,在大農業觀的發展要求下,農業保險的發展思路應該發生什麼轉變呢?任金政認為,農業保險應該從保障單一環節,向保障全流程轉變。他說:「從以往的農業保險情況看,當前農業保險的實踐工作仍更看重前期投保和後期賠付,而忽視災害預防和過程管理。」

任金政提出,需要將農業保險的工作思路從「災後補償」轉向對「災前預防」、「災中干預」、「災後補償」的全流程保障,降低農業風險發生概率、減少農業災害損失,同時加快構建和完善農業全產業鏈保險,從「保災害、保成本」向「保價格、保收入、保全生產鏈條」發展,實現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提高。

「比如,加大科技的投入,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服務,賦能農業保險的承保、查勘和理賠等工作,在農業保險的發展中,我們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任金政認為,農業保險工作思路的轉變,是對在大農業觀下農業生產重心發生轉變的積極回應,以更好地服務農業強國的建設。

農業保險需要持續擴面、增品、提標

事關農民利益和農業發展,曆年來,農業保險備受關注。任金政介紹,2012年以來的中央一號文件均有關於農業保險方面的要求,截至2022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2007年的52億元增長到1219.35億元,賠付金額也從29.75億元增長到了868.94億元,我國風險保障水平正在不斷提高。

「2007年以來,我國農業保險不斷擴面、增品、提標,在大農業觀的背景下,當前也應朝著這一方向持續推進。」任金政指出,自中央財政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以來,農業保險承保的農產品品種超500個,形成了「中央保大宗,地方保特色」的農險體系。

任金政認為,在這一農險體繫上,農業保險仍需擴大覆蓋範圍,持續增加保險產品供給,提高保障標準。他說:「比如種植業,當前的種植業保險已經逐步從物化成本保險發展到完全成本保險與收入保險,覆蓋範圍也從產糧大縣擴大到全國,但這遠遠不夠,應該進一步擴大包括製種保險在內的種植業保險覆蓋範圍。」

特別針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的「鼓勵發展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任金政認為,應該立足地方特色資源,創新農業金融產品,因地製宜推出特色農產品保險品種,並通過特色農產品保險逐步完善中央補貼型和省級補貼型未能覆蓋的領域。「地區特色農產品是能夠帶動區域農業發展的,不斷完善保險品種,能夠進一步全方位保障農業生產。」

讓農業保險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

農業保險是重要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工具,任金政認為,其具有「社會穩定器」「風險減震器」「經濟助推器」的功能。任金政說:「目前,國家大力推廣完全成本保險,相較於物化成本保險,極大的提高了保障水平,穩定了投保農戶的收入預期。」

然而,這遠遠不夠。隨著農業生產經營的成本逐漸增高,包括地租等生產資料的成本上漲,農業保險的保障水平仍需提高,「這就需要不斷優化補貼力度、補貼對象、補貼方式等,讓農業保險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

任金政表示,目前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正處於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應該確保主要農產品的補貼力度,提高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與標準,建立穩定、適度上調的農業保險補貼機制。他說:「尤其,可以適當提高優勢特色農產品的補貼力度,鼓勵地方探索特色農產品保險,因品施策。」

農民是鄉村振興過程中的重要力量,因此,農業保險需要保障在生產過程中的參與者的利益。任金政指出,當前農業保險的投保人正在發生變化,這意味著農業保險根據補貼對象的不同也應該做出相應調整。

他提出,越來越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農業生產主力軍,尤其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頭雁」群體,更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力量。統計數據顯示,「頭雁」的主導產業以種植業或養殖業為主,佔比達到了84.10%,平均帶動農民總戶數達到133戶,有效帶動了地區農戶發展產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農業生產的主體結構發生變化,那麼相應的補貼政策也應該分情況討論,需要在生產端對規模不同的農戶分別製定補貼政策,比如說,對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就可以採取‘政策性+商業性’的組合模式,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定製化服務,更好地服務好鄉村振興。」

當前,中國正朝著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方向發展的立體農業邁開腳步,農業保險在自然和市場的雙重衝擊下,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保護甲」。未來農業的畫卷已經在任金政的腦海中徐徐鋪開,他表示,穿上保護甲之後的農業生產,必定走向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編輯 唐崢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