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站」開站,將在我國南極科考中發揮重大作用
2月7日,位於路斯海恩克斯堡島的中國南極秦嶺站正式開站,這是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此次考察隊領隊張北辰表示,該站是新時代我國建成的第一個越冬考察站。考察站的建成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是中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的突出亮點。
以國內山系命名,取名「秦嶺站」
今天(7日)正式開站的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被命名為「秦嶺站」。
為什麼如此定名?據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秦嶺是橫貫我國中部的古老山脈,是我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也是中國地理、歷史、文化多元一體的重要標誌,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家喻戶曉、知名度高,而新站所處區域同樣也有一條作為南極洲東西地理分界線的橫貫山脈。
此外,秦嶺水系發達、植物薈萃,是「南北生物物種庫」「天然藥庫」,還是地球上唯一的朱鹮營巢地,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型代表,這與新站綠色、環保、節能的設計理念相契合,可以展示我國重視南極環境保護、踐行「綠色考察」國際倡議的良好形象。
上述負責人表示,我國南極考察站的命名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從以體現時代特點、採用歷史文化遺產和歷史人物為主,逐步轉變到以體現南極地形特徵、採用蘊含中華文化元素的國內知名山脈為主,基本形成了以國內山系命名的規則。按照這個規則,結合路斯海新站所在位置的地理特徵,在聽取相關方面的意見後,新站被命名為「中國南極秦嶺站」。
新站考察範圍可達到300至500公里
香港時間2月5日,路斯海新站驗收組乘坐「雪龍2」號船抵達路斯海新站附近海域,2月6日,新站驗收組按照相關規定和程序,通過聽取相關單位彙報、查看施工現場、查閱相關資料等方式,對新站主體建築進行驗收。
據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築師、新站項目設計總指導劉燕輝介紹,新站整體設計與科研支撐方面的特色主要體現四個方面。
一是拓展考察範圍。新站設計立足於南極考察的大尺度規劃,綜合考慮後勤運轉、科學觀測、國際合作和環境保護等要素,形成以考察站為中心的多圈層全域考察模式,考察範圍可達到300-500公里的範圍。
二是支持智慧科考。新站採用了基於衛星通信系統的數據管理和遠程同步,設置自動檢測、應急處置等智慧運維繫統,以及智能通訊、數據採集等專用網絡系統,實現智慧化科考。
三是實現長期觀測。新站的海洋實驗室定位為具有國際水準的海洋研究平台,可以實現對特拉諾瓦灣冰間湖的長期持續監測,開展近岸海洋環境的在線監測與數據傳輸、樣品預處理分析實驗等。
四是整體綠色環保。新站採用可再生能源和傳統能源相結合的能源微網管理系統,優先採用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佔比超過60%,並集成了微電網監控、能源管理平台等先進技術,讓考察站運轉更加綠色環保。
上述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完善各相關配套設施,逐項完成各科學監測設施的安裝與布放。
新站是我國第三個南極常年越冬考察站
新站作為我國第三個南極常年越冬考察站,將在我國南極科考中發揮重大作用。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劍鋒介紹,新站在長期觀測網佈局方面,用以填補太平洋扇區的空白,在環南極全域加深對環境變化的認知。我國的南極常年越冬站長城站、中山站和路斯海新站分別對應大西洋扇區、印度洋扇區和太平洋扇區,新站將填補我國在太平洋扇區長期觀測的空白,從而對南極長期觀測網進行系統構建,更好地回答氣候變化、冰雪和生態環境變化機理等前沿科學問題。
在科考領域拓展方面,新站將利用地理區位優勢,開展冰間湖生態過程、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等前沿科學問題的研究,提升我國的海洋科考研究能力。長城站觀測研究的重點是生態系統,中山站是雪冰和空間環境,而路斯海新站則是海洋。南大洋與全球氣候變化、磷蝦等生物資源利用密切相關,也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在國際合作方面,與周邊美國、新西蘭、德國和意大利等國考察站進行合作,推動把考察站海洋實驗室建成國際合作平台,努力推動路斯海沿岸各國考察站的合作成為南極考察合作的典範。新站往北有意大利和德國地度夏站、南韓地越冬站;往南有美國馬克默多站和新西蘭科考站,均分佈在路斯海南岸和西岸。新站將與周邊多國的考察站合作,共同推進對路斯海和路斯冰架等的觀測研究,共同履行區域生態環境保護。
新站的成立將為我國南極科考提供平台
本次大洋科考隊員、上海交通大學高詠卉認為,在整個浩瀚的南大洋,路斯海對南大洋乃至全球海洋都具有深遠的影響。路斯海是南大洋重要的碳彙區域,浮遊植物碳吸收量佔全南極的30%,其中大約半數埋藏在深海,對調控全球氣候變化有重要意義。
在她看來,路斯海域是生物物種最為豐富的海域,這裏生長著全世界40%的阿德利企鵝、30%的帝企鵝和大量的鯨魚、齒鯨。此外,路斯海也是整個南大洋海冰變化的「驅動力」。而海冰對極區的眾多物理和生物海洋學過程(如氣體交換、熱交換、初級生產力、食物網能量和生態學、中尺度物理海洋學過程等)具有重要影響。
「研究路斯海是理解南極生態效應的重中之重。新站的成立將為我國南極科學海-冰-氣的綜合研究提供新的平台。感謝國家對新站的投入和科學事業的發展,我作為一名‘海洋人’由衷地為祖國感到驕傲,也希望將來有機會在新站開展科研調查,爭取有新的突破性的發現。」高詠卉說。
作為一名冰凍圈科研工作者,此次考察隊首席助理、內陸隊副隊長李傳金錶示,路斯海新站位於西南極路斯海海域,是全球響應氣候變化最為顯著和快速的冰川所在之地,也是西南極最大的冰架分佈區域,在這裏對冰川、冰架、海冰等冰凍圈要素進行監測,可以為未來全球變暖背景下南極冰蓋動力不穩定性的研究提供基礎數據,以及對未來全球海平面變化研究提供重要支撐。
另外,西南極冰蓋的冰芯記錄具有高時間解像度、獨特的區域代表性等特點,可以為研究歷史時期西南極氣候變化及其影響,以及對比東南極和北半球氣候變化的異同性和影響機制提供重要參考。「我期待新站更早地投入運營,並願意為新站的冰凍圈監測和研究工作付出自己的努力!祝願未來新站建設一切順利,也祝願我國南極科研事業更上一層樓。」李傳金錶示。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陳靜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