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何以撫慰人心

在紅紅火火的春節假期里,年夜飯無疑是重頭戲。

當新年的鍾聲即將敲響,人們用年夜飯上的美食犒勞辛苦了一年的自己。餐桌上,無論是魚的味道、海的味道,還是臘肉的味道、年糕的味道,觥籌交錯之間,都是家的味道。

在中國,從市井街坊到鄉間阡陌,「團圓」二字始終是除夕夜的關鍵詞。正是因為「家家戶戶人團圓」,才讓除夕夜的年夜飯擁有著撫慰人心的力量。

年夜飯 圖源:「蕭山發佈」微信公眾號

年夜飯 圖源:「蕭山發佈」微信公眾號

《紅樓夢》里寫到,每逢除夕之夜,賈府就要擺合歡宴,一家歡坐一起,其樂融融。接著還要上「屠蘇酒、合歡湯、吉祥果、如意糕」等討綵頭,字裡行間洋溢著過年的喜悅。

豐富的物產、高超的烹調技藝讓來自天南海北的食物在年夜飯餐桌上綻放出不一樣的精彩。東南的海鮮、西南的山珍、北邊的牛羊、西岸的麵食,東西南北中,滋味各不同,讓年夜飯變成一戶一味。

在年夜飯吃什麼的問題上,浙江人各有主張:寧波人逢年過節,少不了紅膏熗蟹,紹興人的年夜飯裡有一道「釘子戶」鯗凍肉,而醬鴨則是杭州人年夜飯的心頭愛……

菜過五味,怎可沒有「玉液瓊蘇作壽杯」。如果說年夜飯是家宴的極致,那麼酒則是年夜飯的靈魂。作家馮驥才曾回憶,有一年過節,為了不讓酒缺席年夜飯,他蹬著單車全城找酒,終於在一個小雜貨鋪里覓得一瓶酒。這瓶被他心心唸唸的酒,被視為家宴中的點睛之筆。

年夜飯在溫州人這裏有個別名——「分歲酒」,十個高腳碗分盛十樣冷菜,正是「十全十美」。紹興人的年夜飯桌上,自然少不了用錫質酒壺溫著的琥珀色的黃酒,就著茴香豆飲上一口,暖意頓時湧上心頭。

都說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到了互聯網時代,過年的煙火氣氤氳到了線上。朋友圈里放幾張年夜飯饕餮大餐的美圖,再配上美滋滋的文案還有一排排點讚,家的溫暖隔空傳播,無遠弗屆。此時,一方方餐桌成了比武場,不同地域的美食在此「對壘」。

圖源:視覺中國

圖源:視覺中國

年夜飯為何格外讓人牽腸掛肚、回味無窮?是什麼讓這頓飯擁有撫慰人心的力量?這其中,無外乎三種味道。

始於故鄉之味。家鄉風味總是延綿在遊子的記憶和夢境里,激發對故鄉深情的眷戀。醬鴨的鮮鹹,湯圓的滑糯綿甜,梅乾菜燜肉的油潤不膩,剁椒魚頭的鮮辣入味,都別有地方風味,或濃油赤醬,或清新鮮爽,或鮮鹹合一,讓人口舌生津,俘獲了人心與胃。酸甜苦辣的滋味,在日複一日的磨練中皆有體會,卻在這一刻回歸同一味——故鄉的滋味。

抗日戰爭時期,文學家梁實秋在重慶後方,腦海里浮現的是故鄉北平的豆汁和糖葫蘆,就連那小販沿街的叫賣聲,一旦閉目沉思,也儼然在耳邊。鄉愁,讓年夜飯的意蘊顯得更為彌足珍貴。

忠於團圓之味。家人閑坐,親情四溢。歷經千山萬水,讓人熱淚盈眶的,始終還是家的氣息。擦去風塵,彼此把酒言歡,那些積攢了一年的牽掛、問候,總是能在這一刻坦然卸下。

今天,物質生活已經大為豐富,年夜飯未必與平時飯菜有太多不同,人們不再像以前一樣執著於那份過年才有的口福,但這頓飯的意義卻大不同。縱使外面玉盤珍饈千姿百態,在這一刻都抵不過閤家團圓的一桌家常菜。在許多人心中,即便是寒風刺骨的時節,家鄉飯桌上升騰起的熱氣,都能夠驅散冬日的寒意,喚醒精氣神。

寓於希望之味。天南地北,千家萬戶,凝結著情感又充滿寓意的年夜飯,是人們辭舊迎新的必備儀式。天地間的尋常風物,人世間的故土鄉音,都是對生活本身的熱愛與熱情。

在物阜民豐的江南,舌尖上的年夜飯不僅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精緻,還要有喜慶的「口彩」:杭州人愛吃的八寶飯、八寶菜,象徵吉祥如意;在靠海吃海的溫州人的餐桌上,「無黃魚不成宴,無好黃魚壓不住好年」,「年年有餘」是期待和祝福。大餐背後,透著人們對生活最樸素的憧憬。

浙江義烏年夜飯 圖源:視覺中國

浙江義烏年夜飯 圖源:視覺中國

有人說,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只有等所有人都到了,才是一頓真正的年夜飯;和家人一起吃上一頓年夜飯,是中國人獨有的儀式感。但萬家燈火外,那些更為非同尋常的年夜飯,同樣見證著人間的溫情和大愛。

總有一群人,會因為各種原因沒能在年三十這天與家人共進年夜飯。他們或許是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的醫護人員,是為了生計奔波的務工者,是遠在他鄉的留學生,等等。其實,他們並非沒有對家庭的眷戀和親情的羈絆,每個人都想變回那個讓父母疼愛的孩子,變回無所不能的爸爸,變回溫情脈脈的愛人……他們都期盼與家人同享一桌飯餐,品嚐「家人閑坐,燈火可親」的滋味。

並不是只有在家吃的年夜飯才能盡興。警察和年夜飯之間的距離,冠以「守護」之名。在「不打烊」的崗位上,他們的年夜飯餐桌上或許沒有大魚大肉,有的甚至只是「行色匆匆」;醫院不會因為節日而變冷清,疾病也不會放假,於一線醫護人員而言,或許只是一碗熱乎的餃子也能讓他們吃得滿足。忙碌與缺席,是他們團圓夜的「主旋律」。

他們缺席家中的年夜飯,奮鬥在一線崗位,只為守護一方,但他們將一道叫作「責任與擔當」的菜送至千家萬戶。

也並非閤家團聚的年夜飯才充滿溫情。和一群陌生的面孔共度除夕,雖然初識乍見,不僅沒有尷尬,反倒有久違的溫暖與親近。那些無人照顧的孤寡老人、留守兒童被社區幹部邀為年夜飯桌的座上客;誌願者把剛出鍋的飯餐送到堅守崗位的建築工人、快遞小哥手上。年味在這場特殊的年夜飯中逐漸蒸騰為人與人之間守望相助、情深意長的美好情感。

年夜飯之所以值得期待,是因為它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蘊藏了親情的溫暖,積攢了奮鬥的力量。當我們拉近現實的鏡頭,將它聚焦在每一個鮮活的個體,會發現,總有人為了肩負責任和崇高道義捨棄溫馨團圓的「小確幸」,用清澈的愛、真摯的情,守護人間最美煙火。

《舌尖上的中國》里有這樣一句話:「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那是難以形容又無可代替的家的味道,也是一代代中國人一脈相承的家風傳統。當熟悉的味道在唇齒間綻放,味蕾得到滿足的同時,心也滿了。

夜幕降臨,龍年將至。在家的港灣里,我們撫慰心靈;在美食的薈萃中,我們辭舊迎新。且於今夜共團圓,且於明朝逐新春。

終審:袁 爽

責編:鄭心儀

編輯:餘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