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街」炸到英國,300年潮汕英歌舞為何喚起全球共鳴?

英歌舞又來「炸街」了!

經過持續一年的熱潮,來自潮汕地區的英歌舞迎來「二度出圈」。隨著甲辰新春的到來,「中華戰舞」的鼓槌聲不但在潮汕各大城鎮、鄉村敲響,更傳播到萬里之外的英國。

當地時間2月11日,龍年英國倫敦「四海同春」新春慶典在倫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唐人街等多個地標盛大舉行。現場人山人海,倫敦市民奔走相告,帶著一家大小前來體驗中國文化的魅力。

短短6分鐘的英歌表演《英歌雄風》為慶典打起了頭陣。普寧南山英歌隊邊走邊演,一路巡遊,鑼鼓聲與呐喊聲此起彼伏,震撼全場,吸引多達70萬人現場圍觀,還有超過百家媒體前來報導這一多元文化盛事。

英歌與街舞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爆紅」到「長紅」,從「出圈」到「出海」,300年歷史的英歌舞站到了這場亞洲以外規模最大的春節慶典的C位,究竟有何魅力吸引中外觀眾為之傾倒?

英歌融舞蹈、南拳套路、戲曲演技於一體,動作優美,剛勁有力,內容取材於《水滸傳》梁山108將攻打大名府的故事,被認為是揚正壓邪、吉祥平安的象徵,因此也成為逢年過節登場的「壓軸好戲」。早在2006年,英歌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潮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林倫倫認為,英歌不僅僅是一種普通的舞蹈,膾炙人口的水滸英雄故事為其「注入靈魂」,「這種催人向上的英雄主義色彩,體現人類共同的藝術審美要求,因此具備全球共有的文化價值。」

英歌也是舞蹈與音樂的完美結合,帶有強烈地方特色的潮州大鑼鼓,使英歌富有強烈的節奏感。在林倫倫看來,英歌與西方流行的街舞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英歌舞者更有武術功底,因而比街舞更加富於藝術性。

全年齡參與推動英歌熱潮

而「業餘性」也成為英歌舞持續「出圈」的吸睛點。

「英歌舞太有活力了,太驚豔了!」通過與英歌隊員的交流互動,不少倫敦市民嘖嘖稱奇,原來這些英歌隊員並不是專業舞者,震撼人心的力與美完全出於他們長年累月的自發練習。

在潮汕地區,許多英歌表演隊全靠年輕愛好者業餘組織。本次赴英國倫敦表演的普寧南山英歌隊成立於1945年,靠著一代代年青人的堅持傳承,就這樣走過了將近80個年頭。

「英歌舞幾乎完全沒有局限性,無論年齡、性別、行業、地域,從幾歲的娃娃到中老年,只要放下農具、放下書包、放下手機,就可以將英歌敲起來。」林倫倫說。

華南師範大學講師、潮汕歷史文化學者陳椰認為,英歌在民俗巡遊傳統中一直扮演開路先鋒角色,今天在國際交流中依然可以當文化邦交的使者。全球各種不確定因素困擾下,人們都需要提振精神的這種「炸街式」表演,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這契合文化傳播的普遍規律。

英歌傳承「求變」也「敢變」

大年初一當天,「少年版」的南山英歌隊在家鄉展開了同樣精彩的巡遊。普寧南山英歌隊教練、普寧英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來發介紹,南山英歌隊在本地各個小學就招收了300多名學生。

炒籃還需自身硬。英歌舞傳承不但「求變」,而且「敢變」。陳來發打破「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傳統,積極推動英歌「非遺進校園」,煥發與時俱進的新活力。

「如今,走進校園的英歌舞不但會教孩子們舞蹈,還會教他們畫臉譜,講英歌舞背後的文化故事。」非遺保護專家、廣東省文化館原館長楊明敬介紹,南山英歌隊已經培養出三個梯隊的傳人:除「成人組」外,還有以中學生為主的「青年組」、小學生為主的「少年組」。

跨界共創「無死角」秀出非遺魅力

創新,才能讓年青人喜歡;喜歡,才能讓年青人成為傳承人。運用新媒體產品提升非遺「能見度」,也是英歌舞「出圈」的看家本領。

去年,騰格爾演唱的潮語搖滾《一身正氣》,拉開了英歌舞全網火爆的序幕。由南方日報、南方+製作推出的MV《潮魂英歌》全網總閱讀量超5000萬,斬獲首屆「大灣區之光」青(少)年短影片大賽最佳製作作品獎項。

今年以來,英歌影片爆款依舊在網絡層出不窮。音樂、美術、舞蹈、武術……全媒體總動員的多模態創新,360度「無死角」表現英歌舞的魅力。

從舞劇《詠春》選段驚豔亮相央視春晚,到音樂劇《雄獅少年》唱響大灣區,立方律師事務所文化遺產公益法律服務中心一級律師、廣東省非遺法援律師團團長丹恩堯表示,與影視、動畫、舞台劇等跨界共創短影片,正在成為嶺南非遺不約而同的探索方向。

讓嶺南非遺融入世界文化舞台

去年12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正式將春節(農曆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中國年」升級「世界年」,也為英歌「舞出國門」吹來一股東風。

實際上,英歌舞近年一直頻頻走出國際舞台。去年大年初一,泰國英歌舞隊在春武里府帕那尼空縣購物中心的演出影片,就在網上火了一把。

丹恩堯介紹,在泰國,英歌舞已經成為在泰華人與其他族群友誼的橋樑。去年底,在泰國傳承百年的潮陽英歌隊首次回到故鄉交流,「中泰一家親」傳為佳話。

英歌下一個舞台C位在哪裡?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院長陳平表示,英歌舞走進國際地標之餘,還可以在演出過程中結合所在地的文化藝術進行「雙創」,從而讓嶺南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的大舞台。

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毋庸置疑,英歌龍年新春燒起的這一把「火」,將為更多嶺南非遺故事火出圈、火出海帶來「流量密碼」。

南方+記者 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