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丨飲食)紫氣「冬」來祥瑞至,塔影鍾聲菜薹香

中新社武漢2月20日電 題:紫氣「冬」來祥瑞至,塔影鍾聲菜薹香

作者 武一力

冬春之際,洪山菜薹成為武漢年貨市場「寵兒」。論外貌,紫莖、綠葉、黃花,乍看其貌不揚;論地位,當地人稱「肉不換」,穩居年飯餐桌「C位」。

洪山菜薹因種植在武漢洪山一帶得名,古稱「紫菘」。早在先秦文獻《夏小正》中即有記載,清代《武昌縣誌》讚其「味尤佳,它處皆不及」,楚人將其與武昌魚並稱為「絕代雙驕」。

而洪山菜薹正宗與否,武漢老饕自有評判:位於洪山南麓的寶通禪寺擁有1600多年歷史,被譽為「三楚第一佛地」。其東北方的洪山寶塔始建於元代,左下方有一塊「塔影田」,在不少武漢人的心中,只有在這塊菜田里聽著寶通禪寺鍾聲、吸收洪山寶塔靈氣「長大」的菜薹才「血統最純正」。

「得益於避風向陽的小氣候,產自寶通寺至卓刀泉‘九嶺十八凹’一帶的洪山菜薹品質最佳,而‘塔影田’里的菜薹因生長在佛門清淨地,更添一絲禪意。」武漢市洪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夏會勇告訴記者,洪山曾大面積種植菜薹,但隨著城市發展,現僅剩武漢石牌嶺的80.13畝地作為原產地被予以保護,地處寸土寸金的二環內,菜價也水漲船高。

相比普通菜薹,洪山菜薹更粗、更嫩,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是最佳賞味期。

每天清早,趁露水未乾,菜農便穿梭於田壟間,長勢繁茂的菜薹如女子手腕粗細,葉片紅得發紫。菜農手握掐刀,瞄準基部輕輕一掐,汁水四溢,拭塵土、扒外皮,即可生食。若是經歷寒風雪霜,更是甘甜。

2024年1月,分揀工根據品相、粗細將洪山菜薹分級。張暢 攝2024年1月,分揀工根據品相、粗細將洪山菜薹分級。張暢 攝

分揀工將洪山菜薹分為特級、一級、二級。「顏值」不高,棄;菜梗空心,棄。軀幹筆直,根莖壯碩,單根重達1斤多,乃特級,售價近千元(人民幣,下同)1斤,供不應求。曾有人在拍賣會上以10萬元「天價」購得50千克極品洪山菜薹,經媒體報導後一度引發熱議。

但市場上,價格親民的洪山菜薹仍佔多數,是當地頗接地氣的家常菜。據美團平台數據顯示,今年元旦以來,洪山菜薹在武漢的銷量同比增長三成。

「洪山菜薹炒臘肉,是本地人最喜歡的吃法。」楚菜廚師張德剛介紹說,用手將菜薹掰成小指長短,去外皮、留花葉,臘肉小火煸出葷油,下鍋翻炒,待薹杆由青轉紫,加少許鹽便可出鍋。莖幹脆爽,花葉清新、臘味濃鬱,望而食慾大振。

紅臘肉與紫菜薹色澤交相輝映,應了「紫氣東來」之寓意。據說北桑治文豪蘇東坡在黃州任職時,為了吃到洪山菜薹,曾三次到此,才得「嚐」所願。

2019年,武漢洪山菜薹公園建成開放,是當地唯一一座以蔬菜命名的公園。近來更有網紅餐廳推出「洪山菜薹刺身」,將根莖削成薄片,澆上醬汁即可食用,武漢人對菜薹的喜愛可見一斑。

「我們有三四成顧客是在外遊子,每年特地來買正宗洪山菜薹。」夏會勇說,有在海外的武漢伢專門找他採購種子,帶到加拿大、澳州去種。但遷地移植,縱使生根發芽,色澤和口感也都不及原產地,主要是暫解遊子蓴鱸之思。(完)

【編輯:錢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