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奔跑,上海外貿人開春搶抓新機遇

2023年,上海市實現進出口總值4.21萬億元人民幣,創歷史新高,較2022年增長0.7%。其中,出口1.74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6%;進口2.47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0.1%。來自上海海關的這組數據,拉出了一條來之不易的外貿增長曲線。

龍年伊始,上海外貿人已經逆風奔跑在海外市場,籌備展會、拜訪客戶、研發新品,將「中國製造」帶往全球。新的一年,面對依舊複雜嚴峻的外部形勢,上海外貿如何穩健前行、固本興新?日前,記者走訪了部分上海外貿企業和會展公司,近距離感知行業冷暖,尋求「奮力一跳」的進擊作為。

圖說:洪天景業在海外參展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圖說:洪天景業在海外參展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外需走弱,承壓前行尋找新機會

剛剛過去的2023年,「外需走弱、訂單下降」成為上海外貿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但與此同時,穿梭往來的中歐班列,春節也不打烊的跨境電商和海外倉,見證著上海與世界貿易的深度融合。

「2023年公司整體銷售額有個位數的下滑,但我們有信心在2024年重獲增長。」龍年首個工作日,上海洪天景業國際貿易總經理趙洪宇早早走進辦公室,一堆工作已經擺上案頭:海外參展的準備工作做得如何了?去年落成開工的湖北工廠,新一輪招工完成了嗎?成立不久的電商部,什麼時候能開出直播,擴大內銷業務?

圖說:洪天景業的新工廠去年落成開工
圖說:洪天景業的新工廠去年落成開工圖說:洪天景業的新工廠去年落成開工

千頭萬緒中蘊含著新一年的勃勃生機。「經歷了大半年的去庫存,去年12月公司報表顯示,我們的實際簽單數相比2022年同期增長了20%左右。過去一年,我去德國、美國、新加坡等拜訪客戶,也迎來了60多批飛到中國洽談的合作夥伴。可以說,經歷了過去一年的大量鋪墊性工作,2024年未來可期。」趙洪宇說,想要在複雜多變的外貿形勢下「站穩腳」甚至「跑起來」,不僅僅要適應不同的營商環境,更需要培育「過硬」的技術本領以增強外貿競爭的優勢。

作為一家覆蓋勞保服裝開發、設計、生產、服務等全產業鏈的出口型企業,洪天景業通過了LA、CE等各種國際認證,其生產的勞保服有螢光反光、阻燃、防靜電、防酸堿等多種專業性能。為了滿足不同市場需求,產品上新頻率更是達到了每月一次,讓工裝也能變時裝。

圖說:洪天景業主要設計生產專業勞保服
圖說:洪天景業主要設計生產專業勞保服圖說:洪天景業主要設計生產專業勞保服

近年來,除了傳統的歐美市場,洪天景業還加速拓展到了南美、東歐等新興市場。「從新面料、新設計到新工藝,中國紡織服裝全產業鏈發展穩固,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與此同時,我們直接走進了智利、秘魯、巴西、摩洛哥、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波蘭等新興市場,跨過中間商對接客戶,環節更短,效率更高。」

向「綠」而行,贏得市場的關鍵一票

含「綠」量高的綠色低碳產品,也越來越成為上海外貿的一抹亮色。

作為主打貼身面料的紡織企業,上海中紡聯和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早在五六年前就以環保為核心競爭力,啟動產業鏈調整和佈局,其植物染面料已在全球熱銷,成為一家向「綠」而行的新型外貿企業。

圖說:在中紡聯和辦公室里,陳列著各種環保面料和植物染料  張鈺芸 攝(下同)圖說:在中紡聯和辦公室里,陳列著各種環保面料和植物染料  張鈺芸 攝(下同)

「業內稱我們是‘短褲大王’。」中紡聯和總經理周虹告訴記者,全球時尚行業的銷售額持續下滑,但貼身衣物是消費者的剛需,銷售不減反增。瞄準這一趨勢,公司聚焦於環保型貼身面料的研發和生產,在歐美大市場打出了一片天地。「開市客等連鎖超市都是我們的客戶,他們每年要銷售幾億條短褲,用的就是我們的面料。」

在周虹的辦公室里,擺放著一瓶瓶植物染料,掛在架子上的環保面料則色彩柔和,觸手滑軟。「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這句話反應了植物染的特色。現在我們可以從300多種草本植物中提取染料對紡織品進行染色,常用的有茜草、紫草、蘇木、紅花、石榴、黃梔子等等。」他說,植物染來源於中國的非遺文化,而天然可降解的染料不僅對環境友好,對於人體來說也是無毒無害的,適合製成內衣、家紡等貼身織物。

以「嚴於綠己」的思維做市場,環保可持續已經成為中紡聯和差異化競爭的長線投資。目前,公司已經推出了幾套植物染色卡,包括棉、尼龍、天絲等,同時與SGS合作,通過吊牌實現可追溯,證明產品採用了植物染技術,在歐美、日本都已經完成註冊,同時也在國內市場推出了自有品牌「自然物語」。

作為中國原生的特色技術,只有不斷提升植物染的產業化程度,才能讓其真正走向國際。周虹說,國際性、外向化是外貿企業的基因,堅持這一點,公司正在佈局海外生產基地,調用國際纖維資源,引進國際化人才,讓植物染織物在「全球產」,到「全球賣」,讓更多人享受到植物染帶來的優勢。

「造船」出海,境外自辦展積極「搶單」

2023年,國內外貿企業掀起出海參展、搶奪訂單的高潮。但有些企業發現,暌違境外展會兩年之後,部分國際性展會出現較大比例縮水,留給中國展團的國際展位數量下降,和出境參展企業的需求形成較大落差。

如果不能「借船」,我們不妨「造船」。2023年,國內展覽公司積極出海,通過在境外自辦展會,幫助外貿公司更精準地鎖定客戶、獲得訂單,而這一年也被稱作「出境展元年」。

根據《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2023》,中國貿促會2023年共審批計劃出境展覽項目1240項,實際執行900項。其中,出境參展822項,出境辦展78項,涉及71家組展單位和55個國家或地區,參展企業3.96萬家,展覽面積57.22萬平方米。

「去年11月9日,我們在泰國曼穀舉辦的泰國綠色科技和低碳出行展覽會的效果很不錯,中國企業參展積極性很高,今年已經定檔在10月了。」上海國展集團總裁助理、浦東國展總經理朱磊告訴記者,泰國綠色科技展重點關注低碳出行、能源轉型和綠色建築,助力中國企業鏈接泰國市場。

「中國電動汽車在泰國市場表現很亮眼,不僅銷量領先,還在當地投資設廠,並帶動了電池等配套產業。」朱磊說,為了不斷完善產業鏈,泰國能源部邀請上海國展在當地辦展,不僅有整車廠參展,還組織了一批後汽車市場的中國企業赴泰,包括充電樁生產、安裝及服務等,收穫滿滿。

「展會現場,韓研活性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泰國客戶簽訂了數十萬元的試訂單,如果後續達成長期合作意向,年訂單額近200萬元。還有萬城萬充公司和產業鏈下遊企業達成合作意向,計劃出口充電樁設備。」做了20年的展會,朱磊把境外自辦展當作事業的新起點,「未來三到五年,我們要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優勢行業里,逐步辦成有影響力的國際性展會。」

架通橋樑,為「中國製造」搭建更大平台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國際供應鏈格局加速重構和經貿摩擦帶來的壓力,是中國企業在出海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困難。對於專注於境外辦展的潘建軍來說,這是機遇,也是挑戰,更是一份責任。

新年伊始,在米奧蘭特商務會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建軍的案頭,《2024米奧會展全球自主辦展計劃》已經集訂成冊。翻開檔期表,從今年3月到12月,17個自辦展遍佈印尼、越南、日本、阿聯酋、墨西哥、美國、巴西、德國、印度等國家,國內參展企業1萬餘家,總面積近30萬平方米,涉及紡織品、新能源、家電、工業裝備、冶金鑄造、孕嬰童等多個領域。

「出境自辦展,能夠創新性助力中國外貿企業突破困境。」在潘建軍看來,中國展覽(平台)走出去,為外貿企業架通境外之路,不僅是市場所需,也是「中國製造」的發展所需。「過去我們覺得在海外辦展沒什麼空間,因為歐美會展業很發達、很成熟。但隨著全球供應鏈重構、外貿新賽道開闢以及國潮品牌崛起,中國會展業有必要也有底氣走出去辦展了。我們要為‘中國製造’量身打造展示平台,成為中國外貿高質量發展的‘工兵’。」

所以在米奧會展「走出去」辦展的版圖上,RCEP成員國的比例正在逐步提升,以工業設備、中間件、新能源產品為主題的展會也在逐漸取代消費品,成為辦展重點。「RCEP紅利帶來外貿新動力,一方面是關稅優惠降低了出口成本,另一方面地區產業鏈、供應鏈也在不斷融合,降低了國際貿易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借助我們的境外自辦展,更多中國工業中間件能夠進入區域供應鏈,在全球範圍內打造製造中台。」潘建軍說,他們在做的事,就是為外貿企業建立更多的橋頭堡,打造立足海外的「航母型平台」。

逆風出發,鞏固全球產業鏈中的中國地位

頂住多重壓力,2023年上海外貿總體平穩運行,內生動力持續增強,展現出強大的韌性。2024年,未來增長的可持續動能又在何處?

「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走出去’註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會有風險。但是,‘走出去’所得到的是一個超級大市場,一個克服被動‘內卷’局面的寶貴機遇。」上海會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大學教授、博導張敏表示,中國高端製造的品牌集群,特別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走向世界的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光伏組件、船舶製造、消費電子產品、風電核電設施等,正在出口貿易中形成比重節節攀升的大趨勢。

「中國企業出海在2023年是一個有目共睹的熱門話題,我相信這個熱度在2024年將會只增不減。」The Trade Desk中國業務拓展總監吳昱霖則表示,對於出海中企而言,打造「品牌力」、建設品牌資產對於企業來說日益重要。從這兩年全球疫情、經濟不穩定的大環境中,可以發現,往往是品牌價值越高的企業,越能夠承受住各種變化帶來的影響,更能夠經受風浪。

從「產品出海」到「品牌出海」,轉變已經發生。湯臣D發佈的《2023年中國企業出海智能電視大屏CTV營銷指南——中國首席營銷官(CMO)調研報告》指出,在不確定經濟前景下,中國品牌逆勢增長。超70%的海外消費者對90%以上的中國品牌消費持開放態度;88%的中國出海企業CMO開始加碼長期的品牌建設,積極構築「品牌力」。

龍年的春風剛剛吹起,上海外貿人早已奔波在世界各地:尋商機、搶訂單,高頻次參加展會、拜訪客戶、推薦產品,還把研發新產品、運營自主品牌、升級新業態等工作,擺在了重中之重。到東南亞建工廠、去新加坡開分公司、在全球採購原料,引進國際化人才……「逆風」出海,中國企業都在走出「舒適區」,對接國際化的規則、管理和標準,加速鞏固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新民晚報記者 張鈺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