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五週年:經濟總量增長3.8萬億 粵港澳如何從honey moon走向honey life?

2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現場演講時的一句話被多家媒體推至頭條:「我經常開玩笑說,我與深圳的honey moon已經變成了honey year,正在向honey life發展。」

「蜜月期」不斷拉長,2022年末官宣歸國的顏寧已經在深圳度過了兩個春節,由她領銜的深圳灣實驗室成為了廣東打造粵港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載體之一。巧合的是,在顏寧發言的當天,《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也迎來發佈五週年的節點,粵港澳三地的這場「「聯姻」」正走入下一段「蜜月期」。

從數據上看,自2019年《綱要》發佈以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已增長約3.8萬億元,大灣區內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加了3萬家,人口也從約7000萬人增加至超過8600萬人。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預計將超13.6萬億元,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到7.5萬家,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連續四年位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

走過政策紅利引導帶動的高速發展「蜜月期」,下一個五年粵港澳大灣區劍指何方?

多位受訪企業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隨著粵港澳三地產業、科創協同發展模式逐步走向成熟,在市場空間、產業基礎吸引下,近年不少灣區企業正加速推動產業鏈、創新鏈向內地城市及國際市場兩頭延伸。「隨著業務範圍不斷拓展,我們也非常期待未來粵港澳大灣區能夠在資金、數據、人員等要素跨境流動上做出更大突破。」

5年經濟總量增長3.8萬億元

「我們2014年就已經在橫琴註冊了公司,2017年正式在橫琴購置了寫字樓物業,但前期的發展力度不是很大,一方面是公司當時的發展規模不大,另一方面橫琴當時的基礎設施建設也還沒成型,基本上還是一個大工地,叫個外賣都挺難的。」回想起十年前到橫琴考察發展的情況,博維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維智慧」)執行董事吳鴻祺仍記憶猶新。

2019年,《綱要》的落地為總部位於澳門的博維智慧按下了深耕大灣區的「加速鍵」。

「《綱要》出台後,我們對橫琴和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更有信心了。也是在2019年初,博維智慧正式定下了公司的長遠發展目標: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平台走出澳門、輻射全球。近幾年,除加大力度推進在珠海的業務佈局外,我們也逐步在香港、廣州等地建立分公司,並於2022年在香港上市。」吳鴻祺說。

回想起曾經的橫琴「大工地」,吳鴻祺感慨道,「這幾年橫琴的城軌等基礎設施已陸續投入使用,整體的營商環境、創業氛圍也慢慢成型。就以通關時間為例,以前我們從澳門總部到橫琴公司最快也要一個小時,去年9月橫琴口岸開通‘聯合查驗、一次放行’一站式車道後,我們的通關時間進一步縮短,現在最快只需要20分鐘左右。」

直接聯通粵港澳三地的基礎設施無疑是《綱要》落地後的關鍵成果之一。

《綱要》發佈5年以來,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粵港澳跨境交通基礎設施相繼建成,深中通道等跨珠江口通道建設加快推進,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加快形成。2023年,僅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就超過1630萬人次,其中港澳居民超過992.7萬人次,佔出入境總客流近61%,創曆年來新高。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基建的加速推進為粵港澳三地在人才聯動、產業合作等方面的「軟聯通」打下了硬基礎。

數據顯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等8個超萬億元級以及3個五千億至萬億元級、7個1000億至5000億元級、2個百億元級組成的「8372」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格局。其中,廣東省的市場主體數量突破1800萬戶,企業超過770萬戶。

「目前我們澳門總部的業務比較集中,覆蓋電子政務、智慧城市、數字文旅等多類板塊,香港分公司主要針對金融行業及政府部門開展網絡安全服務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橫琴公司則增加了研發功能,借助橫琴的平台優勢吸納了一批科研人才。目前我們在橫琴已經組建起了將近100人的工作團隊,並和內地高校、科研院所開展了系列產學研合作。」吳鴻祺表示。

得益於在粵港澳大灣區不同城市的持續深入佈局,吳鴻祺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透露,2023年博維智慧整體營業收入保持正增長,其中粵港澳三地的業績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除了十年前就開始「押注」橫琴的博維智慧外,還有更多人才、資金、技術在近5年間密集流動於粵港澳三地之間。

「近年來香港八大院校產生了很多源頭性創新成果,目前已經散佈在大灣區很多創業項目中了。包括我在深圳認識的一些科技公司,他們的創始人早期也都在香港留學過。」香港國際青年創客聯盟首席理事長、香港青年科學家協會副主席詹培勳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

詹培勳也在2021年選擇從香港來到深圳創業,「過往我在香港有參與過一些項目投資,當時感覺深圳的科技創新有著非常強勁的發展形勢,香港又有很好的研發基礎,所以投資和參與了一些與香港高校相關的優質科技項目,覆蓋體育手遊(望塵科技)、自動駕駛(一清創新)、新零售(前海岸與茶科技)等領域。」

詹培勳的加入為總部位於深圳前海的望塵科技帶去了來自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專業服務資源,2023年望塵科技順利在香港上市,被業界稱為「體育遊戲第一股」。「目前望塵科技是國內最大的動作類體育手遊發行商,授權IP數量位列全球前二,全球下載用戶超過1億,今年預計還會有更多體育動作類手遊推向市場。」詹培勳表示。

隨著粵港澳三地產業協作、科創協同逐步走向深入,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預計可突破13.6萬億元,拉動三地在5年內實現共3.8萬億元的經濟總量增長,相當於5年間再造了一個深圳(2023年GDP約為3.46萬億元)。

如何持續9+2>11的honey life?

走過政策紅利引導帶動的高速發展「蜜月期」,下一個五年粵港澳大灣區劍指何方?在市場空間、產業基礎吸引下,不少灣區企業正加速推動產業鏈、創新鏈向內地城市及國際市場兩頭延伸。

「2023年我們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設立了一個研發中心,落址在北京,主要負責開展腦機接口技術研發和人才聯合培養計劃。」吳鴻祺透露,受內地高校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研究領域的人才儲量優勢吸引,博維智慧正推動創新鏈進一步向內地延伸。

「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也希望能夠進一步加強與內地高校的聯繫和交流。」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桂平表示,未來內地高校可通過與澳門高校聯合辦學等方式,靈活開辦適應當前科技發展需要的學科門類,探索更具創新性的人才培養方式,澳門高校則可借助與內地高校的合作進一步拓展空間資源,建設相關數字技術研發實驗室,並利用國際科研資源進一步提升整體科研能力。

此外,葉桂平建議,未來粵港澳三地還可通過教育合作與交流、跨境實習和交流計劃、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產學研結合、跨界交叉培養等多種路徑,進一步加強高校之間的項目合作和人才培養,聯合培養更多具備數字化技能、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一方面是港澳企業帶著需求到內地找人才,另一方面是港澳人才帶著技術到內地市場找場景。詹培勳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目前香港青年科學家協會已集聚超過1000位香港青年博士和大量優質科創項目,下一步希望能夠把香港更多的優質項目引入內地城市進行協同發展。

「從國家層面看,資源要素都是流動的,關鍵在於如何發揮好各地的差異化優勢。舉個例子,現在AR、VR技術應用很火,去年我們相關技術研究團隊到江蘇省丹陽市考察時發現,丹陽的眼鏡產業基礎在全球都具備很突出的比較優勢,我們完全可以把大灣區的技術與當地產業相結合,建立‘灣區研發+華東生產’的發展模式,從而更好地調動起各地的優勢資源,更有利於大灣區產業項目實現高質量發展。」詹培勳表示。

「相比於廣東,香港在開展生物科技等基礎研究、鏈接國際科研資源、銜接國際規則制度等方面仍然具備比較優勢。」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亦建議,未來大灣區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科創走廊頂層規劃,加強體制機制銜接以打造一體化科技市場,並推動三地科研資源進一步開放共享,才能真正推動科技創新鏈條從大灣區中心城市向其他城市輻射延伸,實現整體協同發展。

「5年前《綱要》的出台推動博維智慧製定了深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戰略,未來隨著公司業務範圍不斷拓展,我們也期待灣區建設‘兩廊兩點’、推進要素跨境流動等相關政策可以加快落地,希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能夠在資金、數據、人員等要素跨境流動上做出更大突破,這對企業發展非常重要。」吳鴻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