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中的龍|通州張莊村有一座關於「龍」的博物館
張莊村位於通州區漷縣鎮東區,坐落於風景秀麗的大運河畔,因運河而生、依運河而興,2018年入選北京首批市級傳統村落。說起張莊村的文化,離不開遠近聞名的「運河龍燈」。
張莊村運河龍燈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大運河的地域特色,2005年被列為北京市「非遺」項目,正式命名為「通州運河龍燈會」。

作為北京市級非遺,通州區張莊「運河龍燈」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方頭大口、鹿角長鬚、豬鼻圓眼、藍身金鱗、金魚尾巴,全長18米。龍燈以竹篾紮成龍頭、龍身、龍尾,分別固定在約五尺長的木柄托上。表面有高麗綿紙,繪成龍的形象,一般為十幾節,多為單數。節與節之間,以筒狀布製龍衣相連,龍衣繫在龍身上端,表演時手持木柄而舞,一人持綵綢「龍珠」引導舞龍動作。
運河龍燈會第五代傳承人謝兆海表示,「運河龍燈」是兩條藍色龍,藍色代表著運河的水,「老百姓舞起來是為了祈禱讓它少發水,少給老百姓帶來災難,保證老百姓豐收,過去是這麼一種習俗。」
為龍燈伴奏的樂器多種多樣,包括大鼓、鈸、鐃、鑔等。每逢正月初二、正月十五元宵節都會「起會」,營造節日氣氛。二月二「龍抬頭」還會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謝兆海提到,早年間「運河龍燈」的耍龍套路有三十種,現在只整理出十三種,分別為龍翻身、單跳龍把、雙跳龍把、龍劈叉、串花籬笆、鑽黃瓜架、壓龍尾、鑽龍尾、甩龍尾、龍雙絞、龍打挺、龍盤窩和龍過背。
為了更好保護「運河龍燈」,張莊村已為這項非遺建設了一座「張莊·大運河龍燈文化博物館」。博物館由舊倉庫打造而成,面積不大,小卻精緻。博物館的上方,還盤踞著兩個威風凜凜的實體龍燈。
博物館展廳共分四個區域,以圖、文、物並用的方式,呈現龍燈、龍舞文化,以及不同運河城市的龍燈、龍舞發展和演變過程。同時,展館還融入了多媒體元素,讓觀眾能身臨其境地觀賞舞龍燈盛會。結束觀賞後,觀眾可以到展館內的手工製作區,在老師的指導下親手製作龍燈模型。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於夢兒
編輯 李錚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