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飲食)粿與糕在台灣相遇:米香蒸騰,寓意不謀而合
中新社台北2月22日電 題:粿與糕在台灣相遇:米香蒸騰,寓意不謀而合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三水紅龜伯是台北萬華區經營近70年的米食老攤。每逢年節,天色未亮,紅龜粿、菜頭粿、芋頭粿、碗粿、甜粿就被搶購一空,來者多是從其他縣市專程趕來的擁躉。
每天清晨4點起,在狹長的東三水街市場,年逾80歲的陳新桂、董敏卿夫婦便會搬起四角蒸籠。堅持用老方法手工磨米炊粿,是小店常年受食客追捧的關鍵。說起秘方,陳新桂向中新社記者透露,前一夜就需浸泡在來米(台灣稻米類型之一),待米粒吸飽水分後磨成米漿、瀝乾,和高甜度的蘿蔔絲快速拌勻,最後將米粿倒入木桶內蒸炊。
待木灶蒸籠下的霧白水汽攜米香竄出,小店門前的過道已排起長隊,老字號的「古早味」得以延續。

位於台北萬華區的三水紅龜伯是經營近70年的米食老攤,年逾80歲的陳新桂、董敏卿夫婦每天清晨4點便會手工磨米炊粿。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粿,是閩南、客家族群的傳統米製糕點,在客家方言里也稱粄。台灣舊時過春節要準備甜粿、發粿、包仔粿、菜頭粿,為的是所謂「甜粿壓年、發粿發錢、包仔粿包金、菜頭粿夾點心」等老話中的吉祥寓意。
最具代表性的當數紅龜粿,鮮豔的紅加上外觀的烏龜紋路,代表著福氣、長壽等意涵。不過,隨著現代人對於色素的忌憚,吃紅龜粿的人已越來越少,這一糕點更多出現在祭祀台上,但也有孩童趁家長不注意好奇「偷食」。
東三水街市場所在的艋舺被認為是台北城的發源地之一。清朝末年,這裏商賈雲集,繁榮光景一時無兩,相距不遠的龍山寺至今仍是台北香火最旺的宮廟之一。台灣飲食文化作家韓良憶告訴記者,台北老式米食店舖已越來越少,在老城得見,一是老食客的捧場,二是濃厚的民間信仰氣氛使然。

2024年2月,東三水街市場所在的艋舺,被視為台北城的發源地。清朝末年,這裏商賈雲集,繁榮光景一時無二。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由此向北,步行半小時就能抵達的迪化街是台北最老的南北貨市場。「阿嬤的店」米食百貨店,是位於迪化街永樂市場的台北另一間傳統米糕鋪。被問到「粿」與「糕」的區別,老闆吳蘭英特別指出,從外觀上看,前者有著清晰分明的米粒,後者是米磨成漿水後製成,表面更顯光滑,色澤透亮。
韓良憶補充道,大陸北方地區多稱米製點心為「糕」,大陸遷台的老一輩也會稱「粿」為「糕」,但台灣的年輕一代大多混稱。「在我家裡,我們習慣在講普通話時說‘糕’,跟外婆說閩南語就會稱‘粿’」。
她還舉例,菜頭粿也叫蘿蔔糕,閩南語里「菜頭」的發音近似「綵頭」,是許多家庭年節必備。過去在眷村,外省族群也有在過年吃糕的傳統,所謂「年年高」。「同樣的東西、不同的發音,寓意卻不謀而合了。」

「阿嬤的店」米食百貨店老闆吳蘭英說,「粿」與「糕」的區別從外觀就能看出,前者有著清晰分明的米粒,後者因是米磨成漿水後製成,表面更顯光滑。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與迪化街二段交彙的粿仔街講述著台北往日的「尋味」故事。這裏臨近淡水河,地勢平坦,清末以來便盛產稻米,當地居民研發出各種米食產品。因地利之便和市場需求,生產業者在巷弄群聚,後形成了台北專營米食產品的區域,得名粿仔街。如今已難在老街找到傳統店舖,取而代之的是經營米食的現代餐廳。
林貞粿行以「米」為主題,提供自製的傳統蘿蔔糕、年糕,也有無麩質米蛋糕、米奶、無酒精米雞尾酒等潮流產物。當Citywalk(城市漫遊)這種新鮮的旅行方式在台北興起,粿仔街成了許多「好吃者」的「打卡點」,他們在臨別時多會在現代粿行帶上一份伴手禮。

韓良憶說,傳統米食毫無例外都是先民從大陸帶來,但也因地製宜被開發改良。不管是老攤還是新鋪,台灣的店家們都在力所能及地嘗試新元素和新產品。
芋頭粿就是陳新桂、董敏卿夫婦原創的品種。台灣芋頭在冬季長勢慢,遇水相對少,吃起來口感綿密。芋頭粿一經推出便大受好評,現在已是萬華區「婆婆媽媽們的最愛」。陳新桂說,最傳統的美味迎客,客人不僅能吃出甜蜜的回憶,也可能會有滿滿的驚喜。(完)
【編輯: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