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中的龍丨龍頭動,龍身起,節日「舞龍」祈求五穀豐登

「玉兔辭舊歲,金龍迎春來。」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隆重、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到處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年俗更是豐富有趣。年俗里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

作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神話生物,「龍」佔有特殊地位。在古代,人們認為龍是海中的神物,可以呼風喚雨,為人們消災解難。作為農業大國,古人認為風調雨順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了以數人集體祭龍求雨的文字;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記錄中,已有明確的有關舞龍求雨的記載;此後曆朝曆代的詩文中,記錄宮廷或民間舞龍的文字屢見不鮮。因此,每當遇到洪澇、乾旱等天氣災害時,人們便通過舞龍祈求五穀豐登。後來,「舞龍」逐漸演變成為一項傳統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舞龍表演十分常見。

圖/受訪者供圖圖/受訪者供圖

龍頭動,龍身起。長龍跟隨著鑼聲鼓點的快、慢、輕、重,時而翹首仰視,時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舞龍也被稱為「龍舞」「耍龍」。舞龍不但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其熱烈、歡快的場面,也為春節增添了不少喜慶氣氛。

舞龍的傳統表演程序一般為「請龍」「出龍」「舞龍」「送龍」。對於舞龍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展示出「龍」的精氣神。利用人體多種姿態,將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融入技巧,亦動亦靜,形成優美連貫的舞龍表演。

此外,舞龍最基本的表現手段是道具造型、構圖變化和動作套路。大體上來說,一條龍由四部分組成,即龍珠、龍頭、龍身和龍尾,一般由9人-10人參與。不同的龍形道具,紮製材料稍有不同。目前,民間常見龍形有布龍、紗龍、紙龍、草龍、竹龍等。以北京為代表的「北方龍」一般高大粗重,風格古樸剛勁,多以竹龍為主;「南方龍」則精巧細緻,活潑敏捷,紙龍、草龍十分常見。同時,色彩也很多變,黃、白、青、紅、黑等顏色較為常見,其中,以「黃龍」最為尊貴,北京的藝術團以舞「黃龍」為主。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於夢兒

編輯 李錚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