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見聞)「溜躂猴」「魯沙爾高蹺」出圈 社火重燃新春年俗

中新社西寧2月22日電 題:「溜躂猴」「魯沙爾高蹺」出圈 社火重燃新春年俗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不點花燈月不圓,不耍社火難過年。」農曆春節後半程,中國多地的社火,成為新春「狂歡節」。而在中國西岸的青海省乃至更多省區,這一古老民俗在「雲端」出圈。

社火源自對土地與火的崇拜,是中國農村社會在農曆春節或廟會期間,以村、社為單位自發組織的兼有迎春、祭神、驅疫和狂歡意義的大型文藝遊演。

甲辰龍年鬧新春,在高原古城青海西寧,188支社火隊伍、4.4萬餘人,計劃耍869場社火。

在此間的社火巡遊中,「溜躂猴」在眾多演出人員中脫穎而出,並隨著網絡傳播,在「雲端」出圈。

2月21日,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參加社火巡演的「溜躂猴」。馬銘言 攝2月21日,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參加社火巡演的「溜躂猴」。馬銘言 攝

四歲半的李啟勳扮演的孫悟空,被社交平台被稱為「溜躂猴」。今年的一場社火巡遊中,他起初邁著標準的「溜躂步」,元氣滿滿,甚至與觀眾一一握手。但逐漸「沒電」,他開啟「待機模式」被爸爸扛在肩頭,最終徹底「關機」被母親等人輪流抱在懷裡,令人忍俊不禁。

平常,沒有扮相的李啟勳會在家中拿著金箍棒或趁手的紗巾等耍社火。李啟勳的母親王生豔說,「李奇勳的爺爺在社火中扮過‘大身子’(即社火中的一種角色),父親踩過高蹺,我們現在想讓李啟勳耍三年社火,再看適合耍哪種項目。」

與「溜躂猴」的萌態形成反差的,是社火中另一種表演形式高蹺。

2024年除夕前,由中國舞者楊麗萍擔任總編導的社火《龍舞》、舞蹈《鳳鳴朝陽》,在海內外社交平台颳起一陣春節風。

其中,《龍舞》融合非遺高蹺、民間舞龍、少兒街舞,以全新視角展示春節社火表演。《龍舞》中高蹺表演者大多來自「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高蹺)之鄉」西寧市湟中區魯沙爾鎮。

2月21日,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參加社火巡演的高蹺。馬銘言 攝2月21日,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參加社火巡演的高蹺。馬銘言 攝

「我們從小耍社火、踩高蹺,但好像從來沒有像這次一樣受過這麼高的關注。」李玉龍是魯沙爾高蹺隊的領隊,「我們參演的隊員最年長的三十多歲,最小的只有五歲。幾天的錄製,展示了技藝,隊員們都很高興。」

西寧市湟中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李玉壽說,魯沙爾高蹺擁有高、懸、巧、奇的特點,《龍舞》中借助高蹺把高高在上、直上雲天的龍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個節目的火爆得益於節目組的創新編排,也契合甲辰龍年春節的氛圍。」

隨著中國民眾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古老的社火逐漸式微曾引不少探討。「《龍舞》的出彩、魯沙爾高蹺及‘溜躂猴’的出圈,說明民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李玉壽說,許多優秀傳統文化項目需要以創新方式保護、傳承和弘揚。

在社交平台,甘肅蘭州的醉關公、山東濟南高蹺演員「酸妮兒」逐漸出圈,「華人老家」山西洪洞的舞旱船、潮汕地區營老爺跳火堆等民俗,亦「烹調」著濃鬱年味。

旅居香港十多年的攝影師武仲林說,「今年春節四天假期,我每天都在香港拍民俗,如財神踩著高蹺送富貴、天后廟前舞龍舞獅,我們下意識想保留、展示這類東西。」(完)

【編輯:錢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