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小知識:為何要賞燈?吃湯圓有什麼講究?

中新網北京2月24日電(記者 上官雲)元宵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又稱上元節、元夕、燈節等。

一元複始,大地春回。隨著歲月流逝,元宵節的文化內涵不斷豐富發展。人們賞花燈、猜燈謎,舞龍舞獅、扭秧歌……共同歡慶佳節。

元宵節的特別之處在哪裡?有什麼節日美食?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程鵬對中新網記者表示,湯圓和元宵外形相似,區別主要在製作方法、餡料等方面。元宵節吃一碗湯圓,表達了人們希望全家團圓、幸福和睦的美好願望。

  資料圖:民眾用舞龍的方式歡慶元宵節。楊華峰 攝  資料圖:民眾用舞龍的方式歡慶元宵節。楊華峰 攝

為什麼說正月十五「鬧元宵」?

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很形象地表達了元宵節的狂歡性質。

元宵節歷史悠久,擁有豐富多彩的習俗,舞龍舞獅、鬧社火等活動精彩紛呈,它們打破了傳統的生活秩序和日常規範,具有重要的狂歡性質。

「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從各種熱鬧的習俗來看,元宵節的狂歡是一種集體性的活動,體現了個人和社會的關係,把歡樂的氛圍擴大到公共空間。

節日主題有哪些?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團聚在一起,品嚐象徵團圓的湯圓,因此,「團圓」是元宵節的第一個節日主題。

除了舞龍燈、猜燈謎等之外,元宵節亦有迎紫姑等信仰習俗,古人通過這種方式,祈求平安順利。很多元宵節的活動都十分熱鬧喜慶,同時也具有重要的社會文化意義。

此外,在「花市燈如晝」的元宵節,「人約黃昏後」,青年男女得以結識,這體現出的是浪漫的愛情主題。

  資料圖:第二十二屆「兩馬同春鬧元宵」燈會在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琅岐紅光湖公園亮燈,吸引許多市民前來參觀。圖為龍型燈組吸人眼球。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為何要賞燈?

東漢時期,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已經比較流行。唐代,元宵節期間處處張掛綵燈,還有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官府打破宵禁,人們徹夜狂歡。

到了桑治代,《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元宵燈會的盛景,而人們從嚴苛的禮教秩序中暫時脫離,恣意玩樂,青年男女「人約黃昏後」,使得燈會也充滿了詩情和浪漫色彩。

明朝時,元宵節京城百官放假十日,東華門外的燈市熱鬧非凡;此外,張岱的《陶庵夢憶》中也記述了元宵節時杭州龍山放燈的情景。

總體說來,彼時元宵賞燈的習俗,打破了時間、空間、倫理、等級等方面的一些限制,對日常生活起著調劑、補償等作用。

元宵何時成為節日美食?

程鵬表示,依據史料記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大約形成於桑治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等。

  資料圖:圖為市民購買手工元宵。高铖 攝  資料圖:圖為市民購買手工元宵。高铖 攝

桑治代周密《武林舊事》提到:「節食所尚,則乳糖圓子……十般糖之類。」此外,《平園續稿》、《歲時廣記》等史料中,也都有相關的記載。

早期,元宵主要用來祭祀。在桑治代,逐漸成為普遍性的節日美食,而且做法也比較多元,如據鄭望之的《膳夫錄》記載:「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據說「油錘」即為炸元宵。

如何製作元宵?

從製作方法上看,元宵一般是將餡料和好後切成小方塊,蘸上水,在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使其自然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

在餡料方面,製作元宵時,選用的餡料大多是芝麻、花生等等。

清朝符曾的《上元竹枝詞》寫道:「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描述的就是元宵的做法。

  資料圖:圖為製作好的卡通湯圓。李昕燃 攝  資料圖:圖為製作好的卡通湯圓。李昕燃 攝

湯圓和元宵有哪些不同?

湯圓和元宵外形相似,區別主要在製作方法、餡料等方面。

相較於「滾元宵」,湯圓一般將糯米面和好,像包餃子一樣將餡包進去。在口味上,湯圓的餡料幾乎沒有太多要求,可以是芝麻、水果等甜食,也可以是蔬菜、肉類等。

無論是元宵還是湯圓,其外形都與圓月相似,象徵著團圓美滿。因此,這類節日美食代表了人們希望全家團圓、幸福和睦的願望。(完)

【編輯: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