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識局:烏克蘭危機兩週年,美西方圖謀「破產」?

中新網2月24日電(魏晨曦 張乃月)兩年過去,烏克蘭危機背後,一場俄羅斯同美西方前所未有的全球地緣政治博弈仍在繼續,對世界產生了什麼影響?

與此同時,美西方企圖通過這場危機,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混合戰」,拖垮俄羅斯經濟……這樣的圖謀能否實現?又引發了哪些問題?

針對一系列問題,中新網特邀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亞研究所所長丁曉星、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劉英,以及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陳玉榮展開深入解讀。

資料圖:烏克蘭首都基輔的街道。資料圖:烏克蘭首都基輔的街道。

「比冷戰更糟糕的情況出現了」

當下,我們正在經歷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在這場變局中,持續發酵、引發全球震盪的烏克蘭危機,是如何全方位、立體地影響了世界地緣政治格局和經濟格局的走向?

首先,這場危機「切割」了歐洲自身。

烏克蘭危機影響下,比「冷戰」更糟糕的情況已經在歐洲出現了。丁曉星解釋道,俄羅斯和歐洲開始全面脫鉤,不僅能源關係破裂,國際交往、人員交流也受到影響。

陳玉榮表示,歐盟加快吸納部分獨聯體國家「入盟」步伐,部分獨聯體國家在「加盟入約」「疏俄親西」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其次,借助烏克蘭危機的影響,美國開始大搞盟友政治,企圖撕裂世界。

陳玉榮指出,美國堅持「零和博弈」策略,持續發力角逐獨聯體,全方位「遏俄」、「弱俄」。

資料圖:北約標識。資料圖:北約標識。

她認為,一方面,美國不僅分化了俄羅斯同其傳統盟友的關係,持續向中亞國家「敲竹杠」「搞內耗,搞小圈子」;另一方面,美國還強迫盟友選邊站隊,加大對俄羅斯的全面製裁,大搞「脫鉤斷鏈」,不僅給世界經濟帶來了負面影響,還導致了俄羅斯與西方關係的對立。

在此情況下,北約實現新一輪擴張,芬蘭正式「入約」,瑞典也將成為其第32個成員國,歐洲安全格局發生根本性變化。她指出,事實上,北約新一輪東擴已成為既成事實。

與此同時,俄羅斯採取多種舉措削弱援烏力度,例如暫停黑海糧食外運協議,全方位抗衡美西方的戰略遏製。

此外,烏克蘭危機給全球增加了不穩定因素,帶來了許多潛在衝突。

陳玉榮表示,「我們處於百年變局之中,烏克蘭危機帶來的,更多是世界和平與地區安全上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的增加。」

她認為,烏克蘭危機延宕兩年,給世界安全格局帶來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像巴以衝突,還有一些發生在亞太與拉美地區的「小衝突」,都是在俄烏軍事對峙持續的「大背景」下發生的。

資料圖:加沙地帶的以軍坦克。資料圖:加沙地帶的以軍坦克。

對於這場危機的影響,丁曉星則認為,烏克蘭危機兩年來,當前世界正處在新舊格局的轉換期,更多的國家自主意識上升,多極化進程加速。

「美西方圖謀已破產」

冷戰結束後,美國推動北約不斷東擴,擠壓俄羅斯戰略生存空間,最終引爆了烏克蘭危機。兩年來,美西方與俄羅斯在戰場之外進行著激烈的較量。

多位專家指出,烏克蘭危機,已經成為美西方和俄羅斯的角鬥場,在巨大的沉沒成本之下,雙方難以輕易退出。美西方企圖通過這場危機,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混合戰」,拖垮俄羅斯經濟。

不過,這樣的圖謀已經「破產」了。

一方面,西方國家逐漸對援烏展現疲態,這場「混合戰」能否持續,還是未知數。

丁曉星表示,如今西方對烏軍援「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的問題在美國」。2024年美國大選背景之下,美國兩黨對援烏看法存在分歧,互相掣肘,導致對烏援助法案遲遲無法通過。

劉英進一步指出,西方的軍援是決定這場危機是否持續下去的最核心、決定性的力量。西方在打一場「代理人戰爭」,如果沒有西方的支持,危機可能會迅速結束。

資料圖:當地時間2022年2月,美國飛機將軍事援助物資運抵烏克蘭基輔鮑里斯法烏國際機場。資料圖:當地時間2022年2月,美國飛機將軍事援助物資運抵烏克蘭基輔鮑里斯法烏國際機場。

她補充道,除了美國國內兩黨爭端,讓西方對烏軍援逐漸疲軟的原因還有兩點:其一,歐洲長達兩年看不到烏克蘭取勝的希望,而自身經濟、能源和軍備等多方面卻在受損;其二,西方「心有餘而力不足」,其財力、軍力等力量不足以繼續向烏提供支援。

不過,劉英指出,在俄烏實現停火之前,歐盟不會停止武裝烏克蘭,因為援烏早已成為一種「政治表態」,而非戰術或戰略上的博弈。她認為,歐洲對於援烏會持續疲軟,不再增加力度。

另一方面,俄羅斯的經濟韌性遠超西方的想像,沒有被西方大舉製裁拖垮,GDP甚至實現了超出預期的增長。而製裁對西方的反噬效應,卻開始不斷顯現。

首先,歐洲國家在對俄製裁過程中自身經濟利益受損。

丁曉星認為,烏克蘭危機爆發後,歐洲不得不與俄羅斯進行「切割」,令歐洲處境艱難。俄歐能源關係破裂,歐洲不得不以更高的價格從全球購買能源、石油、天然氣,致使歐洲經濟成本上升,經濟競爭力下降。

陳玉榮指出,特別是在2022年至2023年的冬季,由於保證溫暖過冬的企業生產成本增加,歐洲底層民眾的生活受到了極大沖擊。

其次,製裁破壞了歐洲的政治格局和地區安全。

劉英指出,在外交上,援烏的「政治正確」,讓歐洲國家一定程度上失去政治獨立;在安全上,援烏客觀上提高了歐洲的國防投入,導致該區域炮彈與武器數量減少,難以再應對另一場安全威脅。

另外,在歐洲,還有三種負面情緒在蔓延。

第一,緊張。陳玉榮指出,2023年以來,烏克蘭與歐洲就糧食過境問題齟齬不斷,造成關繫緊張,一些歐洲國家甚至因此動搖對基輔的軍援立場。

資料圖:自卸車在一座烏克蘭糧倉中卸載穀物。資料圖:自卸車在一座烏克蘭糧倉中卸載穀物。

第二,反戰。劉英指出,烏克蘭危機疊加巴以衝突,「讓本就糟糕的地緣政治環境進一步受到衝擊,歐洲難民危機持續惡化,民眾反戰情緒不斷高漲。」

第三,擔憂。丁曉星還稱,烏克蘭危機爆發後,歐洲對美國的經濟和軍事依賴都在加強。然而,作為「盟友」,美國曾經拋棄阿富汗,現在又因為黨爭擱置對烏援助,「十分不可靠」。加上2024年是大選年,難以預測的因素在增加,歐洲對美國的擔心也在增加。

「和談是唯一的出路」

在這兩年中,國際社會上呼籲停火止戰的聲音持續不斷。

2023年夏季,在沙特吉達,包括中方在內的多國代表出席烏克蘭問題國際會議,進行廣泛交流。同年,多位非洲領導人組成和平特派團,先後前往俄羅斯和烏克蘭勸和。

專家們指出,在烏克蘭危機中,中國適合且有意願發揮積極作用,並已採取不少行動。

劉英分析稱,中國是與俄羅斯戰略互信程度最高的大國,而且與俄烏雙方都能進行一定的協調。同時,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也具有影響力,是被信任的國家。

在烏克蘭問題上,中方強調,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應該得到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應該得到遵守,各國的合理安全關切應該得到重視,一切有利於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應該得到支持。

烏克蘭危機爆發一週年之際,中方發佈了《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直面外界疑惑,更加全面系統地闡釋了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上的立場。

近期,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第六十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指出,中國不是烏克蘭危機的製造者,也不是當事方。中方沒有隔岸觀火,更沒有藉機牟利。

「和談是解決烏克蘭問題,走出當前困境的唯一出路。」陳玉榮指出,「中國沒有像美西方一樣拱火澆油,而是一向堅定地支持止戰停火,不放棄勸和促談努力。我們2023年派出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到包括俄烏在內的多國去闡述中方立場,進行溝通,就是希望各方能夠坐下來,通過談判解決危機。」

「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家園,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多輸不是理性的選擇,共贏才是人類的未來。」王毅在今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表示。(完)

【編輯:陳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