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劇《南城記憶之「老門神」》顏料會館上演,9種曲藝形式亮相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2月24日,元宵節之際,作為北京演藝集團第四屆新春賀歲演出季劇目,由北京演藝集團出品、北京曲藝團傾力打造的首部沉浸式曲藝劇《南城記憶之「老門神」》,在顏料會館精彩上演。八位演員攜牛骨數來寶、拉洋片以及單弦、大鼓、相聲、快板等9種曲藝形式亮相,多樣的曲藝形式與沉浸式的互動體驗,使得現場氣氛熱烈。

首部沉浸式曲藝劇《南城記憶之「老門神」》海報。首部沉浸式曲藝劇《南城記憶之「老門神」》海報。

沉浸式曲藝劇《南城記憶之「老門神」》借鑒顏料會館歷史沿革,結合文藝加工。講述了顏料會館的「老門神」李守財與在北京南城天橋賣藝的曲藝人們相互扶持,度過艱苦歲月的故事。通過主人公的個人視角,以小見大,運用老南城多種曲藝形式,巧妙反映南城漫長的時代變遷,體現南城絢麗的特色文化,彰顯南城人民質樸的精神風貌,為我們傳遞出了南城百姓吃苦耐勞、踏實肯幹、樂於奉獻、熱愛生活的精神追求。

會館的主舞台、樓梯,乃至觀眾席之間的過道都是表演場地。北京演藝集團供圖會館的主舞台、樓梯,乃至觀眾席之間的過道都是表演場地。北京演藝集團供圖

《南城記憶之「老門神」》充分運用了顏料會館的空間佈局,會館的主舞台、樓梯,乃至觀眾席之間的過道都是表演場地,劇目也設計了很多互動情節,比如為觀眾們準備了一些「銅錢」做道具,可以打賞自己喜歡的演員,還原舊時代曲藝人和觀眾互動的情形。

據介紹,「門神」來源於貼在大門上的門神爺,實際指的是過去顏料會館的看門人。編劇李涵介紹,劇中「老門神」的靈感源自顏料會館的一位保安。有觀眾來了,他就和觀眾聊天,聊著聊著就把人送到了會館里;還曾買了西瓜,專門切好了送到後台和曲藝團的演員分享;與演職人員、鄰里、觀眾都很熟絡,特別有老北京南城人的熱情。李涵想到,老顏料會館一定也有這樣的看門人,有點兒像老舍先生《茶館》中的王利發,他能接觸到出入會館的形形色色的人,也能見證時代的變遷。

劇目設計了很多互動情節。北京演藝集團供圖劇目設計了很多互動情節。北京演藝集團供圖

據悉,春節期間,《南城記憶之「老門神」》已演出10場,吸引了一大批來北京旅遊的外地遊客。恰逢元宵節到來之際,該劇又加演四場,再度收穫觀眾一致好評。

編輯 吳龍珍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