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黃水波:從工廠煉出來的「硬」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婁底市冷水江三A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主任黃水波是一名90後湖南小夥兒,工作僅7年的他,在「卷技術」的方向上一路「狂飆」:發表發明專利9項、實用型專利兩篇、授權專利4項、核心期刊論文兩篇,累計研發項目的產品銷售額超過兩億元。

    受益於自主創新,黃水波成為了呼籲推動「工學學術型碩士、博士研究生技術應用轉化」的「號子手」。今年全國兩會,他打算持續關注此建議。「一面是企業缺技術人才,一面是學生不好找工作。推動工科學生走進工廠、走進一線,加速技術應用轉化是大有可為的。」他說。

    他在調研和座談會上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企業招人難、學生找工作難的雙向錯位。去年,在一場農業機械調研會上,一名企業家坦言缺乏技術型年青人,想要發展智慧型機械缺乏源動力。在其他場合,黃水波也注意到不僅僅是農業型企業,一些科技型小微企業都在談「招人難、人才缺」的困局。

    而另一端的供給側——學生苦惱找工作難。提出建議前,黃水波回到母校湖南師範大學。他詢問一名畢業生就業規劃,這名學生茫然地搖搖頭。「學生沒有社會經驗,缺乏社會實踐,不瞭解行業發展,就不知道怎麼把知識轉化成生產力。」黃水波還注意到一個問題,沒有技術經驗的工科生往往不受企業僱主的青睞,這加劇了人才和市場的錯位。

    從研究生二年級起,黃水波便被導師帶進一家企業實習。初入工廠,他不喜歡偏僻封閉的一線環境,不習慣雜亂嗡鳴的大型機器。跟前輩多接觸後,他才逐步瞭解到,長期以來,二氧化矽產品一直被國外壟斷,國產品牌的技術還遠遠追趕不上國際水平。

    畢業後,他留在這家公司,因工作出色,被任命為白炭黑項目負責人,從事生產研發工作。在歷經了上百次試驗後,如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白炭黑產品已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部分性能超過國外產品,成本逐漸降低,年銷量達到3000噸以上。

    如今,黃水波還在關注塑料薄膜中二氧化矽產品的優化,挖掘客戶需求,調整產品配方。「技術的創新永無止境。我們需要強化知識的應用,加快技術轉化,搶佔市場。」他說。

    在去年的媒體報導中,黃水波關注到「年青人不願下工廠」「工科學生逐步理科化」等話題。在他看來,學校教授的知識像是一個指南針,走進工廠一線參與實習,才能讓人真正摸準方向,發現市場需求,找到熱衷的技術領域,從而實現自我價值。

    2023年3月23日,在教育部新聞發佈會上,時任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被問及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相關問題時表示,今後發展過程當中逐步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佔比,為國家培養實踐型、應用型高端人才。

    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中也明確提到,到2025年,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增設一批碩士、博士專業學位類別,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量,進一步創新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產教融合培養機制更加健全,專業學位與職業資格銜接更加緊密,發展機制和環境更加優化,教育質量水平顯著提升,建成靈活規範、產教融合、優質高效、符合規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體系。

    去年,黃水波把關於加強「工學學術型碩士、博士研究生技術應用轉化」的建議帶上了全國兩會。教育部給出了重點回覆。今年他準備優化該建議,繼續帶上兩會。

    對於推動碩士生技術應用轉化,他建議,一方面要借鑒醫學生的教育模式,採取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培養方案;另一方面要調整碩士研究生的評價機制,根據市場人才需求,適當優化論文和實習的要求。此外他認為,對於高校教師的評價機制也可以做出相應調整,改變以論文為導向的指揮棒,讓應用轉化的思路深入教師心中,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工作之餘,黃水波最愛看的節目是《開講啦》。他喜歡聽大國工匠講述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的故事。黃水波說:「只有在實踐中能出真知,也只有在實踐中才獲得了技術突破和應用的成就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2月29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