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連心

    一張協同發展的藍圖,京津冀十年連心繪就。

    「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已進入全方位、高質量深入推進的階段。」2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郭蘭峰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有關情況新聞發佈會上說。

    作為黨的十八大以來第一個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不斷夯基壘台、落子佈局。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發佈的數據,三地經濟總量連跨5個萬億元台階,達到10.4萬億元,是2013年的1.9倍,區域整體實力持續提升,紮實向世界級城市群邁進。

 疏解非首都功能,搬、減、變出實效

    不久前,北京市級機關第二批集中搬遷工作剛剛結束。為了最大限度減輕交通壓力和對城市運行的影響,搬遷安排在晚上9點後進行。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首要目的是醫好北京的「大城市病」。郭蘭峰說:「要解決這個‘大城市病’問題,就要減少非首都功能,跳出北京看北京,從更大的區域範圍內化解北京的問題,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既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又帶動天津和河北發展。」

    「對症治病」,京津冀用數據證明了搬、減、變的成效。

    2014年,從戰略實施以來,北京市疏解了一般製造業企業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家。北京市4套班子以及70多個市級部門、近3萬多名工作人員已經遷至北京城市副中心辦公。

    此外,北京實現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標,城鄉建設用地減量130平方公里。動物園批發市場從北方地區最大的服裝批發集散地,變成了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範區核心區,利用原有的空間,累計引進160餘家金融科技的服務企業,實現「騰籠換鳥」。

    十年間,北京經濟總量先後跨越3萬億、4萬億兩個大台階,人均GDP、勞動生產率、萬元GDP能耗水耗等多項指標在全國省級地區一直處於最優水平,走出了一條減量剛性約束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雄安新區從「一塊地」到「一張圖」,再到「一座城」,見證了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歷史性變革。

    目前,雄安新區全面建成「四縱三橫」的高速公路和對外骨幹網絡,基本建成啟動區重點市政基礎設施。京雄城際開通後北京西站到新區的通勤時間在50分鐘左右,從大興機場到雄安新區19分鐘就可以到達。

    河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成中介紹,安商服中心等一批高品質的商業辦公住宅配套設施投入使用,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已經開學開診,優化交通不堵車、小型足球場等雄安場景,把「妙不可言」融入了生活,讓「心嚮往之」成為現實。

搭建發展框架,強化上下遊產業鏈

    2月25日,來自京津冀三地四街鎮的幹部、居民及企業代表齊聚北京市豐台區青年社區,共同見證京津冀三地四街鎮協同發展聯盟成立。該聯盟致力於促進京津冀三地四街鎮經濟社會發展走深走實、產業合作和科技創新協同發展、要素資源高效有序流動。

    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後,三地共建產業、共謀發展的縮影。2015年6月,中央出台《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在這張藍圖下,中央區域辦先後製定了「十三五」「十四五」規劃方案,相關部門相繼出台產業、教育等專項規劃和配套政策,形成目標一致、層次明確、相互銜接的規劃政策體系。

    天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桂平介紹,天津為北京平治汽車、理想汽車和小米汽車提供零部件配套的企業超過120家,「還不夠,還要繼續提供更多配套」。

    打好產業協作這張牌,北京拿出研發優勢,天津則提供製造支持,推動兩地區域產業鏈成龍配套。中關村硬創空間在天津城區設立了兩個實體服務板塊,業務量逐年提升,為北京研發、天津製造成果的轉化提供7個方面全生命週期的科技服務。

    張成中還提到,雄安新區發佈「雄安16條」引才,舉辦百校百所千企、萬名首都大學生「雄安行」;推動籌建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啟動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彙,吸引最新科技成果到雄安孵化、轉化和產業化。

    據瞭解,京津冀聯合繪製6條產業鏈圖譜,包括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氫能、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高端工業母機、機器人6條產業鏈。中關村企業在天津、河北設立分支機構已經達到1萬多家,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術合約成交額超過2800億元,產業鏈上下遊協作持續強化。河北建設重點承接平台,十年來累計承接京津轉入基本單位4.3萬餘家。

推動國家戰略,提升民生溫度

    「2021年搬進嶄新的校園後,我們全體教師幹勁十足。」北京市第八十中學雄安容東分校是雄安新區新建片區第一所高中,教師劉誌峰明顯感覺到,學校建成後辦學水平明顯提升,「我們常說,雄安每一天都是新的。」

    對於老百姓而言,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果,將落在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據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發佈的數據,十年間三地城鎮新增就業累計1595.6萬人。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2013年相比,年均分別增長7.2%、6.9%和8%,京津冀城鄉居民收入比值較2013年分別縮小0.23、0.09和0.31。

    李桂平介紹,十年來,京津冀持續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一卡通」。目前,全面實現京津冀區域異地就醫住院、普通門診和門診慢特病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免備案」,社保卡「一卡通」服務加快推進,京津冀旅遊也實現了「一碼通行」。

    「‘這麼近,那麼美,週末到河北’,這句話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口頭禪,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要成果。」張成中介紹,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縱深推進,三地基本形成了「一小時交通圈」,交通旅行越來越方便。2023年,河北接待遊客達到8.4億人次,其中京津遊客達到1.2億人次。

    被譽為「華北之腎」的白洋澱,在京津冀共同治理下,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澱區水質持續保持在Ⅲ類水平,野生鳥類達到了276種,比新區設立前增加了70種,全世界只有1000多隻的「鳥中大熊貓」青頭潛鴨在澱區安家,白洋澱再現「荷塘葦海、鳥類天堂」的勝景。

    從擘畫藍圖到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走過了並肩同心的十年。郭蘭峰說,下一步,還將通過持續抓住疏解工作,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好北京「新兩翼」,促進重點區域高質量發展等工作,把京津冀協同發展這篇大文章、這個大的區域戰略做好做實。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2月29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