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故事|公司白領返鄉創業建農莊:帶鄉親們一起致富

【編者按】

春色漸濃,萬象更新。2024年全國兩會如約而至。澎湃新聞與你共赴這場「春天的盛會」,關注各行各業的一線工作者,記錄他們的「追夢故事」。本篇關注辭去旅遊公司高管職務回鄉建農莊的羅霄。他如今已經成為當地鄉村文旅的帶頭人,不僅自己賺錢,也要帶鄉親們一起致富。

高山之下,一片200多畝的土地上,有小溪、竹林、稻田、果園;田園間的幾棟古樸老屋,設有餐廳、民宿、書屋;戶外還有不少農事和民俗體驗項目。

這就是羅霄的生態農莊——他自己也稱之為「田園綜合體」,位於湖南省桂東縣寨前鎮槐村。

羅霄的生態農莊。受訪者供圖羅霄的生態農莊。受訪者供圖

這個農莊是羅霄31歲時創辦的。那一年,他辭去旅遊公司的高管職務,回到家鄉創業,幾年下來闖出一條農業與旅遊結合發展的路子。他每年可為村里帶來約五千名遊客,將客人分流給其他民宿和景區,還帶動了村里黃糍粑等土特產的銷售。

羅霄  本文圖片除標註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朱遠祥 圖羅霄  本文圖片除標註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朱遠祥 圖

如何幫鄉親們轉變保守的傳統觀念,實現「一起賺錢」?羅霄坦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需要時間,但我會朝這個方向去做。」

在鄉村旅遊領域嶄露頭角的羅霄,入選了文化和旅遊部2022年度鄉村文化和旅遊帶頭人支持項目的名單。

「有情懷、有激情、有辦法。」桂東縣委副書記、縣長劉真對羅霄的評價很高。她向澎湃新聞介紹,近年來,桂東充分發揮「氧」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康養、民宿為特色的鄉村旅遊產業,「老百姓的腰包鼓了,縣里的經濟也就活了」。

羅霄返鄉創業的田園夢想,與縣領導的發展思路「不謀而合」。

追逐「田園夢」,城市白領返鄉搞農業

位於湘贛邊界的桂東是一個山區縣。從縣城出發駕車15公里,便來到寨前鎮槐村——羅霄的家鄉。

羅霄的名字很容易記——跟這裏的羅霄山同名。2024年1月中旬,冬日的陽光明媚溫暖。澎湃新聞記者在槐村見到了羅霄。他站在農莊門口等候,一見面便露出憨厚笑容。上身的淺色西服襯出他黝黑的膚色,腳上一雙皮鞋沾滿了塵土。

「他本身皮膚很白,比我還白。」羅霄的妻子付菀笑道:「這些年他天天在田里土裡曬,就曬成這樣了。」

1985年出生的羅霄,讀大專時學的專業是旅遊與酒店管理,2006年畢業後在長沙、張家界做了五年導遊。後來他轉型做企業管理,在湘西一家銷售旅遊產品的公司做高管,負責銷售、客服、企劃等。此外,他還在張家界等地做了兩年多的導遊培訓。

「我在張家界是非常有名的導遊培訓師。」羅霄翻著手機里的幾張老照片——他拿著話筒在台上演講,下面密密麻麻坐著一群人。

對導遊們進行培訓演講的羅霄

正是在那個時期,羅霄認識了做導遊的株洲女孩付菀。

「那時聽了他的課,對他印象不錯。」付菀回憶,有次她和朋友去長沙嶽麓書院,羅霄便主動當起了嚮導。「聽他講嶽麓書院的文化,講每塊牌匾背後的故事。我覺得講得特別好,就很欣賞他。」

2015年,羅霄和付菀結婚了。婚後第二年,羅霄提出,要回桂東老家「搞農業」。

「他那時做管理和培訓,發展也挺好的。」付菀當時的態度是「不反對也不支持」,「畢竟從旅遊到農業,跨度特別大,我心裡對他完全沒底」。 

為什麼要返鄉創業?羅霄坦承自己「有那麼一種情懷」。「我從小就對農業感興趣,我覺得做農業也能發家致富。他說,作為山區的桂東氣候涼爽,有潛在的旅遊資源,將農業和旅遊結合起來「肯定有前途」。

羅霄的想法,得到曾任村支書的老父親的支持。

發展農業,首先需要土地。羅霄選中了一塊「鬧中取靜」的地盤——村里一棟相對獨立的老宅,周邊是稻田、菜園、小溪和竹林。他通過土地流轉,把這一片約210畝的土地租下來。

老宅是整個農莊的核心。這是一棟建於1986年的泥磚房,多年前就無人居住,屋裡屋外長滿了雜草。羅霄租下老宅後,先請房屋檢測機構對老宅進行安全檢測,評估為B級——這說明房屋的結構承載力能滿足正常居住。於是,他對老宅進行了簡易修繕。

修繕後的老宅

此外,羅霄對老宅邊上的烤煙房、牛欄進行了翻修,將其變成農莊的接待服務中心和餐廳包廂;他用木頭在路邊搭建簡易的迎客牌坊,上面蓋著稻䓍;為了突出鄉村「土」味,他還弄來兩輛生䅎的老式單車,隨意擺放在院落里。

烤煙房改造成了接待服務中心。

羅霄的生態農莊,就這樣具備了原始雛形。

打造田園綜合體,展示農家「桃花源」

羅霄的農莊面積有兩百餘畝,其中130畝是稻田。民以食為天,返鄉創業的羅霄,首先做的就是當農民種糧食。

羅霄的「創業」,令許多村民搖頭——村里的孩子讀書後走出大山,不就是為了不當農民嗎?

「新農民」羅霄種水稻,跟老一輩的村民不一樣。他強調兩個字——優質,不但選用優質的品種,還給自己立下規矩:不打農藥。

水稻的生長週期一般有三四個月,長期不打農藥如何避免病蟲侵害?羅霄的方法是錯開病蟲害的高峰期,「別人插秧的時候,我才播種。我遲一個月。」

2021年,羅霄到外地學會了水稻直播——將發芽的種子直接播入稻田,從而省去育秧、插秧等環節。面對許多老農民的質疑,羅霄成為全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直播方式大大節省了勞動力投入,還提高了水稻產量。「畝產毛穀1100斤,干穀也有950斤。」羅霄嚐到了「創新」的甜頭。

建設優質水稻基地的同時,羅霄打出了第二張牌——果園。

在稻田對面的山坡上,羅霄租了幾十畝果園。他先後種植了獼猴桃、藍莓、黃桃,很快結下纍纍碩果。在水果的銷售方面,羅霄利用自己以前銷售旅遊產品的經驗和資源,讓果園里的產品供不應求。

羅霄展示果園里的獼猴桃。資料圖羅霄展示果園里的獼猴桃。資料圖

「路上擺攤的賣四五塊錢一斤,他可以賣到12塊錢一斤。」槐村的村支書陳建東感歎,羅霄的思路「跟一般的年青人不一樣」。

有創業雄心的羅霄,在前進路上並沒有貪功冒進。直到2022年元旦,他才打出謀劃已久的第三張牌——農家餐廳。

羅霄給餐廳取了個名字——槐村里田園餐廳。他裝修的一個大廳、六個包廂,可同時滿足一百多人用餐。食材上,他幾乎都採用村里的「土味」,包括山上的蘑菇、冬筍,溪河裡的魚蝦螺螄,以及自己生產的優質大米,鄉親們做的黃糍粑、種的葉子菜、烘的臘肉、釀的米酒……

農莊里的一處田園餐廳。受訪者供圖農莊里的一處田園餐廳。受訪者供圖

2023年7月,羅霄再次出牌——推出民宿。此時,桂東縣的民宿產業發展迅速,羅霄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商機。

桂東曾是國家級貧困縣,2017年脫貧「摘帽」。這裏地處羅霄山腹地,平均海拔近900米,森林覆蓋率約82%,縣域負氧離子含量平均每立方釐米4.6萬個。2012年,桂東被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定為「負氧離子含量最高的縣」。

「來桂東,我‘氧’你」,是近年來桂東縣常用的一句宣傳語。得天獨厚的康養條件,讓這裏的民宿發展具有自然優勢。

位於竹林邊的民宿

「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民宿,都是旅遊帶動的。」桂東縣旅遊服務中心主任曾曙光對澎湃新聞說:「桂東卻是倒過來,這幾年民宿發展起來了,倒逼旅遊的發展。」

桂東的民宿,源於早年間的「農家樂」。2018年後,以避暑、康養為特色的民宿,在桂東的許多村莊如雨後春筍般地增長。2023年,全縣的民宿已有900餘家。

羅霄新建的民宿,也突出了環境這一優勢。他在小溪旁、竹林邊建了6棟小木屋。遊客躺在小木屋的床上,可聽見淙淙的溪水聲和竹林里的鳥叫——簡直就是世外桃源。

羅霄喜歡從遊客的角度去揣摸和構思。他從楠竹林里辟出一條小道,在裡面建了一個書屋和喝咖啡的場所;在小溪拐彎流過的稻田邊,他搭建了一個簡易茶樓,桌上擺著可以圍爐煮茶的器具、幾枝鮮花,以及可播放輕音樂的藍牙小音響;在田園里,遊客們可以參加犁田、除草、割稻穀等農事體驗活動,小朋友還可以在田邊玩滑梯、蕩鞦韆、喂兔子……

遊客們在農莊體驗收割稻穀。何麗 圖遊客們在農莊體驗收割稻穀。何麗 圖

田園風光、農事體驗、吃住玩樂,這就是羅霄關於「田園綜合體」的夢想。

羅霄在田邊的茶樓煮茶。

讓村民融入農莊,讓遊客「逛」村

慢工出細活。經過七八年的打造,羅霄的田園綜合體初具規模了。他將農莊命名為「潤和」,將果園命名為「碧水藍天」;那6棟小木屋的民宿,則被賦予一個清新的名字——「聽溪清舍」。

民宿、餐廳、田園、果山,羅霄的潤和農莊成為農業與旅遊結合的載體。如何吸引前來消費的人流?羅霄的妻子付菀功不可沒。

羅霄返鄉創業的第二年,心疼丈夫的付菀也回到桂東,在縣城辦了一家旅行社。在夫妻倆的努力下,長沙、衡陽等地開闢了來桂東槐村等地的5天4晚鄉村遊專線,每年可帶來遊客四五千人。

「他最大的作用是兩個,一是帶大家轉變觀念,二是引流。」寨前鎮黨委書記陳利橋評價羅霄時說,從槐村分流出來的遊客,分散到其他村,「還輻射到其他鄉鎮」。

在羅霄等人的帶動下,全村的民宿目前已發展到22家,全鎮則有了138家。

「他們那裡環境好、空氣好,溫度適宜,人也很純樸。」來自廣東中山的遊客郭伍秀告訴澎湃新聞,她已經連續四年帶「一幫朋友」來槐村康養,每次都會到羅霄的果園摘黃桃,她覺得「其樂融融」。

據羅霄介紹,在當地創業貸款等政策的扶持下,他這些年陸續為農莊投入三百多萬元,一年約有三十萬元的利潤。「回本的話大概還要三四年。」他說,在當地政府完善了交通、環境等硬件設施後,他現在琢磨的,是如何讓農莊提質升級,如何在旅遊淡季通過民俗文化來吸引遊客。

澎湃新聞記者在農莊採訪羅霄的當天,正碰上桂東縣委副書記、縣長劉真來此調研。在桂東工作了10年的她對羅霄頗為瞭解。「有情懷、有激情、有辦法。」劉真說,以羅霄為代表的鄉村文旅帶頭人,對宣傳推介桂東助力很大,桂東縣已將鄉村旅遊作為富民強縣的「重要抓手」,「老百姓的腰包鼓了,縣里的經濟也就活了」。

羅霄的腰包,的確開始鼓了。但他並不滿足於此,他希望將鄉親們也「融入」進來。

「這個村子和村里的人,就是我這個農莊的根。」羅霄說:「沒有他們,我就是飄浮的。只有他們融入進來,我才是有根有源的。」

槐村有1800多人,土地流轉和務工是村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

村民「融入」羅霄的農莊,最直接的途徑有兩種:一是到農莊務工,二是向遊客賣土特產。對於前者,每年的旅遊旺季和農忙時節,來農莊務工幹活的村民有六七十人;至於後者,羅霄利用農莊這一平台,向遊客銷售村里的紅薯干、臘肉、冬筍、土雞蛋等農家特產。

最讓羅霄上心的,是村里黃糍粑的銷售。桂東的黃糍粑遠近聞名。槐村的村民胡桂招有祖傳手藝,但以前只是在春節前做些黃糍粑,挑到集市上去賣。

「平常不敢做,賣不出去的話就會發黴。」胡桂招說,2023年年初,羅霄帶他到外地考察,學會了低溫貯存、真空包裝的技術活。於是胡桂招買來機器,但仍不敢擴大規模。「他(羅霄)讓我放心做,萬一賣不出去他來負責。」胡桂招在羅霄的鼓勵下專心生產,一年來銷售黃糍粑一兩萬斤,如今在門口豎起了「胡師傅黃糍粑」的招牌。

羅霄和胡桂招討論黃糍粑的貯存方法。

「你做糍粑的我推糍粑,你做乾貨的我推乾貨。大家榮辱與共,一起賺錢。」羅霄覺得,他可以利用農莊遊客多的優勢,把村里的土特產「包裝起來賣出去」。

槐村有位篾匠,能熟練編織筐籮等農用器具。羅霄動員他織些工藝品賣給遊客,老篾匠覺得織那玩意沒意思,擔心賣不出。

「我可以跟一家承諾銷售5千斤(農產品),但如果跟村里每一家都承諾5千斤,我破產也完不成。」羅霄覺得鄉親們轉變保守觀念很難,決定帶幾個「跟我走的」先富起來,再帶動其他人,「這需要時間,但我會朝這個方向去做」。

採訪結束後,羅霄坐在小溪邊的一張椅子上——這是他經常獨自靜坐和「構思」的地方。他說,他內心藏著一個「還沒喊出來」的口號:「槐村,一個可以逛的村」。

「遊客喜歡逛街,我的想法叫‘逛村’。」他笑著說:「如果遊客們挨家挨戶去‘逛村’,看到喜歡的土貨就買,那咱全村的經濟不就活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