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莊追「新」——北京國家級經開區的新質生產力探索樣本

  天安門東南20公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因為地處亦莊鎮而被人們親切稱為「亦莊」。

  在亦莊,科技創新有多重維度。

  有政策速度——數十項政策賦能,北京自動駕駛車輛3年時間跑出路測里程2000萬公里,不斷拓向全市,政策措施被多地競相「取經」。

  有服務溫度——人才比眼睛還要寶貴,政府每年設立10億元專項基金廣羅英才,還將人才評價權下放企業,讓市場亟需、企業認可的產業精英更有獲得感。

  有轉型力度——瞄準產業發展和商業競爭前沿精準發力,率先佈局建設北京最大公共智能算力中心,為千行百業數智化轉型搭建基礎底座。

  持續發展革命性技術,突破「卡脖子」難題;創新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佔領行業發展高地;促進產業深度轉型,催生新質生產力。亦莊向新、產業向實、生活向美。

科技研發「一天一個樣」

  剛過去的2月,亦莊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

  2月3日7時37分,長二丙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一箭十一星,將吉利星座02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刷新長二丙火箭一箭多星發射紀錄。

  幾小時後,11時06分,捷龍三號運載火箭在廣東陽江附近海域點火升空,一箭九星,首次承攬外星搭載發射,這是國內商業火箭首次接攬「外國乘客」。

2024年2月3日11時06分,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廣東陽江附近海域使用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DRO-L星、智星二號A星、東方慧眼高分01星、威海壹號01-02星、星時代-18-20星以及NEXSAT-1星等9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安迪 攝)

  半日內,「亦莊箭」兩箭升空、海陸齊發、振奮人心。

  捷報傳回正在亦莊召開的北京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掌聲未落,大會宣佈:亦莊將建設國內首個「火箭大街」共性科研生產基地,總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4月開建,明年投用!

  北京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發源地,正加速在亦莊打造規模化民營商業航天創新產業集群。

  穀神星一號火箭、朱雀二號遙三運載火箭、雙曲線一號火箭……2023年末以來,「北京製造」的商業航天運載火箭接連升空、屢獲成功。

  可重覆使用運載火箭是世界航天產業發展和國際商業航天競爭的前沿方向,亦莊助研發、獎人才、貼租金,一攬子扶持計劃逐日見效,落地民營火箭整箭研製企業數量佔全國70%以上,更多「亦莊箭」,箭在弦上。

  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

  2月23日,正月十四,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進出京旅客發現,往來機場和亦莊接送機的,竟然是自動駕駛汽車。

2024年3月1日,兩輛自動駕駛車行駛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2024年3月1日,兩輛自動駕駛車行駛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這是世界首個首都城市機場自動駕駛接駁載人示範場景。記者首批乘坐,連歎猶如「老司機」開車——車輛自動彙入主路、有效研判複雜路況、安全變道超車,駛得又快又穩。

  從亦莊「駛」出去的,還有跨省自動駕駛貨運重卡。

  連日來,在京津塘高速上,一輛「滿配」自動駕駛設備的貨車,以最高9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前行。這個國內率先啟動的跨省高速自動駕駛貨運示範應用,承載著我國交通物流業創新發展的不懈探索。

2024年3月1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一輛自動駕駛環衛車在作業。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2024年3月1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一輛自動駕駛環衛車在作業。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創新不是一蹴而就,點滴澆灌,終將開花。

  時間回溯到2020年9月,北京市在亦莊設立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政策先行先試,渴望「小步快走」。3年多時間,鼓勵政策、測試場景持續迭代,安全員從駕駛位、副駕駛位,移到後排乘客位,最終實現「全無人」。

  深耕重大裝備、新能源汽車兩大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北京國科天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續強化自主研發。收入3億元,研發投入卻達到3.2億元,指著大廳里的「專利牆」,企業董事長房亮說:「這就是我們發展的底氣!」

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名男子在體驗「主駕無人、副駕駛配備安全員」的自動駕駛車(2022年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數據顯示,2023年,入駐亦莊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10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08家。北京加速打造新質生產力,亦莊是主陣地。

助企服務「一問一個準」

  作為亦莊產業發展「大管家」,張強最近有點忙。

  「工人返崗情況如何?企業排產有什麼困難?」開年以來,北京經開區工委書記張強每週至少調研3家企業,已累計走訪調研服務80多家企業,摸實情、解企憂,促發展、在路上。

  這種工作節奏,是亦莊服務企業的共識和常態。「政府在調度經濟中,要第一時間感知企業感受。面對當前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等挑戰,更要以服務企業為中心,讓企業有即時的獲得感,釋放創新活力。」張強說。

  作為高精尖產業的主陣地,亦莊不僅把為企業服務作為發展的「生命線」,更不斷創新迭代政策,加快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暢通資金、人才等良性循環,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環境。

  春節剛過,在電子設備製造企業北方華創,總裁陶海虹為了全員能力提升,正籌備一場「一流企業管理機制與文化」的培訓課。

  「培訓課的經費支持,來自亦莊人才評定放權、支持企業人才培養的系列政策,對公司創新發展形成了很大助力。」陶海虹說。

2024年3月1日拍攝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街景。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2024年3月1日拍攝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街景。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2023年9月,找準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突破口,亦莊深化高質量人才的體制改革,發佈「人才十條」2.0政策,在全市率先創新性支持企業自主認定人才,並按照重點企業目錄,最高給予500萬元的綜合資助,支持企業自主開展人才引進、培養、激勵等工作。

  「我們特別設置了‘預認定’的創新機制,只要人才符合備案條件,經過行業主管部門推薦,即可先行享受住房支持等各方面待遇,後補人才認定程序,解決了以往認定時間錯配問題,讓優秀人才一落地亦莊,就有家的感覺。」北京經開區工委組織人事部常務副部長李冰說。

  人才改革的先行先試,是亦莊對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寫照。近年來,亦莊設立每年10億元的人才專項資金和100億元的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建立「產業升級基金」「科創基金」「人才基金」等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在股權投資、專項擔保、房租補貼、貸款貼息等方面提供多元化服務。

  「藍箭航天逐夢星辰大海,離不開亦莊的護航。」公司相關負責人說。位於亦莊火箭製造企業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火箭在2022年底時首飛試驗失利,面對攻堅克難的關鍵期,亦莊產業專班獲悉情況後,立即協調各部門研究,最終由區屬產業升級股權投資基金用1.5億元的投資為企業注入「強心針」,並有力提振其他投資者的信心,上海等地的投資機構紛紛跟進。

  僅1年時間,藍箭航天朱雀二號遙三液氧甲烷運載火箭就完成了「一箭三星」的發射任務,作為全球首款入軌飛行的液氧甲烷火箭,代表「中國航天」在新型低成本液體推進劑應用方面的成就載入國際史冊。

  「有問題,找專班。」已經成為亦莊企業的共識。

  「我們有任何需求,專班都會第一時間響應,並且定期邀請企業參加產業政策溝通會以及行業會議,讓企業‘沉浸式’投入科技研發。」北京永泰生物製品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鍵說,如今公司核心產品已經成為我國首款獲準進入實體瘤治療確證性II期臨床試驗的免疫細胞治療產品。

產業升級「一抓一個實」

  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實時的雲、可靠的網、精確的圖……亦莊自動駕駛這張「科技名片」背後,是算力資源對上述交通行業深度轉型的有利支撐。

2024年3月1日,一輛自動駕駛車行駛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到亦莊的自動駕駛線路上。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2024年3月1日,一輛自動駕駛車行駛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到亦莊的自動駕駛線路上。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隨著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算力一定是博弈最激烈的資源,必須要超前佈局,加快改革。」北京經開區管委會主任孔磊介紹,北京經開區在以台湖區域為核心的32平方公里範圍內開展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先試,率先形成2000P規模的公共智能算力中心,為自動駕駛、智慧交通、健康醫療、智能製造等高精尖企業,提供靈活便捷、彈性安全的可信算力供給,加快推進數實融合。

  同樣加速轉型的還有機器人產業。作為亦莊四大主導產業之一,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目前已經形成了超過1000億元年產值。其中,機器人生態企業已經聚集110家,三分之一為專精特新企業,收入佔比約為全市50%。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高端製造、新材料等技術加快演進,人形機器人最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新風口」。北京亦莊嗅得先機,提前佈局。

  2023年11月,國內首家省級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在亦莊落成。「目前小米、優必選機器人重大項目已經相繼落地。」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介紹,瞄準國際前沿技術,中心將開展一體化關節、靈巧手、操作臂、大模型等重點任務研發,加速創新突破和產品迭代。

  企業活力競相迸發,產業的新動能迅速集聚。數據顯示,2023年北京經開區工業產值總量全市第一,戰略性新興產業佔比達到44%,高於全市10個百分點,核心區萬人發明專利數850件,是全市平均水平3倍多。

2024年2月22日,一輛小馬智行自動駕駛卡車(前左)行駛在京津塘高速北京至天津段(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2024年2月22日,一輛小馬智行自動駕駛卡車(前左)行駛在京津塘高速北京至天津段(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一定要早規劃、謀長遠,耐住性子持續發力。」張強說,北京經開區將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創新作用,持續加速產業升級、優化創新生態、擴大改革開放,以更加奮發有為的姿態,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台階。

  文字記者:塗銘、郭宇靖、張驍

  影片記者:丹恩馳旻、王普

  海報設計:曾學真

  編輯:李民、何曉、徐金泉、辛悅衛、陳海通、王化娟、侯幫興、鄔金夫

  統籌:黃小希、何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