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跟隨國家腳步,尋求「高質量發展」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白雲怡 陳青青】「香港應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香港立法會議員、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3月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表示,香港目前在很多領域相較內地城市「性價比」優勢已不明顯,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應以「從零開始」的心態,認真思考香港未來的發展模式,尤其在科創產業發力,「跟隨國家的腳步,尋求自己的‘高質量發展’」。

受複雜多變的世界經濟環境等因素衝擊,最近一段時間,港股下跌、資金外流等情況讓部分輿論對香港經濟前景產生一些悲觀情緒。對此,葉劉淑儀回應稱,對於香港的經濟前景,既不應悲觀,也不能自滿。她舉例說,特區政府日前「全面撤辣」後,香港樓市在剛過去的週末就已活躍很多,「四天好過一個月」,可見香港民眾依然有相當的購買力,不少投資者只是在等待政府政策。

不過,她認為這也顯示出香港經濟目前還是非常依賴地產及旅遊等傳統行業。以旅遊為例,雖然2023年到港遊客已達3400萬人次,但遊客人均消費較低,對香港GDP增長的貢獻相對較小。

「目前,香港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像旅遊這樣的經濟活動,香港已比不過大灣區其他城市,因為內地的成本比香港低,服務性價比也比香港高。」葉劉淑儀認為,香港不應和內地城市比拚「成本」,或不惜工本大量補貼,而應該像國家的發展步伐一樣,追求適合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比如大力發展科創產業。

「香港應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踏實一點,抱著‘從零開始’的心態。」她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不一定非要成為亞洲新的科創中心、全球科創樞紐什麼的,我們不要自卑,也不要太自誇。對香港這樣一個700多萬人口的城市來說,未來如能發展一兩項支柱科技產業,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她認為,香港在發展科創產業上有兩個短板,一是土地不足,二是人才不足,另外經濟轉型需要一個過程。這兩個短板都需要和大灣區的緊密合作來補足,特區政府必須製定人口政策,吸引和留住城市所需的人才。「去年一年,香港特區政府批了很多人才來到香港,但要使人才願意長期留港,最終還是要靠有長遠發展的崗位」。

不久前,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史提芬·羅奇與葉劉淑儀就香港的經濟前景展開一場「隔空交鋒」:今年2月,羅奇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聲稱「香港已經玩完(Hong Kong is over)」,葉劉淑儀同樣投書《金融時報》反駁稱,「香港有排(有很長時間)玩」,羅奇的言論屬以偏概全,香港的經濟發展並非只看股市,且香港股市低迷的最主要原因是受美國高息影響。此外,羅奇已有多年未赴香港,對香港缺乏最新最透徹的瞭解。

在4日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葉劉淑儀補充並再度回應此前言論稱,「羅奇2023年的確來過香港,但他完全無視美國等西方國家在香港撤資等事實,西方資金的撤離正是香港股市短期內成交量和恒生指數下跌的主要原因,而香港吸引中東和東南亞資金需要有個過程。但羅奇對此避而不談。」她表示,羅奇此前還聲稱「香港股市停滯26年」,但事實上香港股市在2019年前曾連續7年全球IPO第一。「羅奇是典型的商人,當年在香港有錢賺就說香港好,現在沒法來香港賺錢了就唱衰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