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女車主更安全?汽車碰撞試驗女性假人「遲到」背後

一腳邁入假人研究領域,劉誌新紮根已有二十餘年。

8年時間,女司機翻倍漲至1.62億人,這讓女性假人成了他繞不開又迫於攻克的課題。

一個假人而已,影響能有多大?

這樣的疑問於劉誌新而言,已不新鮮。而他的答案也早已能脫口而出:汽車安全的設計核心就是保護人。現在國內外汽車安全標準法規體系中,人們做的許多安全防護都是以男性為樣本,這可能會導致女性的死亡率難以有效降低。

汽車消費市場「她經濟」被車企熱捧,遠非只有熱鬧。

我國從2000年開始研製假人。2018年,工信部、國標委委託開展「中國假人」前期研究,解決汽車安全領域「卡脖子」難題,劉誌新成為「中國體徵碰撞假人項目」工作組的負責人,進行標準體系研發。

3月8日,第114屆國際勞動婦女節到來。人們關注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的同時,車輛碰撞假人、心肺復甦假人等領域女性身影和女性視角同樣要填補缺口。

在劉誌新看來,目前我國的法規並未對中國假人、特別是女性假人進行強製約束。這意味著,目前只能依靠企業的自覺執法行為推動這一領域的發展,這無疑增加了研發工作的難度和挑戰。

國內車企正在用女性假人進行碰撞試驗。圖片來源/車企國內車企正在用女性假人進行碰撞試驗。圖片來源/車企

女性假人≠男性假人縮小版

工作日的一個下午,劉誌新一如平常走進研究室。作為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資深首席專家,他長期從事汽車安全研發與測試技術與標準製定工作。

如今,女性假人難題已擺在自己面前多年,迫在眉睫。

維珍尼亞大學應用生物力學研究中心研究表明,女駕駛員受到嚴重傷害的概率比男性高出47%,中度受傷的機率高出71%。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對女性駕駛員沒有針對性的設計,才會導致受傷率和死亡率上升」,劉誌新介紹,「人們常常以為女性假人是男性假人的縮小版,但其實不是的,她們的體型參數、身體結構、肌肉分佈、骨密度都不一樣」。

假人正在進行撞擊試驗。受訪者供圖假人正在進行撞擊試驗。受訪者供圖

劉誌新舉例,女性平均身高較低,平均腿部長度較短,開車時乘坐的位置普遍更靠前。不過,現在安全氣囊是依據男性假人的角度和身高設計,一旦發生車禍,安全氣囊彈出角度、高度與女性駕駛員匹配度更低,女性駕駛員受到的保護就會減弱。

定製女性假人,正在走到台前。

2022年,瑞典的阿斯特麗德·林德博士團隊開始製造女性假人,這個假人擁有更寬的骨盆、剛度更低的關節、更柔軟的身體,這樣更接近一名真正的女性。

阿斯特麗德·林德。BBC影片截圖阿斯特麗德·林德。BBC影片截圖

劉誌新說,在相同的碰撞條件下,女性的的頸部運動幅度更大,這種頸部大幅度甩動就像揮動的鞭子,人們將其稱為揮鞭傷害。

這也使得,當下汽車安全設計對女性駕駛員受到的針對性保護不夠。一旦發生追尾碰撞,女性受到的傷害風險是男性的兩倍多。

劉誌新分析,這個團隊主要將女性假人用於追尾碰撞的研究中,這是一個重要切入點。但實際上,不僅僅是追尾碰撞,包括正面碰撞,女性的受傷率、死亡率也都更高。

研發燒錢,上百萬假人卡脖子難題

女性假人的研發,比想像中更難。

經過多年研究,劉誌新稱,假人生物擬合性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車輛安全性是否得到正確評估。由於多數國家法規不採用女性假人,因此國內外相關研究比較匱乏。

他解釋說,假人就是擬人化的物體裝置、測試儀器,涉及生物力學、人體力學,還有交叉學科,複雜性強,需要大量試驗進行驗證。如何讓假人能夠模擬真人進行運動響應,在結構上怎麼去仿生,什麼材料才能確保假人的響應和人體響應一致,如何設置加速度才能讓材料產生有意義的關聯損傷……其間種種,都是學問。

打開這扇門,需要大量基礎數據進行支撐。但是從源頭來說,針對女性的數據採集和研究本身很少。

劉誌新研究混合三型五百分位女性假人試驗裝置。受訪者供圖劉誌新研究混合三型五百分位女性假人試驗裝置。受訪者供圖

成本也是如今研製女性假人的難點之一。

公開數據顯示,數年前,富豪製造了一名孕婦假人,模擬懷孕36周的孕婦開車,並據此開發相應的保護系統。這名孕婦假人的造價約合人民幣140萬元。

研發成本之外,女性假人的後期維護成本也很高。

劉誌新說,混三五百分位女性假人的頸部標定蜂窩鋁材價格昂貴、依賴進口,且由於其頸部減速特性指標眾多,導致試驗的成功率較低,造成很大的人力、物力浪費。

假人相當於一個籌碼,要校準才能進行工作,這個蜂窩鋁材相當於校準材料,假人每工作幾次都要進行校準。

假人在被碰撞時出現較大幅度的位移。受訪者供圖假人在被碰撞時出現較大幅度的位移。受訪者供圖

劉誌新研究發現,當前中國道路交通事故萬車死亡率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的2-4倍。這同樣離不開碰撞假人。由於汽車發源於歐美,碰撞假人長期被美國壟斷,也是按照歐美男性人體型研發。相比之下,亞洲人和歐美人體型差異比較大,不僅影響了女性司機,也關係中國司機的安全。

「女性不是一種性別,而是一種處境」,正映照此時。

「中國人肋骨骨密度明顯小於美國人,在同樣的碰撞中更容易受到傷害,這種差異說明,以歐美人體為保護對象的汽車安全設計,並不能真正保護中國人體」。

「東方女性相比於西方女性而言,盆骨的骨密度較高,而脊椎的骨密度較低」。

突破並不容易。劉誌新說,碰撞假人及其相關技術標準為美國獨家壟斷,核心技術受製於人。中國從2000年開始研製假人,更多的是模仿和探索,只是造出一個樣子,沒有考慮中國人的外在體徵和內在體徵。

儘管如此,中國假人、女性假人勢在必行。「現在的局面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只能說我們第一步要保障有基礎防護,接下來要強調防護的精準性,要把亞洲體型、女性司機更加精準地做好」。

劉誌新表示,研製假人肯定會增加成本,但無論從汽車零死亡願景,還是從社會責任來看,這都具有重要意義。

車輛正在進行碰撞試驗。受訪者供圖車輛正在進行碰撞試驗。受訪者供圖

歷史上第一個碰撞試驗用的假人誕生於1949年,半個多世紀後,故事正在改寫。

2018年,工信部、國標委委託開展「中國假人」前期研究,解決汽車安全領域「卡脖子」難題,劉誌新成為「中國體徵碰撞假人項目」工作組的負責人,進行標準體系研發。

劉誌新深知,要推動中國假人的研發,必須掌握核心技術。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確保假人模型在結構、材料、動力學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我國研究首先要突破那些製約我國發展的「卡脖子」技術,在這基礎上,實現技術的繼承和創新,進而推動整個行業進步。

他相信,通過政府、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推動中國假人的研發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我國的汽車安全研究貢獻更多力量。

國內某家車企正在進行女性碰撞假人試驗。圖片來源/車企國內某家車企正在進行女性碰撞假人試驗。圖片來源/車企

車企紮堆推粉紅色,一種對需求的誤解?

1888年夏天,一位名為巴爾塔·林格爾的女性駕駛汽車行駛了100多公里,亦成為世界上公認的第一位汽車司機。

一百多年,越來越多女性不斷進入汽車市場。在性別觀念改變、經濟地位提升和消費能力上升的共同作用下,女性駕駛員終於被「看見」。

國內車企正在記錄碰撞試驗中女性假人的反應。圖片來源/車企國內車企正在記錄碰撞試驗中女性假人的反應。圖片來源/車企

根據公安部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女性駕駛人數突破7000萬人,到了2017年首次破億,2021年女性駕駛人數已經達到1.62億人,這一數字8年間實現翻倍。

正是由於極高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女性駕駛人數佔比從2014年的23.5%逐年提升,2021年達到了33.7%。與之相對,男性駕駛人數佔比從76.5%一路下降到66.3%。

近年來,隨著女性購車消費力持續增強,各大車企紛紛瞄準女性市場,力圖通過個性化的產品設計來贏得女性消費者的青睞。

其中,領克推出了領克06SHERO粉色特別版,擁有野莓紫撞色輪轂。吉利ICON巧克力有純享白、真愛粉等多種顏色可以選擇。

東風風行曾發佈號稱「中國首款女性定製SUV」——風行T5 EVO女神版,外觀可以選配粉紅色,內飾擁有紅色飾條、彩色安全帶、美顏化妝鏡。

車企對「她經濟」的熱捧風頭正旺,車展中越來越多粉色車型湧現。不過,這種著重粉嫩和少女感的思維方式讓部分女性消費者困惑。「女生就喜歡粉色、白色,這何嚐不是一種刻板印象?」

「小車刷一個粉色車漆就是女性車,這是徹頭徹尾對女性用戶需求的誤解和不尊重。」此前已有車企高管公開批評道。

「她經濟」正當其道,車企湧入女性賽道,而僅在車型外觀、內飾顏色上改變,遠遠不夠。

一家已經在A股上市的駕校向貝殼財經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他們培訓過的300多萬名學員,男學員和女學員在開車技術方面並未表現出明顯差別。根據內部數據統計,女學員在科目三實際道路駕駛技能考試當中,合格率高於男學員。

「拿到駕駛證後的實際開車時長,可能是影響技術的關鍵因素,開車20年的老司機就是比開車2個月的新司機更熟練,性別並不決定技術。」這一駕校首席技術官向貝殼財經記者分析。

2023年4月,我國首次完成了以女性假人為主角的碰撞挑戰。如今,研發仍在繼續。富豪、歐拉等車企相繼在車輛碰撞試驗中啟用女性假人。

不過,在這個領域,我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就如同《看不見的女性》扉頁所寫——

獻給不屈的女性:

繼續當一個難纏的人。

女性的真實需求需要被看見,不僅僅在勞動婦女節這一天。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林子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