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推出10位AI講師,教學內容涉及多個主題

記者從香港科技大學獲悉,該校以人工智能生成式工具設計出10位「AI講師」, 這些「AI講師」來自世界各地,屬於不同的民族及文化背景,從事各行各業。學校希望通過創新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課堂參與度,並且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結合學生的喜好和興趣,設計出個性化的AI教室。

港科大以人工智能生成式工具設計出10位「AI講師」。圖/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以人工智能生成式工具設計出10位「AI講師」。圖/香港科技大學

「AI講師」設定為不同風格,為課堂注入新鮮感

此次研究由港科大(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講座教授、港科大元宇宙與計算創意研究中心主任許彬領導,他帶領團隊利用AI生成工具製作10位「AI導師」。

港科大介紹,由團隊自行研發的3D動作生成系統(variational 3D full-body generator) ,突破了目前類似工具的限制,令製作出來的人物動作更流暢自然,通過自然表情和動作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AI講師」的逼真程度。其他採用的AI工具包括AI製圖工具Midjourney、聊天機械人程序ChatGPT和Bing、以圖片重建三維人臉的模型、用於生成逼真說話人臉動畫的SadTalker及經團隊改良的開源3D表情生成軟件EmoTalk等 。

在這個學期,團隊安排了「AI講師」教授「創意社交媒體」課程的部分內容,該課程為跨校區教學,異地同步地面向香港和廣州校區的學生。

許彬化身成其中一位AI講師,任教「創意社交媒體」課程的部分內容。圖/香港科技大學許彬化身成其中一位AI講師,任教「創意社交媒體」課程的部分內容。圖/香港科技大學

AI講師的教學內容包羅萬象,包括在社交媒體呈現的故事敘述能力(Storytelling)、社交媒體助推理論及管理(Nudge Theory and Monitoring) 、遊戲化學習方法(Gamification) 、沉浸式體驗、社交媒體對社會的影響等主題,讓學生掌握社交媒體的社群網絡同質性及特點,理解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及科技去進行相關學術研究等。

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AI教師團隊彙聚不同的種族、角色設定及風格,例如網紅、不同界別的政策倡導者、甚至是平面及立體的動漫人物,這些跨越地域及文化界限的元素 ,為課堂注入新鮮感。 另外,技術可令名人「複活」,重現已故科學家愛恩斯坦的形象,增添課堂趣味性。

為探討「AI講師」對學習動機、教學成效及學生成績等方面的影響,團隊在每節課後會收集學生的回饋,從而瞭解不同風格、外貌特徵、言語及非言語訊號、維度(2D /3D)、口音及表達方法如何影響信任度、親近度,也會通過引入不同版本的「AI講師」研究各款角色背景及視覺效果對教學的影響。

計劃為「AI講師」引入互動功能,與學生深入交流

港科大表示,團隊計劃在下一階段利用檢索增強生成技術,為「AI講師」引入互動功能,使其能回應問題,與學生有更深入的交流。

另外,此次研究所收集的數據,例如學生就AI講師的真實性、熟悉度、親和力及信任度的意見,將為日後推動數碼教學提供重要基礎。團隊希望最終能開拓一個創新平台,讓學生可依個人喜好挑選專屬的教師形象,建構個人化學習,推動非同步學習 (asynchronous learning),提升學習動機。

許彬指出,AI科技的興起為教學釋放無限潛能,此次研究不但可為學生帶來嶄新的學習體驗,激發他們思考將AI應用到不同領域,也為AI教學研究帶來全新方向。「我相信,利用AI製作出來的數碼教師將可與人類教師相輔相成,讓一些較沉悶的課題變得更有趣,也可讓教師騰出空間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並探索創新的教學模式。」

記者瞭解到,港科大鼓勵師生在教學上採用ChatGPT,並在去年撥款一千萬元港幣推出「教育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基金」,全方位鼓勵教學人員善用AI。為建設可持續發展智慧校園,港科大將於本學期推出「AI校園大使」,可直接與學生進行語音互動交流,解答各種校園生活上的查詢。

新京報記者 蘇季 通訊員 林淑媛 丹恩慧儀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