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滿懷向春天丨中山大學校長高鬆走上「代表通道」: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思想力和行動力,從而形成創造力

3月11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第三場「代表通道」,6位代表分享了有溫度、接地氣的故事,彰顯使命擔當,彙聚信心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鬆走上「代表通道」接受採訪。

·代表聲音·

百年中大培養近50萬畢業生

一代代中大人「為社會福,為邦家光」

在回答「如何培養學生創造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個問題時。高鬆提及了三十多年前的那段學術往事——

「三十多年前,我在北京大學讀碩士期間到廣州珠江冶煉廠做稀土分離的工業放大。」高鬆說,那時候他碰到了一個難題,稀土料液進到萃取槽後變成一團漿糊。「文獻里沒有現成答案,我只能動手做實驗,摸索各種辦法,終於找到了一種破乳劑,解決了這個問題。」

高鬆說,他本人的學術生涯,也是在不斷突破自我,不斷學習、發現和開拓新的前沿領域:從首次發現金屬有機單離子磁體,到首次合成鐵磁與鐵電有序共存的分子材料,再到探索將磁性分子用於量子信息和分子診療。

「個人的學習研究和教育工作經歷讓我意識到,在日常生活當中,碰到的大部分問題都是複雜和不確定的,單一的學科和專業很難解決問題。」高鬆表示,我們的教育基本上是用過去的知識教現在的學生,希望他們能夠解決未來的問題。

他表示,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需要培養學生的一般性的能力,包括學習力、思想力和行動力,從而形成創造力。這一理念也與中山大學的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十分契合。

那麼如何培養創造力呢?「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通過讓學生參與高水平研究。」在高鬆看來,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究和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而高校是這三者最集中的交彙點。

「我擔任人大代表後,兩年提出的代表建議都與發揮高校這個交彙點和主力軍的作用有關。」高鬆說,去年他建議提高對於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的穩定性支持比例,今年建議優化競爭性經費管理,更好地激發科研工作者和所在單位的積極性,從而推動產出前沿科學和未來技術,這既有利於培養創造性人才,又促進科技自立自強,形成新質生產力。

今年是中山大學建校一百週年。高鬆表示,一百年來,中大始終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培養了近50萬畢業生,一代代中大人「為社會福,為邦家光」,始終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民族的複興偉業。

中山大學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現在已經在廣州、珠海、深圳三個灣區的核心城市辦學。今年還將在香港設立高等研究院,進一步擴大開放合作。

「展望未來,中山大學將積極融入灣區,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人才高地,為國家的富強、為人類的進步作出新的貢獻。」高鬆說。

·深度對話·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和策源地

談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要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塑造新動能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究和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和策源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使命。」在高鬆看來,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最集中交彙點,必須將三者有機結合、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

高鬆認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就是創新驅動發展,尤其是要發揮科技創新對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作用。新質生產力有別於傳統生產力,核心是創新驅動,要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塑造新動能。這裏有三個關鍵,一是要有重大科技突破尤其是原始創新成果,二是要轉化為生產力,三是要有廣泛的帶動力。

他表示,高校首先要加強基礎研究和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爭取產生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加大科技創新高端人才供給;其次要進一步推進產學研結合,使科技創新成果加快轉化為生產力;再次要結合國家和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佈局,在量子信息、生物技術、先進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具有廣泛滲透性、帶動力的領域賽前分析佈局,超前引領產業變革。

近年來,中山大學堅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通過「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校大力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明顯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實現躍升,在創新藥物、生物疫苗、醫療器械等領域,湧現一批高價值科技轉化成果。紮根廣州、珠海、深圳辦學,緊密對接三地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佈局,推進科研平台和交叉學科建設。

談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近者悅、遠者來」

高鬆表示,首先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繼續推進交叉專業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多跨學科學習的平台、國際化交流的機會、個性化選擇的空間,推動科教融彙、產教融合育人,培養更多能夠引領未來的創造性人才。

「還要深化制度改革,營造潛心做學問的氛圍。」高鬆說,要優化人才引進和發展體制機制,優化科研管理服務體系,為青年學者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條件,鼓勵和支持青年學者找準研究方向、潛心做基礎原創性的研究,營造良好科研生態,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近者悅、遠者來」。

此外,還要鼓勵合作交流,持續推動學科交叉前沿和麵向重大需求底層問題的研究;創新校企科技合作模式,推進產學研融合,不斷激發院系科研創新活力。同時,加強與其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深度合作,聯合開展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努力推進高質量國際化辦學,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注入新動能。

談科技成果轉化

要支持高水平大學和企業聯合建設中試驗證平台

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要打通哪些痛點、堵點?在高鬆看來,首先是支持高水平大學和企業聯合建設中試驗證平台,鼓勵和資助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國家級和省部級創新平台、高水平科研團隊,與有良好合作基礎且創新活動活躍的行業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共建中試基地,「鼓勵他們聯合起來就關鍵技術成果的概念驗證、中試、量產等方面開展長期深入合作。」

同時,要長期穩定支持高校有能力實現「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攻關,再到產業化」完整創新鏈條的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他建議從兩方面支持,一是科研經費方面穩定資助或者對新項目支持;二是人才評價多元化,適合不同階段的研究。

「讓團隊對於從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的高層次人才都形成聚集效應。」高鬆說。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賈政、何小敏、李曉璐、丹恩瀟麗、張姝泓、魏麗娜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林傳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