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城中村製衣廠梯度轉移一年,為何仍有工廠不願離開?

來源:觀察者網

年後,廣州市「康鷺新招工廣場」人頭攢動的影片上了熱搜。

「康鷺新招工廣場」位於廣州市海珠區「久負盛名」的城中村康鷺(康樂村、鷺江村)片區。這裏製衣產業發達,片區內建築量大、現狀容積率高、人口密度達11.96萬人/平方公里。康鷺新招工廣場(原鷺江球場)於2023年8月試運行,是當地有關部門旨在改變過去「招工一條街」混亂的交通秩序而設立。

由於毗鄰全球規模最大的紡織面輔料專業市場集聚地——中大紡織商圈,以康鷺片區為首的城中村,在過去30年里逐漸吸收「養分」,逐漸形成了數目龐大的製衣廠及小作坊。

2022年末,這一片區的城中村改造被提上日程,官方加大了中大紡織商圈產業轉型升級和城中村製衣廠的梯度轉移工作。

整個2023年,除了拆除違建以及年底的首拆之外,官方對康鷺片區的工作更多的是「城中村綜合治理」,包括拆除違建、整治消防、解決環境髒亂差、宿舍與工廠分離、引導產業轉移等。

廣州城中村製衣廠梯度轉移工作推進已有一年多,目前進展如何?那些留守者和搬離者,以及那些想在此輪梯度轉移中承接資源與產業的地方,景況如何?

康鷺片區內的製衣車間  攝/吳綿強康鷺片區內的製衣車間  攝/吳綿強

留守者:難捨與擔憂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在康鷺片區看到,村口的告示欄里,充斥著大量「製衣廠轉讓」「靚廠轉讓」的公告,很多製衣廠搬離了這裏。

不久前海珠區披露的《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康鷺首拆區啟動拆卸,成功破解「站街招工」亂象、安全隱患頑疾、村社管理弱化「三大難題」。根據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於2024年1月披露的《廣州市城中村改造專項規劃(2021-2035年)》顯示,鳳和村(康樂、鷺江)擬全面改造,區位為中大國際創新生態穀片區。

面臨拆遷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在拆遷範圍之外的物業租戶老闆們則顯得頗為「淡然」。第一財經記者在現場看到,康鷺片區內依然有很多製衣老闆仍在村里其他道路兩邊擺起了招工牌,等待工人過來詢價。而附近康鷺小學旁的許多建築被身穿保安製服的人士用鐵欄圍起來,一旁張貼的集體物業搬遷公告顯示,集體物業即將被拆除。

城中村的公告欄 攝/吳綿強城中村的公告欄 攝/吳綿強

正在招工的43歲男子張老闆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目前我這棟還沒有被納入拆遷範圍以內,未收到通知說要拆遷或者清場」,現在能做一天是一天。據他介紹,現在康鷺片區裡面有一部分人對是否搬遷還在觀望,還有一部分有實力的製衣老闆準備搬到其他地方繼續發展,另外一些製衣老闆則選擇退出,畢竟這幾年行情不好,繼續做下去有不確定因素。

2023年初,張老闆的生產場地樓頂被定性為違建遭拆除,當時他面臨抉擇:到底是往官方推介的清遠轉移,還是去往業內推薦較多的廣州遠郊增城區新塘鎮。最終他還是在康樂村內另租了一處物業,繼續接單生產。他擔心離開康鷺片區的產業生態圈,可能自己就無法生存。

另一位留守康鷺片區的胡老闆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他非常支持政府的拆遷政策,只要官方說「拆」,他也願意搬離,但至於說未來搬去哪裡,他也回答不上來,「只要大部隊去哪裡,我就去哪裡。畢竟我們需要集體抱團發展,單打獨鬥無法形成‘氣候’。」

胡老闆最近也在招人,開年後他的生意也逐漸好起來。「我們是‘小單快返’的模式,這種模式在全球製衣供應鏈里反應速度是最快的,這是城中村製衣廠的優勢。」胡老闆說,這種模式極大依賴接單的響應速度,自己的工廠高峰期一般每天要招40名工人,才能維持訂單生意運轉。

「在康樂、鷺江片區,環境髒亂差,並且房租還貴,為什麼那麼多小老闆以及臨時工願意在那裡生存呢?就是因為有了非常便捷的服裝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一位製衣廠老闆說,該片區有70%至80%的製衣廠是依靠廣州十三行、沙河市場等檔口老闆的訂單過日子,一般是「有貨了愁人,有人了愁貨」,檔口老闆們有生意賺到錢了,他們就跟著一起「喝口湯」。這說明了這些工廠對周邊產業生態的依賴。

廣東省湖北商會服飾時尚產業協會會長梁富斌長期關注康鷺片區製衣廠的搬遷轉移。「這裏一旦拆遷會打散整個市場的產業鏈。」梁富斌說,現在越來越多服裝訂單趨向於零散化,康鷺城中村製衣廠的這套「小單快返」模式,經過幾十年沉澱,形成了足夠的原料供應來源,再加上附近有大量的客戶,村里有龐大的工廠和工人,大家相互匹配撐起了整個供應鏈體系。

這也是康鷺片區內不少製衣老闆不敢、不肯、不捨搬離這片「髒亂差」城中村的原因。

「除非把整個(商圈或產業鏈)都搬過去,要不然只有一兩百家企業過去的話,根本活不了。」城中村一位製衣老闆說。

眼下,官方的拆遷工作似乎勢在必行。2月19日,在廣州市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海珠區委負責人表示,在全市「三脈」「三軸」「三核」的城市格局中謀劃海珠空間功能佈局,重點推進康鷺舊改和新中軸海珠片區更新改造,「康鷺片區在前期強化網格、強勢拆違、強力整治基礎上,分4期對59個地塊實施改造,4月底前完成首拆區7.25萬平方米的房屋清租簽約,6月底前實現首建區安置房開工建設。」

搬離者:「不適應」

廣州一開始有意將康鷺片區城中村服裝產業轉移至清遠。清遠一直在打造廣清紡織服裝產業有序轉移園「萬畝千億級」製造業大平台。

製衣廠老闆劉先生此前也去考察過這一園區,「我承認園區的優惠政策很有吸引力,但產業生態、物流、招工還是問題,情況不明。」

廣州到清遠,距離說遠不遠,貨車兩三個小時可以往返;說近也不近,常規的4.2米廂式貨車運輸一趟來回也要上千元。「很多製衣廠老闆去過後發現,覺得不太適合我們抱團發展。」劉老闆說。

看到清遠對接廣州的招商政策,某服裝廠負責人王老闆在2023年下半年,將自己在海珠其他城中村內的製衣廠搬到了清遠。

「我們在這邊生產的布料、原料還是來自於中大布匹市場,有的企業生產完了貨也會拉回廣州的布匹市場。」最近,在廣清紡織園,王老闆第一財經記者。

王老闆稱,他過去在廣州海珠區生產的時候,可以讓沙河以及十三行服裝市場的客戶直接過來拉貨,「那(清遠)這麼遠,過去想跟我們合作的供應商以及客戶要打‘退堂鼓’,可是我們訂單也接下來了,有出貨期,廣州的上下遊企業嫌距離遠要求加價,我只能貼錢支付物流費用。」

在番禺南村鎮,第一財經記者見到了同樣從康鷺城中村搬出來的服裝業主彭先生。彭先生現在有兩塊生意,一方面是自己現在的工廠給某大型製衣平台做供應商,另一方面他在沙河的檔口需要給客戶定做衣服。

在彭先生看來,習慣了康鷺片區過去製衣供應鏈的「加速度」,在搬離康鷺後,他一開始還有諸多「不適應」,最重要的是沒了過去那種「小單快返」的速度,因此有時候檔口客戶下的「小單」也需要城中村製衣廠協助完成。

彭先生告訴記者,康樂村、鷺江村的城中村片區是24小時作業,由於緊鄰中大布匹市場,所有的人去那裡採購完布匹、輔料,然後直接進村入廠,當晚即完成拆剪,第二天一早,製衣工人上班直接拿著這些現成的原料縫補,產出成衣產品,隨後這批就被立即送到附近沙河等檔口的客戶手上,「基本12小時或者24個小時內即可出貨,這種‘小單快返’的供應鏈速度是全球最快的,沒有任何地方可以替代。」

「我們這裏(番禺南村鎮)如果要採購布匹、輔料,當天從中大布匹市場發貨,最快也要晚上10點鍾到貨,這時候我們的工人都下班回家休息了,第二天早上才能進行拆剪,速度難以跟上。」彭先生說,「康鷺片區企業是通宵達旦工作,我當初在那邊的工廠工人們一般上晚班,裁床工人下午3點上班,裁到下午6點完畢以後,生產工人開始上班,他們一直做到第二天早上七八點下班。」

即使搬離了康鷺片區,但彭先生在檔口的訂單依然需要康鷺片區的工廠進行生產,「現在的款式變動太大,節奏也快,很容易就過時了,我的檔口客戶每天過來下了很多訂單,量小,且款式也不一樣,只能放在康鷺片區的製衣廠做。」

在梁富斌看來,能夠從康鷺片區搬遷出來的企業基本已從「小蝌蚪」長成了獨立跳躍的「青蛙」,他們通過在城中村「接單」打下了資金以及客戶基礎。不過搬到新址大家普遍還在「適應階段」,畢竟毗鄰中大紡織商圈以及廣州服裝商城檔口而自然形成的供應鏈模式和市場需求關係,其他較遠的地方一時難以完全替代。

承接地:應者寥寥

此前,官方推薦的廣州城中村製衣廠梯度轉移去向之一便是離廣州僅有幾十公里廣清紡織服裝產業有序轉移園,之後廣州市增城區的「牛仔小鎮」新塘也成為業內推薦的首選地。不過,第一財經記者最近實地調研發現,兩地的供應鏈配套尚未完全形成,有的園區內外的生活設施尚待完善,這些都成為當前產業轉移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獲悉,在承接康鷺服裝產業上,清遠市確實通過行動表示出了誠意,然而收穫卻不甚理想。

2022年12月,清遠成立了駐海珠招商工作專班,建立意向轉移重點企業名單。據梁富斌介紹,「2022年底,為了支持製衣廠有序轉移,清遠方面曾派出了200多名幹部深入到海珠城中村的各個工廠進行工作,到每個工廠進行下沉,將近工作兩個月時間,最後幾乎是‘顆粒無收’。」

作為最早一批前往海珠區開展駐點招商工作的一員,一位清遠招商員也感受到了招商的不容易,「清遠紡織服裝產業起步不久,尚未形成產業集群,海珠區的紡織服裝企業以中小微企業和家庭式作坊為主,對生產時效性的需求極強,也怕流失原有的訂單,所以企業主普遍抱著觀望心態。」

在清遠採訪期間,紡織園內多位企業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裏生活服務業配套不足,難以滿足園區員工日常生活需求。

「住宿和飲食是員工最為關注的問題,但目前園區宿舍配套明顯不足,許多企業需要在外面給員工租房,既增加了企業成本,也增加了員工的通勤距離。」一位曾前往清遠紡織園調研的研究員表示。

「你來了應該可以看得到,往前走兩公里,往後走兩公里,都是沒有(專門的工人)生活區的,也沒有住宅區,包括我們這裏離清遠市區也比較遠,我們又屬於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招工也面臨問題。」清遠紡織園一位服裝老闆說。

「清遠紡織服裝招商應該跳出海珠康鷺片區以及城中村企業,面向整個大灣區乃至全國。」梁富斌說。

與此同時,擁有深厚牛仔服裝產業基礎的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也希望承接康鷺片區的製衣廠。

2023年以來,新塘服裝商貿城、廣州東大門實業有限公司接待了數百個從鷺江片區前來新塘看廠房的工廠老闆。不過,第一財經記者在新塘本地的東大門產業園、廣英輕紡城等園區調研發現,截至目前,並未有太多海珠城中村製衣企業搬遷至此。

「新塘這邊雖然有服裝產業基礎,但多數是做牛仔的企業,而康鷺片區的製造業企業幾乎是做女裝的,無論是原料還是工人以及客戶群體都不太一樣。」一位知情人士稱。

2月28日晚間,新塘服裝商貿城在海珠區舉行推介晚宴,但最終收穫寥寥。「當晚來了9桌客人,大概有八九十人,潛在(希望搬過去)的人有,目前還是觀望的比較多。」上述知情人士說。

(作者:吳綿強,實習生黃玟駱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