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評「最美巾幗奮鬥者」的九旬老教授黃會林: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參加抗美援朝,榮獲軍功章;從教60餘年,育人無數;領軍開創北師大戲劇與影視學學科,中國高校電影學第一位博士生導師;創辦北國劇社、「大學生電影節」;創立「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等一系利雲化品牌……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躬耕教壇一甲子,成就了自己的傳奇。

今年「三八」婦女節期間,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面向全社會公開發佈2024年「最美巾幗奮鬥者」先進事蹟,黃會林是獲獎者之一。在領獎台上,這位剛過完九十歲生日的老人身姿挺拔,眉宇中透著一股英氣。

站上高校講台前,黃會林有著一段充滿熱血豪情的傳奇經歷——16歲時,她積極申請抗美援朝,之後作為一名青年誌願軍赴北韓參加了保家衛國的戰鬥。

「當年,在北韓戰場上,真的是血與火的考驗,很多英勇的戰士犧牲在那片土地上,甚至沒有留下姓名。作為倖存者,我們的生命從那時起是屬於祖國、屬於人民、屬於戰友們的,我始終認為,我的肩膀上扛著自身的責任,還應該扛著烈士們的遺誌,這也是直到今天我還在一線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根源。」3月12日上午,在電話採訪中,黃會林對記者說道,她的聲音親切中透著一股軍人般的堅定。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榮獲「2024最美巾幗奮鬥者」榮譽稱號。 受訪者供圖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榮獲「2024最美巾幗奮鬥者」榮譽稱號。 受訪者供圖

雖已進入耄耋之年,黃會林仍音色清亮,思路清晰,即便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發生的事情,她都能準確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人名,乃至種種細節。

當年,從部隊轉業後,她重新求學,之後提前畢業留在了北師大,今年已經是黃會林教師生涯的第66個年頭,她仍然活躍在教學一線,給博士生們上課。目前她主講的課程為《中國文化與傳統美學》,在她看來,傳統文化的積累和傳統美學的沉澱對於戲劇影視文學乃至各藝術門類專業的學生來說都非常重要,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觸類旁通才會對其未來的專業發展有提升作用。

「‘嚴是愛、鬆是害’,這是我長期教學形成的育人理念。」黃會林說道。教學中,她對學生的要求很是嚴格。「學識年長者,故謂之先生。」黃會林的學生們更願意稱呼她一聲「黃先生」,她也會輕聲答應,稱呼年青人為「小朋友」。「跟九十歲的我比,你們不都很小嗎?我也非常非常地喜歡年輕娃娃。」黃會林對記者說道,話畢爽朗地笑著。

言談中,對於自己的成就,黃會林非常謙虛,雖然已桃李遍天下,但她始終覺得自己只是一位平凡教師,凡事躬身力行,「只要我一息尚存,便追求不止!」黃會林堅定地說道。

雖九十歲高齡,黃會林仍精神矍鑠。 受訪者供圖雖九十歲高齡,黃會林仍精神矍鑠。 受訪者供圖

【對話】

談女性力量:

要有理想和追求,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

新京報:在得知榮獲「最美巾幗奮鬥者」稱號時,你是什麼心情?這一稱號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黃會林:第一感覺是「意外」,沒想過會獲得如此殊榮。我只是一名平凡的、普通的老教師而已,突然得到了重量級的榮譽,讓我有點意外。我以前獲得過一些榮譽,包括國家的、教育部的、學校的,在北韓戰場也獲得了軍功章。到九十歲的年齡,還能得到國家如此隆重的獎勵,是我的福分,我也非常感恩。

我們國家、新的時代、新的社會,對於我們每個人的關愛;我所在的北京師範大學領導們、老師們、學子們,對我的嗬護,都是讓我能為祖國出一份力的動力和源泉。

我曾經是參加了抗美援朝的女戰士,當年在北韓戰場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很多英勇的戰士們,犧牲在那片土地上,連名字都沒有留下。那裡是我價值觀、人生觀樹立的起點,在戰場上,我深深感受到戰友們的犧牲和奉獻。作為倖存者,從那時開始,我們是屬於祖國的、人民的和戰友們的,我肩膀上扛著自身的責任,還應該扛著烈士們的遺誌,這也是直到今天我還在一線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根源。

新京報:作為一名女性,你希望帶給當代女性哪些力量?

黃會林:毛澤東同誌曾講過,時代不一樣了,女性和男性有同樣的地位。我記得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後,我學過一首歌,叫《婦女自由歌》,開頭唱道「舊社會好比是黑格洞洞的苦井萬丈深 井底下壓著咱們老百姓 婦女在最底層」。舊社會的婦女是沒有地位的,新中國成立後,在社會主義國家,明朗的天空起碼有一半給了婦女,婦女也能夠和男性同胞一起為民族、社會貢獻力量。

雖然我剛過了90歲生日,還是要求自己做到八個字「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我想,作為女性,理應有自己的理想、擔當和追求,可以在自己的領域里發光發熱,不應遜於男性。當年在北韓戰場上,女性非常非常少,我所在的高炮團,女性加在一起也不足十個人。如今,在北師大目光所及,從老師到學生,女性已佔相當大的比例,女性朋友們完全可以和男性一樣奉獻自己的力量。

新京報:六十餘年的從教生涯中有讓你印象深刻的故事嗎?

黃會林: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北師大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做教學改革,當時,我在中國現代文學教研室做中國現代戲劇方面的教學和研究。我一直信奉古代先賢王陽明的話「知行合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由此想到戲劇不僅僅要聽課,還要組織學生實踐,於是組建了「北國劇社」。

劇社設立初期便受到了各方的關注。彼時,需要排演話劇參加國際莎士比亞戲劇節,當時選了一出青春的輕喜劇《第十二夜》。這個劇不少人演過,如何創新?我的丈夫、中國當代作家紹武先生給了一個重要建議——全部角色由女性師生扮演。海盜、醉鬼、伯爵、公爵、船長、教會牧師等等都由女生扮演。戲劇在首都劇場公演後,時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曹禺召集大家說,「我只有一個問題,怎麼可以演得這麼好?」

話音剛落,大家高興地都蹦起來了!那台戲很轟動,我們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帶給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的禮品相冊中,還包含了8張北國劇社的劇照。

三八’國際婦女節座談會」併發言。 受訪者供圖黃會林作為「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受邀出席「首都各界婦女紀念‘

這是一台由女大學生扮演的莎士比亞戲劇。當時扮演一直在台上翻滾的「小醜」的女生,身上磕得青一塊紫一塊。媒體採訪她,問「青春美麗的女大學生扮演小醜是什麼感想?」她爽快地回答,「我只覺得全世界的莎士比亞喜劇中,由女大學生扮演的小醜,我是唯一的。」

這句話非常令我感動。雖然舉了一個遙遠的例子,我想女性是可以做到與男性不相上下的。今後,女性依然會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中,在不同的崗位,以不同的角色做出貢獻。北國劇社至今依然在開展活動,是唯一的被載入當代中國話劇史冊的校園劇團,它不僅僅是學生們的文化生活,更是學生的文化積澱,對審美的追求,心靈的陶冶和滋潤。

新京報:你是否也有自己尊敬和欽佩的女性前輩?

黃會林:在我們的百年革命中,有太多的女英雄,如果只能選一個人的話,就是桑治慶齡先生,我一直很敬仰她,從外在到內心,她是具有崇高美感的女性。

談人才培養:

「嚴是愛,鬆是害」

新京報:你培養了一大批中國現代文學、戲劇影視及文化傳播專業人才,你覺得在新時代的當下,戲劇影視和文學作品應該如何發展?

黃會林:說我培養了大批人才,我是有些惶恐的。在我教學工作的66年中,起碼有50多年在教本科生,每一個年級160人,半個世紀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了,指導的碩士、博士、博士後加在一起也有170人以上。我和60年之前相識的學生現在還有聯繫。他們的成才,我萬萬不敢掠美,不能都歸功於我,最主要是他們自己的奮鬥和努力,我起了一點作用,只是在一段時間里和他們在一起。總體來說,我們的青年是為國家、民族,為時代做貢獻的。

我現在開的這門課,是藝術傳媒學院一年級的30多位博士生的必修課,他們來自影視、音樂、美術、舞蹈等不同領域。開學第一門課是《中國文化與傳統美學》,因為博士生入學後,傳統文化的積累還是不夠的,傳統美學更弱一些,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基本訓練和系統知識。

每週一次課,從易經到儒學、道學、佛學,再到唐詩桑治詞、元明戲曲、桑治明理學,以及中國的民間文化,還會請美國、法國的權威專家講授關於中國文化的課程……每次課後學生都要交作業,一個學期交上十五六次作業,不允許打字,必須手寫,儘管同學們覺得辛苦,但都肯定這個做法好處很大。學生期末看著十幾份厚厚的手寫作業,其中有老師的評分和評語,都感覺收穫很大。

我在長期教學中形成的育人理念有六個字「嚴是愛,鬆是害」。嚴格要求,既是文化學習的嚴格,也是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嚴格。比如書法博士生學了傳統文化後,對於如何把握書法專業就有提升,學聲樂的、舞蹈的學生也會將傳統文化和美學聯繫到自己的專業,觸類旁通吸收精華。 一個青年有沒有傳統文化的積澱,對其行為有直接的反饋和影響。

黃會林和國外學子交流。 受訪者供圖黃會林和國外學子交流。 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你認為當下應如何做好「中國故事」的傳播?

黃會林:我所在的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有很大的平台,做了七個項目。其中,「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堅持了十多年。項目從2011年到現在進入第14個年頭,參加項目的外國青年有1008位,來自世界102個國家,完成了短片作品950部,獲得了188項國際獎項。外國青年講中國故事,沒有一部作品是對我們不友好的。

中國文化需要立起來、走出去是我們研究院共同的目標,不能匍匐前進,不能邯鄲學步、東施效顰,不能被強勢文化全面覆蓋,找不到自己。

談學習:

青年學子要追求自律和自覺,「卷」無助於成長

新京報:如今很多青年學生在追求學曆、成績的過程中競爭激烈,雖然物質生活大有提高,但精神層面備受壓力,你如何看待這一時代現象?

黃會林:我也聽過「卷」(笑)。我不讚成「卷」,也不認為這有助於青年的健康成長。青年人要有自己的追求和抱負,有自己的目標,「卷」的過程中損傷了別人,也損傷了自己。在我的團隊里完全沒有這個現象,彼此親如一家。

新京報:你在16歲就參軍赴抗美援朝一線。回國後在學科建設層面也做出了很多歷史性的、從無到有的突破。是否可以用你的經歷、經驗,鼓勵同學們在逆境中前行?

黃會林:比如影視學科,北師大原來是沒有的,當時,全中國的綜合性大學都沒有影視學科。作為綜合性大學,北師大從零開始創建,把我從中文系調出來做藝術系的系主任,從零起步開創北師大影視學科。

我記得那是1992年,聯絡了六七位中青年老師一塊,在北師大後院一個廢棄的裝化學藥品的小倉居里開始創建新專業,大家都是橫下一條心撲在工作上。

關於學科建設我們總結了四點:一個目標,兩個翅膀,三個支柱,四個特色。作為學科的起點首先要明確培養目標,我們要培養的是復合型人才。從第一屆招生開始,就設定了理論課,涵蓋了文藝理論、史論、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編了14本教材,後來開了人類文化學的課程,跟專業院校有所區別。兩個翅膀即「影視傳媒是前沿的,相對的是傳統的藝術」,學生們要雙翼並舉才能高飛。

關於三根支柱,辦好一個新專業,第一根支柱是教學,是生命之本,第二根支柱是科研,沒有科研的教學不能持久和深化,第三根支柱就是實踐。古典文學可以在青燈之下埋首鑽研,影視必須實踐,沒有實踐的行動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我們創建了大學生電影節,這是在學科建設中誕生的。

關於四個特色,一是科學的組織架構,二是人才培養特色,不僅要培養優秀學生,同時培養教師,儘量招攬京城內外的專家。三是強調理論特色,提出影視民族化,出版影視叢書。第四是構建品牌特色,創建了電影節。

我想,這些都靠自律和自覺追求而來,希望也能成為學生們的共同追求。

新京報:未來,你在學術上和教學上有什麼計劃?

黃會林:(笑)我歲數太大了,現在應該往後退點兒。要是有些事情做不好,還會形成阻礙影響別人。我希望,比我年輕20歲、30歲、40歲、50歲的老師們,成就越來越凸顯。同時要求自己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我是一個普通人,即便渾身是鐵,能打的鐵釘也是有限的,但是北師大人作為一個群體,哪怕三個人加一塊兒,能打的鐵釘肯定是數不過來的。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