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辦學十年

    3月21日,深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內的創校十週年裝飾。視覺中國供圖    3月21日,深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內的創校十週年裝飾。視覺中國供圖
    3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生在圖書館內學習。視覺中國供圖    3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生在圖書館內學習。視覺中國供圖

    3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下簡稱「港中深」)迎來了建校十週年生日。就在2月3日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一顆被命名為「港中深一號」的衛星成功發射並進入軌道,從此港中深的名字在蒼穹中閃耀,也為這所年輕大學的10歲生日送上了最亮眼的祝福。

    從10年前深圳龍崗的一片荒蕪,到如今生機盎然的133萬平方米的美麗校園,來自世界各地的1.3萬名優秀學子,在港中深的6個學院、1個研究生院、7所書院里奮進求學,四大學科進入國際一流學科,辦學成果贏得社會各界廣泛好評,不僅被譽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成功樣板」,也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成功範例」。

    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破局

    眼下,正是國家實施教育強國戰略的關鍵時刻,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高質量、多元化發展有哪些成功路徑?中國高等院校合作辦學如何破局?中國高等教育如何推動國際化改革和創新發展?面對這些問題,港中深10年發展給出了答案。

    2014年3月21日,教育部正式致函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批準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當年的批複函中就對港中深作出了這樣的定位:參照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批準設立,探索建設國家高水平大學的有益嘗試,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進程提供寶貴經驗。

    3月12日,港中深舉行十週年校慶媒體通氣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港中深校長徐揚生回顧這10年的發展,哪些做法做對了?他認為第一個做得比較對的就是定位。

    「當年我明確地跟大家說,要在國內辦一所大學,要麼在深圳,要麼不辦,10年過來的經驗告訴我們這個地方是選對了。我們把它定位成國際化的研究型大學,建立了一套新的制度,10年下來的實踐告訴我,這套系統是可行的,我們在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完善中。」

    深圳的地理區位優勢和開放包容的城市特性為大學成長提供了助力,與此同時,年輕的大學也和年輕的城市共同成長、彼此成就。

    2014年大學成立時,港中深首批就設置了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和經濟學等3個深圳社會急需的本科專業。10年間,回應國家戰略需求,港中深陸續開設了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數據科學學院、醫學院、音樂學院6個學院以及1個研究生院。

    尤其是,港中深積極面向國家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需求與應用需求,佈局科研領域與研究機構。在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學、新材料和能源科學、國際金融與物流、製藥和精準醫學等重點研究領域,成立了82個國際水準的研究院和重點實驗室,承擔超過370個國家級項目和超過1000個國際各類項目。

    不同於其他高校給教職工發放12個月薪金,港中深在全國首次採用9個月的薪酬體制,賸餘3個月學校鼓勵教授走出校園,回歸社會,和業界展開合作,幫助本地企業和創新產業進行技術迭代提升,將大學的門打開,讓社會與大學一起成長。

    「必須保證科研人員對社會的貢獻,只有當一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這座城市里的大學時,這所大學就成功了。」徐揚生說,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需要對當地社會產生積極影響,對區域發展起到推動性作用。

    創新性建立國際研究型大學管理體制

    香港中文大學是亞洲第一個採用書院製的高等學府,包括海外交流、研討會、師友計劃、社區服務、領袖才能訓練等各種活動,主要是由書院舉辦的。

    港中深傳承和發揚了這一理念。在港中深,不同專業、天南海北的學生同住一所書院,每所書院建立各自的書院文化。書院的責任,在於打破學院和專業的界限,著重全人發展,提供形式眾多的教育機會,以「學、思、踐、悟」的培養方式,打造集生活、學習、社交為一體的書院社群空間,與學院的專業課程相輔相成,也讓師生關係重回到了本真狀態。

    在港中深跨學科數據專業的大三學子伍睿祥看來,書院製將不同學科和文化背景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相互學習,不僅促進了師生密切交流,還能和朋輩一起成長,在豐富的人際交往中提升溝通能力。「在高中階段比較內向,不善於和別人打交道,進入港中深後,在書院文化的熏陶下,自己的眼界打開了,性格也慢慢變得更開朗。」

    傳承香港中文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學術體系,港中深創新性地建立一整套國際研究型大學管理體制,致力於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中華傳統文化背景和社會擔當的創新性高層次人才。

    大學凝聚了全球一流的師資隊伍。在港中深,教師100%具有在國際一流高校執教或學習經驗,其中包括盧保獎得主5名,各國院士超30名。有數據顯示,目前該校已引進國際知名優秀學者和研究人員655名。

    港中深製定了科學合理、激勵有效、具有競爭力的薪酬福利體系和學術評價標準。如參照國際學術體制,製訂《學術人員任命、終身及晉陞評審的制度、規定和流程》制度;學術人員按終身序列、研究序列、教學序列三大序列劃分;每個序列的員工都有晉陞通道和評價機制。學校每年進行績效考評和薪酬調整,績效考評的得分與薪酬調整相關。

    港中深青年教授周豔說:「學校的文化氛圍、學術環境、科研評價體系、對人才的重視是吸引我持續留在這裏的重要因素。」在校9年,周豔榮獲了包括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18屆高等院校青年科學獎、深圳市自然科學技術一等獎等多項榮譽。

    關注人的成長,實施全人教育

    10年間,港中深已培養六屆本科畢業生、八屆碩士研究生畢業生、四屆博士研究生畢業生。該校剛剛發佈的2023屆本科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就業畢業生的平均年薪為17.08萬元。與此相對應的是,該校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廣東省內院校中純憑高考成績模式錄取分數最高的大學。

    有數據顯示,港中深具備境外學分學習經歷的學生佔在校生總人數比例超過六成,逾八成學生進入國內外名校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徐揚生曾在與學生、家長近距離交流時談到,港中深對學子的培養理念,十二字以概之:學貫中西,彙通古今,融合文理。在徐揚生看來,學貫中西,即人才培養要跟中西方文化、中西方學術相結合;彙通古今,即要求學生系統地瞭解世界文明的進程;融合文理,即培養學生時,注重感性思維和批判性、辯證性思維的結合。

    港中深採用香港中文大學通識課程體系,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堅持4年必修,定期組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涵養家國情懷。此外,港中深充分發揮藝術育人的作用,舉辦駐校藝術家活動、春山雅聚系列講座、文藝季、年度音樂會等,使文化藝術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在徐揚生看來,「國際化」始終是重要的辦學理念,「當前,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懂世界、懂本國的國際化高層次人才。只有堅持走立足本國實際自主培養國際化高水平人才這條道路,才能真正解決‘卡脖子’的技術難題,把握髮展先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芳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3月2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