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學開發智慧職業發展中心平台,用AI技術助力學生就業

「金三銀四」,一年一度的春招正在進行中。教育部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79萬人,同比增加21萬人。如何幫助大學生們順利實現高質量就業?中國人民大學嘗試以數字技術賦能畢業生就業工作體系,自主開發設計智慧職業發展中心平台(以下簡稱平台),給出了一個解題思路。

記者瞭解到,該平台不僅可以在學生入校之初就提供可參考的職業發展方向;還能為學生提供成長檔案,記錄下在校期間的各種理論學習、實踐鍛鍊;還可以在學生求職時,幫助學生優化簡曆、智能匹配崗位,甚至能夠與線上虛擬面試官來一場一對一的面試,提升就業能力。

「平台對毫無職業發展概念的我來講簡直是及時雨。」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2023級本科生王旭曾表示。為何要開發智慧職業發展中心平台?這一平台的「智慧」體現在何處?AI如何在平台中為學生就業賦能?近日,記者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副處長、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於坤。

提升大學生職業發展力,更看重「全週期培養」

51.54%的人在畢業規劃中首選找全職工作,但這其中33.94%的人「沒有清晰的求職目標」……某大型招聘平台針對2023屆應屆生的調研數據,在一定程度上顯現出求職時大學生們的迷茫與無助。引導大學生瞭解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學長學姐等前輩分享求職經驗、組織企業招聘會……事實上,高校在解決學生就業問題上,已經推出了多項舉措。

與此同時,記者在多個招聘會現場也發現,大學所學與求職所要求的技能不相符、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求職簡曆不能充分體現個人能力等問題,也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們求職的效率。

在於坤看來,高校傳統就業工作舉措難以滿足數智化時代下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需求,「傳統就業工作的重心相對集中在末端的就業季,育人作用體現不夠充分,大學生的職業成長也普遍缺乏規劃。」同時,於坤還提出,傳統就業工作仍以高校力量為主,其他各方賦能仍顯不足。

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加智慧、精準、個性化的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國人民大學開發了智慧職業發展中心平台,希望以專業化、數智化、協同化的理念提升大學生職業發展、就業指導及服務工作的效率和效能,更好地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就業育人,並以本土化生涯發展教育的實踐探索助力相關領域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

平台設置了四大標杆發展方向供學生們選擇。學校供圖平台設置了四大標杆發展方向供學生們選擇。學校供圖

對於剛剛步入大學生活、仍在迷茫的大學生們,認識自我、明晰未來發展方向十分重要,這也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第一步。平台結合學校專業優勢,設置了治國理政、經世濟民、學術領軍、全球治理四大標杆發展方向,每個方向都以專業方法建立了勝任力模型,並清晰列出提升相關勝任力的行動清單,包括課程、實踐、實習、測評等,相關就業信息也會圍繞學生選擇的方向進行智慧推送。平台還根據大學生職業成長規律規劃了萌芽、博觀、約取、明誌、精一、啟航等職業發展階段,將生涯勝任力發展的相關資源科學合理地分佈在各階段中。

大學生可以在平台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發展方向,並借助平台豐富的課程講座資源,打好生涯探索和規劃的基礎;還可以在眾多專業的人格、能力、興趣、價值觀等職業測評中,逐步建立起對自身更加全面客觀的瞭解。

「通過構建專業化勝任力模型,可以實現全週期培養大學生職業發展力和就業力。」於坤解釋,這樣有助於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職業發展預期。此外,平台還能彙聚學校、校友、社會等多方資源形成合力,共同為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保駕護航。

模擬面試、智能測評、精準推送,學生點讚多項功能

「平台對我最大的幫助,是各行各業的實習信息推送以及智能匹配功能。」該校財政金融學院2021級本科生張軒表示,平台瞭解了自己的興趣和專業方向後,通過智能匹配為其提供了個性化的實習建議,讓自己不再盲目地尋找實習機會,而是能夠根據自身條件和期望,找到最適合的機會。

記者瞭解到,像張軒一樣借助平台有了收穫的學生不在少數。「平台像我的職業導師一樣。」王旭通過平台對職業發展有了更多的概念,也通過職業測評更加瞭解自己適合的職業發展方向。

於坤表示,平台的「智慧」就貫穿在其服務學生、教師、校友及用人單位的體驗中。他以學生端為例解釋,平台設計了智慧成長檔案,能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理論學習、實踐鍛鍊、模擬測評等活動進行數字化記錄,建立學生數字化成長檔案,並能夠根據崗位需求和學生經歷生成個性化簡曆,對學生的已有簡曆也可以進行智能分析並提供優化建議,從而提升學生求職效能。

同時,平台能夠根據學生的個人畫像、偏好選擇以及活動參與等數據,通過智能算法進行精準匹配,實現就業信息的個性化推薦和推送。

「平台的智能簡曆分析功能,能根據我的崗位需求和實踐經歷自動為我生成個性化簡曆,還有不限次數的簡曆修改功能。平台還提供虛擬數字人面試官一對一面試訓練功能,可以查看AI生成的多維面試結果報告,還可以回溯面試過程,方便複盤整場面試。」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2023級碩士生劉偉瑛點讚了平台的模擬面試功能。

平台中的虛擬數字人,可以和學生一對一模擬面試。圖為中國人民大學學生進行模擬面試功能測試。學校供圖平台中的虛擬數字人,可以和學生一對一模擬面試。圖為中國人民大學學生進行模擬面試功能測試。學校供圖

記者注意到,現在市場上不少就業網站也可以實現智能崗位推薦。中國人民大學開發的平台有哪些不同?

於坤解釋,市場上就業平台的智能崗位推薦功能,主要是基於大學生的簡曆和求職傾向進行相應的崗位推送,「這些平台對相對容易客觀量化的市場崗位信息資源的掌握較為全面,而對於大學生的素質和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掌握則相對較弱,從而在建立有效的供需匹配上仍有不足。」在於坤看來,平台最大的優勢就是以數智化成長檔案來整合大學生課業情況、實習實踐經歷、技能掌握情況等多方面數據,實現對大學生學業、職業等多方面發展狀況的全面掌握和對大學生的勝任力和發展偏好的深度理解,從而能夠更智能地推薦崗位,實現更有效的供需匹配。

未來將進一步擴大平台的「朋友圈」

記者從學校獲悉,目前該平台處於上線試運行階段。其中,平台學生端運行以來,陸續收到了同學們的使用反饋;其他端口也在進行試運行調試。

「同學們普遍給予了積極反饋,尤其是對平台的專業化引導和數智化功能上。」於坤提到,被學生們稱為「職業導師」的平台,在未來可以跟真人導師「互補共生」,「平台作為一個強大的數智化就業育人載體,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智慧、便捷、精準的指導;而真人導師則可以憑藉豐富的經驗和情緒感知力,為學生提供更加深入、個性化、更有力量的指導。」

於坤提到,在平台的開發中,為實現就業育人與「五育並舉」的一體化融合,平台需要與其他相關數據實時共享和互通。同時,要整合學生、教師、校友、用人單位等多方力量,不同用戶需求的多樣性也是開發過程中的一大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項目團隊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研,根據不同用戶群體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功能模塊和服務流程。他表示,「平台的教師端和用人單位端還在試運行階段,協同化育人作用還未充分發揮,有待進一步擴大平台‘朋友圈’,盡快形成多方協同的就業育人新生態。」

在此次探索中,於坤也對AI助力校園管理有了更多的理解。他表示,從建設平台的經驗來看,AI技術在校園管理上的應用潛力巨大。「比如AI可以提供個性化的學業發展支持,通過智能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成績和反饋,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輔導建議,幫助學生更有效地進行課業學習。」於坤舉例說道,AI還可以提供智能化的教學質量評估,在傳統學生評分的基礎上,通過對課堂實際教學效果等過程性元素進行智能評估,可以更有效地評估教師教學質量,從而提升教學工作效能。

此外,還可以提供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支持,通過智能分析學生的行為模式和情緒狀態,識別可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並提供及時的干預和支持;提供更智能便捷的校園生活服務,如智能就餐、運動、圖書借閱等服務,提升師生的校園生活體驗。「總之,AI技術的發展,在保護個人隱私、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將可以顯著提升校園管理的效率和質量,為學校師生創造更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