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寄清明

    4月2日,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縣白垛鄉,學生向紅軍烈士墓獻花。清明節前夕,人們前往烈士陵園開展祭掃活動,向英烈敬獻鮮花,寄託哀思。磨桂賓/攝(新華社發)

    4月2日,醫務人員代表在內蒙古生命禮讚園向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者敬獻花籃。新華社記者 貝赫/攝

    4月2日,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瀋陽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擦拭烈士墓碑。新華社記者 龍雷/攝    4月2日,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瀋陽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擦拭烈士墓碑。新華社記者 龍雷/攝

    「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清明時節,草木萌動,生機盎然。對中國人來說,這既是緬懷先人、慎終追遠的日子,也是踏青賞春、感受自然的良機。這恰恰體現了中華民族深刻的生死哲學。冬去春來,讓我們看到自然界的偉大接力。而在社會層面,正是一代代先輩為國家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們才能站在新的起點上,投身時代進步的潮流中。

    在清明節祭奠祖先、追思親人,是保存並維護家族回憶,使生者得到慰藉與勉勵的重要方式之一。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從尋根問祖中汲取精神養分,幫助我們牢記自身來處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引領了社會的道德風尚。

    自古以來,中國社會就有「家國同構」的傳統觀念。紀念逝者不僅是每個家庭的大事,也是整個國家的大事。正因如此,清明也是致敬英雄、緬懷先烈的日子。每到這個時候,年青人會成群結隊地來到烈士陵園或紀念碑前,緬懷為國捐軀的華夏兒女,表達對英雄烈士的崇敬之情。隨著時代的發展,清明祭英烈也演進出網絡紀念的新方式,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上獻花、留言寄語等紀念活動,在燭光里、鮮花中,表達思念之情,傳遞奮發之誌。

    銘記英烈事蹟,發揚英烈精神。不論是救亡圖存、抵禦外侮,還是投身革命、爭取解放,又或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壯烈犧牲,所有為國家、民族與人民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先烈,都是值得全體國人共同緬懷的「民族魂」。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親人、祭英烈,實質上是由「小家」及「大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當我們追思親人的音容笑貌時,迴蕩心中的不僅有私人的情感記憶,也有他們為國家與社會作出的貢獻;當我們向英烈先輩致以崇高敬意時,不僅是在抒發不忘來時路、不忘挖井人的感恩情懷,也是在建立端正的人生觀、價值觀,履行「國之大者」的時代擔當。

    情之所牽,行之所至。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充分認識清明祭英烈的意義與價值,既是對「家國同構」精神本源的傳承與守護,也賦予了傳統節令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厚植家國情懷,將個人、家庭的追求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時代責任統一起來,把樸素自然的愛國、愛家之心彙聚成一股合力,塑造新時代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今又清明。讓我們把對親人的思念和對英烈的崇敬置於同一片天地之間,在緬懷和傳承中汲取前行的強大力量,進而立大誌、明大德、成大才,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為國、為家、為天下作出更大貢獻。

楊鑫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4月03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