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專家對台島是否再發強震意見不一,有記錄以來曾發生2次8級以上地震

2024年4月3日,台灣新北市地震後受損的房屋和道路。視覺中國 圖2024年4月3日,台灣新北市地震後受損的房屋和道路。視覺中國 圖

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4月3日7時58分在台灣花蓮縣海域(北緯23.81度,東經121.74度)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地震發生後,國務院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大陸有關方面高度關切,向受災的台灣同胞表示誠摯慰問,將密切關注災情和後續情況,願提供救災協助。

3日上午,台灣近海餘震不斷。對於是否會發生更強烈地震,島內地震專家各有解讀。

中時新聞網援引島內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專任教授溫怡瑛的說法,花蓮和嘉義緯度有一些關聯性,未來嘉義有可能發生規模較大的地震,且近期明顯看出能量在釋放,呼籲民眾做好防範。

溫怡瑛認為,過去不斷有學者指出,雲嘉地區如梅山斷層有100多年的再現週期,現已超過時限,預期可能會有較大的地震,而嘉義地區從去年開始,陸續有較大能量釋放,且地震規模不乏4級、5級,從監測數據來看,這些能量有些是往西岸遷徙,且同樣不確定跟哪個構造相關。

溫怡瑛認為,4月1日義竹4.1級地震和布袋4.8級有感地震,震央位置距離不遠,應有相關性,從能量釋放角度來看,嘉義一帶不排除未來有較大規模地震發生的可能性。

島內「中研院」地科所特聘研究員馬國鳳指出,3日地震是台灣造山運動造成板塊運動的能量釋放,和琉球海溝有關,這次發生規模7級地震是在預期中,而在1920年發生規模8級強震,現在已經發生規模7.2級地震,未來可能還會發生規模8級強震,「大家要有心理準備」,但多久之後發生,現在很難說。

馬國鳳表示,雖然沒辦法作地震預測,但學者都有做地震潛勢,也就是根據台灣造山運動,在30年、50年、100年,分別會大概累積多少能量,以及如何釋放能量,以今天花蓮7.2級強震來說,平均每60年至100年就會發生1次規模7級以上地震,所以發生規模7級地震是在預期中。

東森新聞雲援引歷史文獻紀載,1920年花蓮外海曾發生規模8.0級強震,而包括台大地質系榮譽教授陳文山、中大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錫堤都曾示警,台灣島東區外海可能出現規模8.0級的海溝型地震,並被專家列為台灣地區最需要注意的四大地震帶之一。

台當局氣象部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3日的地震是「921大地震」發生25年後最大地震,未來3天可能還會有規模7地震。

對於台灣地區歷史上的強震情況,福建省地震局網站曾在2019年刊文介紹:台灣島位於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是西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活動最為強烈的地段之一,除淺源強震外,東區海域還有深源強震,島上斷裂密佈,目前為止,已探明的活動斷層有33條。地震頻發,尤其是台灣東區地震活動明顯強於台灣西岸。自有記錄以來,台灣島及周邊海域共發生近300次6~6.9級地震,40餘次7~7.9級地震,2次8級以上地震。

文章認為,台灣東區斷裂活動性強,斷裂主要分佈在花東縱穀及縱穀兩側,花東縱穀是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碰撞交界地帶,由於兩個板塊互相擠壓,地震活動十分頻繁,發生過200多次6~6.9級地震,30多次7~7.9級地震,2次8級以上地震都發生在台灣東區。

台灣西岸斷裂主要位於台西平原,地震活動性弱於台灣東區,發生過近百次6~6.9級地震,10餘次7~7.9級地震。1999年9月21日發生在台灣南投縣集集鎮的7.6級地震就是由台灣西岸的車籠埔斷裂活動引發的地震。

文章指出,由於台灣東區地震的震中距離福建較遠,同樣震級的地震對福建地區的影響明顯弱於台灣西岸發生的地震;台灣東區發生的地震主要是對福建沿海一帶有影響,對福建內陸的影響較小,台灣西岸發生的地震,如921集集地震,福建全省普遍有感,沿海一帶震感強烈,多數人驚慌外逃。

台灣921地震(又稱集集大地震),是20世紀末台灣地區最大的地震,發生時間為1999年9月21日淩晨1時47分12秒6,地震震級為里氏7.6級,震源深度8公里。地震造成2400多人死亡、逾萬人受傷、近11萬戶房屋全倒或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