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十六世紀的威尼斯畫派,看藝術中的戲劇化

「提香·花神——烏菲齊美術館威尼斯畫派珍藏展」日前在上海東一美術館對外展出。作為第東一美術館與烏菲齊美術館合作項目的第三個大展,該展覽聚焦以藝術大師提香為代表的威尼斯畫派,呈現49幅藝術傑作。

除了展覽同名作品、提香代表作《花神》外,展覽亦有諸多名畫值得細讀。《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選刊展覽部分作品賞析予以刊發。

自14世紀以來,繪畫、雕塑和建築對塑造威尼斯的城市面貌做出了決定性貢獻,而體現在公共及私人宮殿、教堂和廣場上的裝飾藝術則在16世紀達到了頂峰,此時文藝複興運動已經趨於成熟。 

展覽策展人安娜· 比謝利亞(Anna Bisceglia)在《提香與友人在十六世紀的威尼斯》一文中寫道:「16世紀是威尼斯藝術的黃金時期,而這也要歸功於在城市里雲集的以提香為首的一眾傑出藝術家。提香與他的導師祖爾祖內,以及其後的丁托列托、委羅內塞、老帕爾馬和耶高比·巴塞隆拿諾等人一同創作了一系列以戲劇化構圖為特徵的繪畫作品,作品中充盈著濃烈的色彩,熱烈而大氣。他們以不同的方式表現當時的現實和社會,各有千秋,並對同時期的歐洲藝術,乃至後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提香·花神——烏菲齊美術館威尼斯畫派珍藏展」正在上海東一美術館展出「提香·花神——烏菲齊美術館威尼斯畫派珍藏展」正在上海東一美術館展出

「提香擺脫了傳統的佛羅倫斯畫派作畫方式,既沒有運用幾何透視法,也沒有事先對人物造型或構圖細節的關係打草稿,而是採用十分獨特的,直接在畫布上創作的形式。在用幾筆深色顏料草草勾勒出底稿後,提香開始一層層覆蓋顏色,從不透明到最透明的,正是以這種方式, 形成了其畫作的質感。他不像米開朗基羅或達·芬奇那樣通 過素描和明暗對比法來營造物體體積感,而是通過色彩和光線的結合使用,也就是根據光源的方向使色調變暗或變亮,並保留對一些細節的深化直至最後階段處理。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提香與16世紀威尼斯畫家的繪畫看上去是如此生機勃勃且熱情奔放,因為畫中的風景彷彿真的隨風而動,而人物就像真實的生命一般在呼吸。 」

《慈悲聖母》 

提香·韋切利奧《慈悲聖母》 提香·韋切利奧《慈悲聖母》 

展出的第一幅畫作不僅展現了提香的藝術理念,同時也宣示了他在威尼斯享有重要的社會地位。在畫面的中心,身穿紅衣的聖母站在一個巨大的石龕之中,並將她的鬥篷覆蓋跪在她面前的人物。這種意象自中世紀以來在基督教傳統中廣泛流傳,象徵著聖母瑪利亞對教會及所有人類的保護。提香在聖母的左下側描畫了他的自畫像,畫中的他背對觀眾,身穿黑色鬥篷,佩戴著象徵財富的昂貴金鏈。提香也把他的家人畫進畫里,尤其重要的是在他旁邊的兒子奧拉素,以及繼承他工作室的侄子馬可。明快 的筆觸,濃厚的塗抹和深沉的色調,這正是提香晚期作品的特點。這幅畫是受烏爾比諾公爵圭多巴爾多二世·迪拉維杜華羅韋雷的委託,其一部分是由助手根據提香的素描完成的。

《托馬索·莫斯蒂肖像》

提香·韋切利奧《托馬索·莫斯蒂肖像》提香·韋切利奧《托馬索·莫斯蒂肖像》

這幅畫背後有題字,內容是:「1526年,25歲的托馬索·莫斯蒂。來自卡多雷的畫家提香」。學者們推斷此畫作於1520 年前後,然而這段題字用了17世紀的字體,應是作品完成多年後才加上去的。關於這幅畫屬誰所繪,最初是由美第奇家族眼光最為敏銳的收藏家之一——紅衣主教利安波多· 德·美第奇當作提香真跡購入的,但它在1675年被定為摹本,原因可能是大量覆蓋的層層油彩影響了它的辨識度。 經過修復後,這幅畫於1909年重新被歸入為提香的作品。 至於畫中人的身份,他穿著帶有毛皮襯裡和可拆下袖子的大衣、飾有黑色刺繡花邊的高領襯衫,打扮優雅時尚。這紅衣主教托馬索·莫斯蒂在教會的身份不太相稱——在1526年,他正擔任費拉拉主教座堂的大主教一職。因此,有人認為,這幅畫實際上描繪的是他的二弟溫琴佐,甚至是三弟阿戈斯蒂諾。不論描繪的是誰,這幅肖像都是提香的傑作之一。人物造型無懈可擊、生動迷人,棕、黑色調的男性服裝在當時被視為優雅和精英的身份象徵。疾速的筆觸把這名男士刻畫得栩栩如生,甚至讓人物形象具有了某種超越時代的色彩。

《聖母子、聖約翰和亞歷山大的聖凱瑟琳》

提香與工作室《聖母子、聖約翰和亞歷山大的聖凱瑟琳》提香與工作室《聖母子、聖約翰和亞歷山大的聖凱瑟琳》

提香從他的藝術生涯之初就一直受委託繪製供信徒在家中私下靈修之用的以風景為背景的小幅聖母子畫像。由於這 類畫像不受教堂公共祭壇畫的傳統束縛,提香得以探究不同的表達手法,以更具創意和意義的方式將聖母子和自然環境融合起來。這幅作品是他對這個主題最深入的一次探討。此類主題首次於提香在16世紀30年代創作的一幅作品中出現,他在人物構圖上遇到了困難,並在接下來的十年里與眾助手共同對這個主題構圖反復修改並繪製了多個版本,而這就是其中一幅。一直以來,在畫中抱著耶穌的女信徒的身份存在著爭議,但她很可能是亞歷山大的聖凱瑟琳,是文藝複興時期被多次描繪的一位聖人。

《維諾斯、丘比特、狗與山鶉》

提香與工作室《維諾斯、丘比特、狗與山鶉》提香與工作室《維諾斯、丘比特、狗與山鶉》

在提香漫長的藝術生涯中,他多次描繪赤裸的維諾斯。16世紀30年代,他以《烏爾比諾的維諾斯》取得了巨大成功,並因此啟發了各種衍生作品。這幅畫作一直為世人所稱道。二十年後,提香再接再厲,繪製了一幅新的維諾斯臥像——不同的是這次以風景作為背景。提香憑藉他的創新構圖方式而大受歡迎,得到了大量的複製畫訂單。這些複製作品現存有幾個版本,其中包括這一幅。各版本之間有細微的差異:原本在繪時,床腳有一名風琴手,伴隨在維諾斯身邊,後來提香又加繪了一名魯特琴手。在這個版本中,提香沒有描繪音樂家,而是用一隻狗填補了空閑的空間。丘比特把他的箭放在床尾——這是原作沒有的內容。提香似乎是為了滿足他那份止不住的創作慾望,才會不斷在作品上做出這些變化。

《維諾斯、丘比特與伏爾甘》 

耶高比·羅布斯蒂, 又名丁托列托《維諾斯、丘比特與伏爾甘》 耶高比·羅布斯蒂, 又名丁托列托《維諾斯、丘比特與伏爾甘》 

在16世紀30至40年代,當丁托列托還是威尼斯一名初出茅廬的畫家時,就已深受提香的作品熏陶,例如這幅作品便是受到提香迷人的維諾斯畫像所影響。愛神維諾斯對丁托列托而言是一個陌生的主題,一般來說他更擅長描繪聖經題材。也許因為提香太受歡迎,訂單數目遠超他能力所及,丁托列托才會接到這類型的委託。然而,他為這題材 注入了獨特的詮釋。 

丁托列托發揮了自己營造戲劇張力的長處,並借鑒了提香 繪畫的女性裸體形象,再將其融入故事情節中。丁托列托在畫中添加了維諾斯的兒子丘比特,並描繪了她的丈夫火神伏爾甘從帷幕後探出來的身影,把提香筆下慵懶的維納 斯畫像改成一個生氣盎然的家庭畫面。滿身肌肉的伏爾甘 和生動的帷幕,令人想起丁托列托另一幅畫作《聖馬可解救奴隸的奇蹟》中洋溢的那種力量。

《聖馬可解救奴隸的奇蹟》

耶高比·羅布斯蒂,又名丁托列托《聖馬可解救奴隸的奇蹟》耶高比·羅布斯蒂,又名丁托列托《聖馬可解救奴隸的奇蹟》

這作品尺幅相對較小,描繪的是有關聖馬可一段傳說。這段故事出自雅各·德·佛拉金所著的中世紀基督教聖人傳記集《黃金傳說》,講述了聖馬可死後所行的眾多奇蹟之一:聖馬可是威尼斯的主保聖人,他死後,有一名仆人 違抗主人命令,前往威尼斯瞻仰他的遺物。仆人被帶到主人面前,在眾人的圍觀下被按在地上。在即將被行刑者處死之際,仆人向聖馬可呼救。聖馬克從天而降,粉碎了刑 具,解救了這名奴隸,令在場的人驚訝不已。 

這幅畫曾是佛羅倫斯大公的藏品,原藏於威尼斯聖馬可大會堂,19世紀中期被運往盧卡,曾一度被認為是現藏於威尼斯學院美術館的丁托列托同名巨幅畫的素描稿。直到20世紀50年代,學者逐漸認為這幅畫是工作室繪製的臨摹作品。然而,目前正在進行的修復工作卻揭示了筆觸的精巧運用,表明它的確是這位威尼斯畫派大師的真跡。畫家並沒有採用稀有昂貴的顏料,他以疾速的筆觸勾勒人物和人群,並留出空閑的區域使構圖更加巧妙。與現藏於學院美術館的那幅畫相比,這幅作品的畫面顯得更為和諧。這些都是威尼斯畫派畫家在創作大幅繪畫過程中所繪製的概念圖中反復出現的重要特徵,值得關注。

《摩西斯的考驗》

祖爾祖內《摩西斯的考驗》祖爾祖內《摩西斯的考驗》

法老坐在高高的王座上,命人把兩個籃子帶到嬰兒摩西斯面前——一個裝著金幣,另一個裝著仍在燃燒的餘燼。這是為了考驗摩西斯,他在不久前踩了法老的王冠而冒犯了法老。據傳說所述,摩西斯沒有選擇金幣,而是選擇了餘燼, 結果燒傷了嘴巴,從而讓法老相信他並無冒犯之意。這一題材旨在表現法老審判的殘酷,與仁慈和正確的司法管理做出對比。 

這幅畫是少數被定為祖爾祖內真跡的作品。他為威尼斯藝術帶來了創新,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重要畫家,被譽為風景畫的創始者。祖爾祖內將畫中人群置於自然環境中的同時,研究如何運用不同光線下的自然景觀反映人物的情感和整體氛圍。這位畫家對色彩十分敏感且善於運用,懂得如何在有限的色相中體現色調上的變化。

《基督受洗》 

保羅·委羅內塞 《基督受洗》 保羅·委羅內塞 《基督受洗》 

基督受洗的故事,在《馬可福音》(1:9-11)、《馬修福音》(3:13-17)及《路加福音》(3:21-22)皆有記載。《約翰福音》則記述了施洗者約翰的所見,他親眼目睹聖靈降臨在基督身上,卻並未有提及他接受施洗。委羅內塞是 16世紀威尼斯畫派的領導人物,與提香和丁托列托齊名。 他根據正典福音書的記載,對這個主題進行了詮釋。畫作中,耶穌在巴勒史丹約旦河附近的一片空地上接受聖禮, 施洗者約翰在三位天使的陪伴下將水倒在他頭上。象徵聖靈的鴿子、施洗者約翰的碗與基督的頭部,委羅內塞將三者置於同一軸線上,暗示了三位一體的教義。這位畫家也創作了其他以基督受洗為主題的作品,現藏於布倫瑞克的安東·烏爾里希公爵美術館和位於羅利的北卡羅來納藝術博物館。這幅畫作於1667年被托斯卡納大公費迪南多二世· 德·美第奇在安科納購入,展示於烏菲齊美術館,並在1699 年被納入皮蒂宮的費迪南多大王子典藏。畫中人物俱傾斜著身軀,形成了奇特的構圖,委羅內塞以華麗又輕巧如泡沫的筆觸,捕捉了這個故事中最非凡、近乎奇蹟的一刻。

《聖母子、施洗者約翰、圖盧茲的聖路斯和兩位贊助人》

保羅·委羅內塞 《聖母子、施洗者約翰、圖盧茲的聖路斯和兩位贊助人》保羅·委羅內塞 《聖母子、施洗者約翰、圖盧茲的聖路斯和兩位贊助人》

委羅內塞是少數具有創造戲劇能力的文藝複興畫家。無論是在神話、宗教或裝飾畫,他總能創作出一個充滿戲劇性的角色和表演效果的生動舞台。這種特質使他在威尼斯和更廣泛地區的教堂成為備受歡迎的祭壇畫家。 

這幅作品是委羅內塞為家鄉維羅納的聖費爾莫教堂所繪製的祭壇畫的縮小版本,而維羅納是威尼斯在意大利本土最重要的領地之一。這幅畫雖是委羅內塞的早期作品,但已顯露出驚人的天賦,他能夠把祈禱圖像中截然不同的元素融合為一個故事:聖母和聖嬰出現在檯面上方,聖人上前敬拜,為在畫面底部禱告的兩位贊助人代禱,構成了凡人和神之間的一段對話。 

《朱迪斯 》

耶高比·安東尼奧·內格雷迪, 又名老帕爾馬 《朱迪斯 》耶高比·安東尼奧·內格雷迪, 又名老帕爾馬 《朱迪斯 》

在這幅畫中,一位年輕富有、衣著典雅的女子手持匕首, 托著一個相貌粗野的男子頭顱。她是聖經中的女英雄朱迪斯,在她殺死敵人首領霍洛芬斯後,砍下了他的頭顱以鼓舞同胞的勇氣。朱迪斯有著紅潤的膚色和金色的頭髮,她整潔優雅的外表與霍洛芬斯的粗魯、獸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霍洛芬斯的臉上佈滿了皺紋,頭髮很長,留著長長的黑鬍子。畫家借聖經故事描繪了一個富裕、華貴的女性,他仔細地繪畫女子衣物上的細節,逼真得使觀眾彷彿能聽到布料磨擦的沙沙作響。這個主題的原型可能是像提香《花神》一類的作品,但老帕爾馬的詮釋更平和寧靜, 他筆下的女英雄朱迪斯為自己的價值和美麗而自豪。 

這幅畫於17世紀由Victoria·迪拉維杜華羅韋雷捐贈給烏菲齊美術館。她是烏爾比諾領主的後裔,也是托斯卡納大公費迪南多二世·德·美第奇的妻子。

《沙漠中的聖謝路美》

西瑪·達·干尼利亞諾 《沙漠中的聖謝路美》西瑪·達·干尼利亞諾 《沙漠中的聖謝路美》

謝路美是四世紀的基督教聖人,他在畫中以懺悔的苦行修士形象出現,在石壁鑿出來的書房中探討宗教經典,面前的骷髏頭提醒著他反思生命和世俗事物的轉瞬即逝。前景中有一頭正在安靜休息的獅子,在謝路美為它拔除了爪上的刺後,便成為了他忠實的夥伴。 

謝路美身處的這片原始、孤寂的自然風景也同樣是畫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被刻畫得極其細膩——這是15世紀末威尼斯畫派的特徵。 從這幅畫作的小尺幅可以得知,這是私人委託作品。這幅引人沉思的宗教畫適合個人禱告之用。 這幅畫是由西瑪·達·干尼利亞諾繪製的。他是一名備受推崇的畫家,在威尼託大區推動了祖瓦尼·比利尼的風格和創作的發展和傳播。

《農夫一家(撒種的比喻) 》

耶高比·巴塞隆拿諾 《農夫一家(撒種的比喻) 》

耶高比·巴塞隆拿諾 《農夫一家(撒種的比喻) 》

這幅畫作描繪了一個身穿16世紀衣飾的農夫家庭的日常生活:父親在田里撒種,母親在照料孩子,而小狗在嗅聞地上殘餘的食物。寧靜的田野,天邊漸漸泛起夕陽,預示著一天即將結束。這個場景還有第二個含義,與布道者的播道撒種有關,這對基督徒來說特別重要,因為它暗示了基督的信息和他的教會的傳播。巴塞隆拿諾將宗教故事呈現為一 個真實、簡單的日常故事,這歸功於他獨特的作畫方式, 這種方式十分有效,以至於我們幾乎可以呼吸到鄉村的空氣。筆觸輕快、柔和,描畫得如此生動,讓我們可以感知到草的質地、狗的皮毛和農民衣服的織物。耶高比·巴塞隆拿諾與他的兒子描繪大自然及日常生活的優秀技巧為他們帶來莫大的名氣和大量的訂單。他們繪製尺幅較小的畫作,適合用作粉飾家居。

【註:本文據東一美術館展覽配套圖錄《提香·花神——烏菲齊美術館威尼斯畫派珍藏》整理,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展覽「提香·花神——烏菲齊美術館威尼斯畫派珍藏展」於2024年3月29日展至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