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徐洪才:要建立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體制機制

4月12日-13日,以「新質·共生」為主題的「2024新京智庫春季峰會」舉辦。峰會由新京報、千龍網主辦,新京智庫、貝殼財經承辦。在「問計向新—新質生產力主題論壇」上,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從生產關係的角度,提出要「建立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體制機制」。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

高質量發展,三農問題是個「短板」

徐洪才在分享中首先談到要創造一個有利於創新創業的法製環境。他認為,過去多年,我國把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各項政策的出台是不遺餘力的。但目前來看創新創業的法製環境還不盡完善,這其中,在知識產權保護、個人產權、企業產權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障礙,阻礙了區域之間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雙向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中國未來的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的建設,一個短板就是農村、農業和農民的問題,二元經濟結構如何破解?這裡面不僅涉及新質生產力新技術的應用,也涉及破除一些體制機制的障礙。」徐洪才說,很多民營企業家不願意在農村大量投入,就是基於土地的產權並不清晰,很難在市場上進行自由流轉,因此阻礙了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

在建立健全法製機制的同時,還要營造公平競爭、有利於創新的政策環境和文化環境。要將競爭性政策的基礎性地位進一步落地,「公平競爭、競爭中性的原則,是一個核心問題也是一個國際標準,我們過去更多地強調產業政策、各種優惠政策,這種優惠政策可以扶持一些重點領域和行業實現優正選展,但是客觀上也產生了一些不必要的不公平競爭。」徐洪才說。

培養科技創新人才要從娃娃抓起

徐洪才認為,在創新方面,我們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人、沒有錢、沒有相關資源,而是體制機制還不能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要求勞動者是應該擁有現代科學技術、新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的,但這些優秀的人才如何發揮作用,也需要一個良好的體制機制。值得肯定的是,發揮人才優勢的體制機制在有些地方已有很多創新,比如個人利用單位條件取得的創新成果,個人可以擁有三分之一的產權。一些機構已經在探索制度性的創新,讓個人價值、人生目標的實現和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相一致。「這一點對於我們中國未來的創新發展至關重要。」

徐洪才在分享中多次談到人才對於創新發展的重要性。他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錢學森之問」(即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科技創新人才?),未來教育發展的思路還應該有大的調整。「中國的學生都很聰明,基礎教育非常紮實,但是創新能力不強,獨立思考的能力比較弱,這是因為我們長期養成的一個文化和習慣,就是標準答案、聽話,不能夠容忍、包容發展個性的孩子。」徐洪才說,培養創新能力要從娃娃抓起,現在我們的教育很「內卷」,在這樣一個「內卷」的文化里,孩子的個性被扼殺了,很難脫穎而出。

他認為,激勵機制同樣也很重要,「把北大、清華的博士生都弄到體制內給他一個編製,這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要激勵優秀人才、年輕學子能夠在創新的前沿陣地拚搏,發光發熱。」

基礎研發的投入要久久為功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要從政策上進一步引領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特別是基礎研發的投入。基礎研發的投入要久久為功,這裏要有一個長期的考慮。」徐洪才說,國有企業的研發投入現在整體上偏低,應該重點關注。企業家本身也應該樹立一種開放性思維,堅持終身學習,瞭解新的情況、新的規則、新的技術,與時俱進,使自身的技術能夠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同時,要重視發揮金融支持的作用。徐洪才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金融是第一推動力,沒有金融作為第一推動力,第一生產力的科技也很難轉化成現實競爭力。因此,要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他舉例稱,美國的新經濟在過去半個世紀之所以能夠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表面上看是因為矽谷的高科技企業在前面衝鋒陷陣,其實背後是美國的華爾街資本、諾斯達克、PE/VC這些資本的作用。

此外,政府部門應該為企業的創新創業提供更多的保障,尤其是提振民營企業家的信心。今年一季度以來,投資、消費、外貿整體上看都在朝著平穩恢復的方向發展,但民間投資的增速以及外商的積極性都還有待進一步的激發和調動。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陳靜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