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廣交人」的交接:既尋商機也盼「尋根」

「上陣不離父子兵」,來自泰國的Kitti Sonamai和Rujakrit Sonamai的廣交會故事生動地詮釋了這句中國的古話。

父親Kitti Sonamai今年85歲,儘管已經需要戴上助聽器,但只要穿上運動鞋,就仍然是那個活躍在廣交會展館的「老廣交」;兒子Rujakrit Sonamai,則已是第15次來到廣交會。兩代都是「廣交人」、兩代都有中國血統,到廣交會、到中國,他們有了「家的感覺」。

歲月變遷,在廣交會上,父子既尋商機也「尋根」。

耄耋「老廣交」:

希望「逛到走不動的那一天」

挺拔的身姿,穩健的步伐,眼前的Kitti,雖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仍然行走帶風,帶著他的「接班人」Rujakrit前往各個展台看產品、談生意。

他感慨,「逛廣交會很考驗體能,這裏這麼大,又有這麼多展位,連續幾天從早上走到晚上確實很累。」

既然這麼累,為什麼還要連年堅持這場「親子之旅」?「因為每次來到現場,都能看到超乎意料的新產品。我希望來廣交會感受新事物。」Kitti表示,他總是熱切期待親眼見到廣交會展示的新技術、新產品,瞭解最新市場信息。更重要的是,他要將自己管理公司、發展貿易45年的經驗口傳相授給兒子,「我想在我走不動之前,把能教的都教給他」。

每次來廣交會之前,父子倆都會先跟客戶對接瞭解所需的新產品,「這裏的產品設計和質量都令人印象深刻,即便近幾年大部分產品都不如以前便宜,但過硬的質量還是讓人願意為它們買單。」

二代「新廣交」:

期待延續「尋根之旅」

Kitti有四分之三中國血統,每次到中國都有「家的感覺」。另外,「中國商人開展合作的熱情很高」,他表示,「他們總是渴望抓住每一次商機,這種幹勁也不斷感染著我。」

Kitti透露,每年至少來中國4次。「歸根到底還是血脈相連,每次來中國讓我倍感親切,尤其是去潮州參觀工廠時,走在潮州的大街上,走在人流中,就像是和家人走在一起一樣。」提到這裏,他回想起小時候母親教他說潮汕話,「比如那時候母親跟我說要‘猛猛’,我問母親是什麼意思時她告訴我是‘快一點’」。他表示,小時候母親告訴他要學好中文,他一直沒有認真去做,如今覺得遺憾萬分。

「我第一次來中國大概是十多年前,那時候交通不算方便。我們得先去深圳或者香港,然後從香港或深圳坐大巴去潮州,全程要5到6個小時」。對比過去,Kitti感慨,如今曼穀和潮州之間已經有直達航班,全程只要2.5小時,飛到廣州也特別方便。Kitti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時間帶子孫到中國玩」,「去潮州延續‘尋根’之旅」。

「父子兵」逛展:

熟門熟路又爭分奪秒

父子倆在採購方面「術業有專攻」——兒子主要採購農用機械,父親則主要關注餐具、杯子等陶瓷產品。

「可惜廣交會一年只有兩屆,我們都非常珍惜機會,每屆都參加好幾期。」此次參加第135屆廣交會,父子倆同樣爭分奪秒想要「多逛多看」。Kitti表示,他們逛四天展會後就趕緊啟程前往潮州考察工廠,然後又會趕回來參加第二期展會。

長期參加廣交會的經驗,讓父子倆早已對展館熟門熟路,採購的合作規模也比較大,兩三年前的採購量就已經達到「一個月一個集裝箱」,隨著經貿合作往來逐步恢復,他們預計採購量還將增加。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許曉芳 見習記者:呂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