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將全尺寸複原北桑治水運儀象台
新京報訊(記者馮琪)4月25日,記者獲悉,清華大學113週年校慶前夕,清華大學名譽校董、台灣長興材料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高英士,通過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認捐「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水運儀象台項目」。據悉,正在籌建中的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已於2024年初選址開工,預計2027年竣工,清華科學博物館將自主研製、全尺寸複原水運儀象台,建成之後將成為鎮館之寶。
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該項目曾受到唐仲英基金會和1999級校友的捐贈,但仍存在資金缺口。高英士慷慨解囊,幫助解決了水運儀象台項目的資金問題,使清華大學複原水運儀象台的夢想照進現實。
據悉,水運儀象台是北桑治元祐年間由宰相蘇頌主持、吏部官員韓公廉實施建造的兼有計時、報時、天象演示和天象觀測四大功能的超大型科學儀器。靖康之難被金人由汴京(開封)掠至燕京(北京)。水運儀象台實物自此消失,但製造者編寫的《新儀象法要》一書流傳至今。
目前學界公認,水運儀象台是我國古代單體尺寸最大(高12米,寬7米)、投資最多(5萬貫,約佔北桑治當年財政收入的千分之一)、技術最精妙(世界歷史上最早帶有擒縱器的計時器,早於歐洲約百年)的超大型科學儀器。1956年,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中國的天文鍾」,高度評價水運儀象台在世界計時史上的地位。
1953年,清華大學時任第一副校長、中國現代機械學科的開創者劉仙洲率先提出依據《新儀象法要》為藍本複原水運儀象台的構想,並且討論了若干技術細節。清華大學指出,複原此件儀器,對於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深化中國古代機械技術史研究,意義非凡而深遠。
記者瞭解到,正在籌建中的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收藏型科學博物館,該館已於2024年初選址開工,預計2027年竣工。清華科學博物館將自主研製、全尺寸複原水運儀象台,建成之後將成為鎮館之寶,作為核心展品置於展廳顯要位置,精心維護,恒常運行,長期展出。
據悉,清華大學名譽校董、台灣長興公司創辦人高英士今年100週歲,是清華大學的老朋友,對清華大學的關心與支持始於上世紀90年代,包括但不限於1990年面向化工系和化學系學生設立「清華之友——長興獎學金」;2006年捐贈建設英士樓並設立「高英士圖書基金」;2018年適逢清華大學建立藝術博物館,高英士先生將其多年珍藏的一批書法、繪畫以及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不同時期田契等珍貴文物捐贈藝術博物館;2021年4月適逢清華大學110週年校慶,捐贈支持「紫荊學者」計劃;2021年10月捐贈支持設立「清華大學碳中和基金」等。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