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飛天》舉行創作研討會,北京持續研究文藝評論熱點現象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音樂劇《飛天》4月27日晚在保利劇院進行北京首演最後一場演出,4月28日,北京市文聯組織召開「傳統文化的詩意表達」音樂劇《飛天》創作研討會,共同探討該劇受到觀眾熱情追捧背後的理論邏輯。研討會由北京市文聯、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主辦,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北京音樂家協會承辦。市文聯黨組書記陳寧,市文聯黨組副書記馬新明,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景小勇,副總經理、董事張蕾等出席會議。

音樂劇《飛天》創作研討會成功舉辦。

景小勇表示,《飛天》從2016年開始立意創作,製作人李盾、作曲家三寶、編劇與詞作家關山這組音樂劇的「鐵三角」醞釀了8年。《飛天》13首主題音樂,積累了大量的粉絲。作為先有音樂再有劇本的創作,積累時間長,主創力量強是這部劇成功的關鍵。北京市文聯特約評論家、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桑治寶珍通過與其他幾部敦煌題材作品進行對比,全面分析了該劇在敘事結構、人物塑造、視覺呈現方面的特色,認為該劇深度挖掘了敦煌文化的精髓,強調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北京市文聯簽約評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金浩表示,看完該劇,對他認識敦煌是一個顛覆之旅。他認為該劇舞美簡約而不簡單,但在揭示主線上整體衝擊力還可以更強一些,仍有進步空間。

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教授黃悅認為,該劇將敦煌精神具象化,真正讓敦煌從中國符號走向了中國故事,是進行國際傳播特別好的題材。同時數字媒體為觀眾欣賞舞台藝術提供新的審美體驗,如何讓新的技術與劇情更好融合值得思考。《飛天》製作人、藝術總監李盾則用「偶然遇見,瞬間感動」概括了《飛天》的創作歷程,他認為音樂劇是現場娛樂的終極表達形式,做音樂劇要引領而不能順勢。音樂劇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很好載體,中國音樂劇走到今天,深受年青人的喜歡。該劇的敘事方式是全新的,因此必然會有一些爭議。他表示將結合各方意見建議,對該劇進行進一步打磨,爭取讓大家看到更完美的作品。

據悉,此次研討會是2024北京文藝評論熱點現象研究系列研討的第三場。今年,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將進一步發揮協會優勢,加強議題設置和話題引導,突出跨門類、跨學科性,組織不同門類文藝家、評論家交流研討,共同探索熱點文藝現象、文藝作品、文藝思潮背後的藝術規律,為首都文藝發展提供有價值的理論參考。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劉越